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把爸媽重養一遍的兒女,已經贏麻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十點讀書。
這幾天在某書刷到一條熱搜:
#我用7年,把爸媽重新養了一遍#
出於好奇,點開了相關影片。
圖源某書博主@Winnie文
影片的開頭,是博主@Winnie文分享了一段當年她在婚禮上對父母的承諾:
“爸媽,我很難用語言表達對你們養育之恩的感謝。
但希望你們知道:
從現在開始,女兒可以不止是小棉襖,也能成為最堅實的後盾。
於是,在那之後的7年裡,文文開始對爸媽“物質精神雙富養”。
她把家裡需要爬樓梯的老房子換成了電梯房,解救了爸媽常年疼痛的膝蓋;
帶從沒坐過飛機的父母去各地旅行,感受深秋楓葉的靜美,體驗皚皚雪山的純淨、在湖泊上急速漂流……
一開始,媽媽不喜歡在旅行中拍照,嫌棄自己不夠瘦、不夠時髦、動作很拘謹。
於是文文就陪媽媽一起吃減脂餐,有空就約著去運動。
還教她護膚、化妝、拍照擺動作。
漸漸地,媽媽變得越來越自信,拍出了很多“人生美照”。
與此同時,爸爸也在慢慢改變。
之前的幾十年,他始終傳統古板,不懂浪漫。
但近幾年,在收到很多女兒準備的小驚喜後,漸漸發現:
儀式感,會讓平淡的生活變得更有滋味。
於是,爸爸有樣學樣,開始在情人節、結婚紀念日、生日時,為老婆準備一束花、一份蛋糕。
還模仿著女兒女婿的樣子,出門不管去哪兒,都會緊緊牽著老婆的手。
媽媽興奮地說:
“我活了50幾歲,第一次體驗到戀愛的感覺!”
因為遠嫁外地,每年春節前文文都會特意先回老家一趟,陪爸媽幾天。
之前有次晚飯過後,一家三口圍坐在沙發上一起翻著老照片。
爸媽突然感慨:
“沒想到女兒一下就長大了。
如今,感覺我們更像小孩。
那刻,文文特別開心:
“讓爸媽感覺幸福,大概就是我特別努力賺錢的意義吧。”
看完這個影片後,十點君想了很多。
近幾年,網上很流行“長大後,把自己重新養一遍”的論調。
大家都在說: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但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頗有把自己的人生好壞,都歸咎給原生家庭的意味。
可哪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呢?
有人從小被爸媽拿著掃帚滿大街地追著打,長大後一樣身心健康、孝順顧家;
有人即便被寵著、疼著、呵護著長大,但該不孝時一樣不孝。
說白了: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大,但不會決定我們的一生。
不僅如此。
當我們作為成年人變得足夠強大時,甚至可以反過來影響原生家庭。
就像文文改變了自己的父母那樣。
不過,聽完前面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顧慮:
“把爸媽重養一遍,肯定得花很多錢和時間。”
其實並不是的。
好的生活未必需要很多錢,但一定需要很多愛。
就像網友小希最近剛在城裡找了份體面的工作。
於是就把遠在老家農村的媽媽和外婆接進城玩幾天。
這是老人們第一次進城,看什麼都覺得新鮮。
小希帶著她們四處體驗:吃海底撈、吃地鍋雞、買漂亮衣服、跳廣場舞。
圖源某書博主@悉達多的覺醒
以前老人們很少擁有新衣服。
不是不愛美,只是沒條件。
如今小希有能力了,就幫著媽媽和外婆打扮,還和她們說:
“女人不管到了幾歲,都有愛美的權利。”
過去一向樸素的外婆,第一次因為戴了頂漂亮帽子,開心地像個小孩子。
走一路誇一路:
“這帽子可真好看啊。”
小希還帶著老人們去體驗廣場舞。
一開始,媽媽和外婆都覺得自己不會跳,很難為情,不敢加入。
是小希三番五次的鼓勵,外婆和母親才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
誰知,這步子邁出去後,就上癮了。
那天晚上回家後,外婆和母親還在家裡不停地練習,邊練邊興奮地說:
“明天還想再去。”
你們看,儘管小希無法給母親和外婆太豐盛的物質體驗。
但愛、懂得與耐心,足以促生出對長輩們最好的滋養:
“上一輩的女性從小得到的誇獎和好東西太少了。
所以面對新事物時總是不夠自信,甚至會有‘不配得感’。
但只要我們多多鼓勵,她們就能重拾信心,勇敢嘗試。”
無獨有偶。
網友小雨也有類似的經歷。
幾年前,她的父親因為肝癌去世了。
在那之前,媽媽一直是付出型人格,全身心地為家人犧牲著。
即便是在丈夫生病期間,她也不願增加女兒的負擔,選擇獨自陪伴丈夫輾轉多地做手術。
可小雨更希望媽媽能為自己而活。
所以在爸爸去世後,她把媽媽接來同住。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媽媽買漂亮衣服、做新發型,教她打扮、護膚、化妝。
有空時,還會給媽媽做自己的拿手好菜,睡前也會陪媽媽聊會兒天再回房。
小雨不停地和媽媽說:
“不論幾歲,我們都要學著為自己而活。
快樂不該建立在別人身上,這樣很容易患得患失。
如果有錢,不必為子女留下,花在自己身上。
你要相信我們有能力可以照顧好自己。”
儘管媽媽很難徹底改變。
還是會習慣性地為下一代省錢、動不動就操心…..
但時間久了,她也摸到了一點“為自己而活”的門道:
從一味為別人付出,到願意花更多時間在自己身上。
從害怕給別人添麻煩,到坦然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好。
從嫌棄自己老了醜了,到現在越來越從容大方。
這個“又舊又新”的母親,如今活成了全家最被羨慕的人:
身體健康,吃好睡好,每天都樂呵呵的。
愛人如養花。
不是非要放在金貴的花盆,用最好的肥料,無微不至地照料才算“富養”。
也不是非要花朵完全長成我們期望的樣子,才算成功。
真正重要的,是為花朵營造一個適宜生長的條件
選擇有營養的肥料,放在陽光充足的角落,定期澆水、培土、修剪枝葉。
剩下的就是觀望與耐心。
讓花朵按照自己的步調,慢慢綻放。
富養父母也是同理。
為他們提供我們力所能及的物質條件與精神陪伴,剩下的就順其自然吧。
話已至此,可能還會有人想說:
“這太需要不掃興的父母了!
不然想帶他們去旅行,就埋怨我亂花錢;
去餐廳吃飯,一直叨叨太貴了、吃不慣、不如在家吃;
出一趟門,為了省2塊路費,非要坐公交繞遠路,弄得所有人身心俱疲。”
十點君不否認有極少數父母是頑冥不化的。
但事實上,大多數的爸媽都是可以被影響的。
不過,需要兒女們“智取”。
畢竟,爸媽身體裡已經有一套執行幾十年的思維觀念和生活習慣,在指導著他們當下的一言一行。
正面硬剛,反而容易起反效果。
所以十點君準備了3條小錦囊,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幫助。
可以先點贊收藏,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看。
1)適當“哄騙”
幾乎所有的爸媽,都喜歡兒女為自己買東西。
但可能他們一輩子“窮慣了”,總會有危機感,希望能留更多的錢在手上。
因此每當兒女真給他們買東西時,會下意識地責備“太浪費錢了”。
所以大家不妨學著說“善意的謊言”:
母親節給媽媽買個蛋糕,說是超市買一送一;
冬天給家裡添個取暖器,說是單位發的福利;
帶爸媽去吃高檔餐廳,說是公司發的福利卡。
真相是什麼不重要,哄爸媽高興才重要。
2)親自體驗比講道理更有用
大多數父母都很難被說服。
他們會下意識地遵循舊有的習慣和觀念。
所以,不妨直接行動。
例如,希望媽媽能有自己的社交圈,不再只是圍著老公孩子轉。
那就陪她去體驗廣場舞、讀書會、做義工。
由於常年自我封閉,一開始母親必然會覺得牴觸和困難。
所以我們要多點耐心、鼓勵和陪伴。
只要邁出第一步,讓她漸漸感受到新事物的樂趣,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改變了。
3)嘴甜,多多誇獎
隨著爸媽年紀越來越大,他們會時而像大人,時而像小孩。
有時需要我們像小時候那樣對他們撒個嬌。
麻煩他們幫忙做些小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
而另一些時候,則需要我們做他們的靠山。
鼓勵和陪伴他們去克服自己的恐懼與不自信。
請記得:
家人之間,不需要講太多道理。
嘴甜,就是感情最好的粘合劑。
點點右下角的

,願過往的缺憾,在我們成熟後都能重新圓滿。

你和爸媽是什麼相處模式呢?是怎麼看待“重新把父母養一遍”這件事呢?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們說說你的想法。
作者 | 肖肖,心裡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十點讀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