《難哄》加入,“現偶”混戰誰是贏家

春節檔餘熱未消,劇集市場的戰火已重燃。繼《仙台有樹》《掌心》兩部古裝劇“對打”後,2月又迎來一波現代偶像劇的集中播出。從已完結的《白色橄欖樹》,到熱播的《難哄》《濾鏡》《愛你》《樹下有片紅房子》,這批“現偶”能否炒熱劇集市場,成功為觀眾“換口味”?
大IP失靈
2月18日,由白敬亭、章若楠主演的劇集《難哄》開播。該劇改編自竹已的同名小說,講述桑延(白敬亭飾)和溫以凡(章若楠飾)這對高中同學久別重逢後意外合租,兩人打破隔閡,重新走到一起的故事。原小說集多年暗戀、合租文學、破鏡重圓等“古早言情”設定於一體,其稚嫩文風曾引發爭議,但仍憑藉人設魅力和高甜情節圈粉。
劇版《難哄》從立項起便備受關注,選角傳聞受到多次熱議,不少原著粉推舉自己心中的主演人選。劇集開拍後,從拍攝“路透”、角色造型到播出時間全程受關注,開播後站內熱度迅速攀升,連續多條熱搜霸榜。但從目前的觀眾反饋來看,《難哄》口碑兩極分化嚴重。部分觀眾認可該劇的畫面質感和愛情氛圍,但更多評價指出其在劇作層面存在硬傷,稱該劇“非但沒有彌補原作短板,反而透過放大女主的悲慘來襯托男主的深情,導致情節套路化、邏輯不通等問題凸顯,觀感不佳”,這些爭議聲甚至引發“難看”“劇情無聊”等詞條衝上熱搜。
《難哄》
而另一部改編自熱門IP的偶像劇《白色橄欖樹》前不久剛遭遇“滑鐵盧”。由陳哲遠、梁潔主演的該劇同樣在播出前備受關注,播出後雖有主演賣力宣傳,但最終熱度不佳,在豆瓣平臺僅獲5.3分的評價。網友分析,該劇不如預期的一大原因是畫面不好看,未能還原原著營造的故事氛圍,臺詞和情節緩慢拖沓。還有網友從構圖、取景等專業角度給出意見,呼籲國產偶像劇提升拍攝質感。18日,有觀眾發現,《白色橄欖樹》正片進行了重新剪輯,對話節奏明顯加快。然而,隨著大批新劇的湧現,該劇的市場表現恐已塵埃落定。
偶像劇“卷”設定
24日,由檀健次、李蘭迪主演的《濾鏡》在騰訊影片播出。該劇採用原創劇本,講述蘇橙橙(李蘭迪飾)意外擁有改變容貌的能力,與蘇橙橙心意相通的唐奇(檀健次飾)揭開她變換身份的真相,兩人要一起面對嚴峻挑戰的故事。“校園暗戀+都市奇幻+攻略+無限流+變身跨物種”——從介紹詞來看,這部劇堪稱設定和題材大雜燴。播出後有觀眾表示該劇新穎有趣,反套路劇情笑點密集,要學會肯定自己、注重內心的主題也有深意;也有觀眾認為劇中表演方式略顯浮誇,有多處劇情設定得很刻意,對容貌焦慮的呈現也拘泥於表面。
《濾鏡》,《濾鏡》為原創劇本
將愛情和科幻、奇幻題材融合的方式曾多見於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藍色大海的傳說》《鬼怪》等作品都紅極一時。但近年來,韓國愛情劇的創作也陷入瓶頸。今年年初,由李敏鎬和孔孝真主演的《問問星星吧》試圖用太空愛情故事的設定吸引目光,但因劇情缺乏邏輯而被韓國觀眾吐槽太“癲”,有韓國網友甚至稱“這部劇會讓韓劇在國際上聲名狼藉”。國產偶像劇也嘗試過不少新設定,此前張佳寧、屈楚蕭主演的《一閃一閃亮星星》能出圈,除了穿越時空的設定,更多源自於其對青春情愫的細膩刻畫;張新成、梁潔主演的《變成你的那一天》能獲上乘口碑,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演員演技精湛,將“靈魂互換”的設定呈現得生動搞笑。
可見,新設定並不是拯救偶像劇的萬能法寶,紮實的劇本和有代入感的表演仍應是核心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2月劇集混戰中,無大IP、無流量演員加持的《樹下有片紅房子》憑藉“校園群像+懷舊敘事”意外突圍。該劇以醫生家屬院中“90後”青年的成長為主線,講述一群小夥伴的親情、友情和青澀的愛情故事。作為一部小成本劇,《樹下有片紅房子》宣發力度有限,但隨著劇集口碑發酵,加上主創積極宣傳、“自來水”觀眾花式助力,劇集熱度走高。25日,講述年輕醫生與失眠患者愛情故事的《愛你》,也加入激烈的“現偶”戰局,中醫身份能否為劇集增添新意,有待市場檢驗。
《樹下有片紅房子》劇照
扎堆混戰不如寧缺毋濫
春節檔電影《哪吒2》的巨大成功,再次印證了內容質量才是影響觀眾選擇的核心因素。劇集市場同樣如此,無論是流量明星還是大IP,都並非收視率的絕對保障。近兩年來,真正實現破圈的偶像劇屈指可數,很多作品播出前聲勢浩大,播出後卻只能遺憾地成為“粉絲專供”。在型別同質化的當下,創作者亟需轉變思路,用精準的受眾洞察與差異化內容打破現狀。例如,在題材和設定上跨界創新,融入流行元素,改變套路化的人物關係,增加除愛情主線外的敘事空間,透過型別融合拓展受眾邊界。同時,國產偶像劇還需升級製作水平,重視觀眾對構圖、調色及畫面審美等方面的反饋,避免視聽語言出現粗糙感。
2025年春天的“現偶”混戰,既是IP與流量的比拼,也是一場赤裸裸的市場考驗。最終能否勝出,關鍵在於內容是否具備足夠的新意與誠意。創作者更需要意識到,觀眾需要的是質量而非數量。與其沉浸在虛幻的熱度中,套用“IP+流量”的公式繼續批次生產,扎堆混戰後再草草收官,不如秉持“寧缺毋濫”的原則尋找新出路,為偶像劇題材找到延續生命力的良方。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特約記者 楊柳

往期回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