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提到和父母旅行,總是忍不住套用托爾斯泰那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一個不幸的家庭,在旅行結束後,總有一句結案陳詞:“下次再也不去了!”可是下一次,總是忍不住再次伸出邀請的手,希望能夠共創奇蹟。
我第一次帶父母出門旅行,早在八年前,那時候,短影片還沒有興起,我也不知道“帶父母旅行”後來會變成一個熱門話題,只憑借自己的熱情和喜好,一廂情願地帶父母“見世面”。

第一次旅行,目的地上海,紛爭是從收拾行李便開始的。我收拾行李主打一個差不多行了,只要剛需三件套“證件、手機、鑰匙”帶齊了,其他的東西忘記了,大不了再去買就行了,總有解決的辦法。而父母收拾行李,則是秉承著“只能百密,不能一疏”的原則,遵循“剛需+備用+萬一用的上呢”的萬能公式。五天的行程,我媽準備了8套衣服,5套用來日常更換,3套當做備用,萬一蹭髒了呢,萬一下雨呢,萬一溫度不合適呢……Plan A、B、C準備得妥妥當當。其他零零碎碎的東西更是數不勝數,指甲刀、衣架、洗衣液、燒水壺、瓜子、榨菜、應急藥……28寸的行李箱裝得嚴絲合縫,然後就理所應當地超重了。斷舍離的過程格外痛苦,我從行李箱裡每拿出一樣東西,我媽都大喊“那個有用”,最後沒辦法,我只能告訴她超重多少斤會多付多少錢,這樣,行李箱才瘦身成功了。
旅行正式開始的時候,對於彼此的挑戰也開始了。首先就是作息不同,年輕人的旅行是帶有“休息”性質的,恨不得利用短短的假期補一補平時虧欠太多的睡眠,睡到自然醒才有心情進行一天的遊玩。而父母的想法是,來都來了,要多玩幾個地方才划算,為什麼要大老遠到這裡睡覺。其實關於這一點,我出發之前是有心理準備的,已經提醒自己要早起了,但是我忽略了一點,我的早起和他們的早起,明顯不是一個時間段。就這樣,我的早起變成了他們眼中的睡懶覺,於是,我委屈,他們也不開心。

《假日暖洋洋》劇照
對於我精心安排的知名景點、網紅餐廳、地道本幫菜,他們都有話要說。看到東方明珠會說,這和我們那的天塔有什麼不一樣;逛城隍廟會說,怎麼這麼多人,這有什麼意思;到外灘會說,這不跟海河邊一樣麼;排隊一個小時吃到的灌湯包還不如家門口的包子好吃;燻魚為什麼這麼甜;坐地鐵就行了,為什麼要打車……最後,“你買貴了”這四個字,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哪怕是我花錢,只要他們認為不值當,也會堅持拒絕。
在我看來,這是我現在能負擔的,雖然貴一點,但是出來玩就圖一個開心,該體驗的體驗、該嘗試的嘗試。但是對他們來說,誰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要精打細算,要勤儉節約,要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這樣一盆盆冷水潑下來,我的興致也消磨殆盡了,從“我要帶爸爸媽媽出去玩”變成了“我為什麼要來花錢受罪”。最後兩天的行程,氛圍降成冰,機械式地打卡、拍照,只想快點回家。這次不愉快的旅行過後,我們彼此心照不宣,有一段時間沒再提起一起出去旅行。
然而,傷疤好了是會忘記疼的,做子女的還是無法心安理得地把父母扔在家裡,自己跑出去玩。看到美麗的景色,吃到好吃的美食,總是想著,父母要是能一起分享就好了。
總結上次的經驗,我認為父母可能是不喜歡那種繁華都市,於是改變策略,轉戰自然風光—九寨溝。九寨美則美矣,可旅途太辛苦,從成都到九寨溝,大半程山路,光乘坐大巴車就需要八個多小時,一路上還要克服高反。而九寨、黃龍這些純靠腳力的景點,基本每天步行兩萬多步,連身強力壯的我都有些吃力了,更別提年過花甲的老年人了。這一次,他們雖然嘴上不說,但我已經能感受到他們的有心無力了。

父母越來越年邁,這些年,我也漸漸感受到他們的變化。比如從前他們會和我爭論哪條路更近,哪個方案更好,現在則會亦步亦趨地跟在我身後;以前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想法, 現在會說“都聽你的”。在不熟悉的地方,他們的新奇感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未知的茫然和不安。我猛然間發現,這些年的“帶父母旅行”,其實也不過是一場自以為是的“為你好”,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把自以為的那些“好吃的、好玩的”帶給他們,卻從未問一句,他們是否喜歡。我想盡孝,他們就配合我盡孝。
回首“帶父母旅行”的初心,無非只是想讓他們快樂,想多製造一些全家人在一起的美好回憶。想通了這一點,我開始轉換思路,嘗試融入到他們的“旅行”中。其實,我父母是愛出去玩的,一年中總會呼朋喚友去幾次農家樂。之前,那對我來說,根本算不上旅行,最多算是一場郊遊,所以,他們每次邀請我同去的時候,我從來都是拒絕。可這一次,我主動提起:“下次再去農家樂,帶我一起啊!”
他們開心的不得了。不久後,就有了全家第一次的農家樂之旅。到達農家院之後,剛停好車,老闆娘就迎了出來,熱情地衝我們打招呼“大哥,大姐,來了!”“啊,來了來了,這是我女兒,快!喊陳姨!”原來我父母已經是老主顧了,早已經和老闆一家混熟了。

《生活家》劇照
不一會兒,他們的朋友陸續到達,分配好房間後,我爸和一群叔叔就拿著漁具向門口河邊走去,我媽則和一幫阿姨一頭鑽進棋牌室,最後囑咐我“你自由活動吧,記得12點回來吃飯。”無所事事的我在周圍逛了一會兒後,就去河邊看我爸釣魚。只見平時閒不住的我爸,這會兒正坐如鐘,眼睛盯著那紅紅綠綠的魚漂,不講話,也不怎麼動,彷彿進入了心流狀態。突然間,猛地一提杆,就把一條金魚收穫囊中,連坐在旁邊觀看的我,都湧上了一種成就感。
中午十分,老闆娘站在院門口高喊“吃飯啦!”也是奇了,在家吃飯總得三催四請的人們,這時候格外聽話,立馬起身,聽從老闆娘的號令。
午飯十分接地氣兒,沒有花哨的炫技,只是最家常的做法。食材大多數都是就地取材,蔬菜是地裡現摘的,魚是自家魚塘裡養的,餅子是貼在鐵鍋邊上,和燉魚一鍋出的。菜量豪放,沒有擺盤,講究一個返璞歸真,叔叔阿姨們都吃得喜氣洋洋。
晚上,大家都已經休息了。鄉間的夜晚,外面連路燈都沒有,我站在院子門口,聽隔壁的狗打架,看滿天繁星,感受到了久違的寧靜。

《人世間》劇照
第二天一大早,吃過早飯後,父母帶我去趕大集。這是我第一次趕集,新鮮無比。早晨八點剛過,集市上已經人聲鼎沸。這裡東西的種類多到超乎我的想象,好像一個線下版的淘寶。一路上,父母領著我挑挑選選,哪家的瓜果、蔬菜新鮮,哪家的價格公道,哪家的秤給得足,心裡都門清。他們在這裡又恢復了往日的活力,變成了生活的掌控者,挑選、殺價、結賬,你來我往,你退我進,好不快活。我們滿載而歸。
第三天中午,午飯後我們就要返程了,老闆趕忙摘下幾十根黃瓜分給各家,吩咐大家,趁新鮮,帶回家給家人嚐嚐。
以前一直不明白農家院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父母樂此不疲。這次,終於領略了,原來父母需要的旅行,僅僅是短暫地逃離日常瑣碎,不用費心地思考一日三餐吃什麼,有人聊天,有人陪伴就已經很滿足了。他們需要的旅行,不必燈紅酒綠,不必綠水青山,不必標準化的酒店,不必全網火爆的美食,他們就能怡然自得,滿心歡喜。而我,也不必費盡心思地安排日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這樣的旅行,沒有矛盾,沒有爭吵,相處融洽,他們快樂,我也快樂,一趟令人珍惜的快樂旅程,原來如此簡單。

排版:布雷克 / 稽核:小風

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
徵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個人故事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影片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詳細徵稿要求請點選👉【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長期徵稿】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