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當地生氣可以表達我們內心的訴求,促進有效的溝通,而不理智地生氣卻會影響身體健康,降低生活質量。靜心思量,人生的很多痛苦,其實都是源自盲目地生氣。
富書作者:沁言
適當地生氣可以表達我們內心的訴求,促進有效的溝通,而不理智地生氣卻會影響身體健康,降低生活質量。靜心思量,人生的很多痛苦,其實都是源自盲目地生氣。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收聽音訊見留言區
狄更斯曾說:情緒心態之健全,比一百種智慧更重要。
積極的情緒,可以滋養我們的生命,讓每天的生活都如春風拂面般令人愉悅。
但面對不同的人和事,我們難免會被負面情緒糾纏,生氣就是最常見的一種。
適當地生氣可以表達我們內心的訴求,促進有效的溝通,而不理智地生氣卻會影響身體健康,降低生活質量。
靜心思量,人生的很多痛苦,其實都是源自盲目地生氣。
以下這幾種生氣的行為,不僅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反而會消耗我們的能量,讓我們離幸福生活越來越遠,應該早點看清。


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動怒
會陷入情緒的泥沼
你是否也遇到過下面這些情況:
上班路上,連著好幾輛車變道加塞,路口又遇到超長的紅燈,讓人心情瞬間跌入深谷。
訂好了早上9點的鬧鐘,卻在8點鐘時被快遞電話吵醒,美好的週末立馬被毀掉了一半。
出去露營,走到半路才發現,伴侶忘帶了某個裝備,你沒忍住一頓指責,玩的興致也受到了影響。
這些四處隱藏的“小火苗”,總能隨時將我們“點燃”,而每次一生氣,身體就容易變得異常疲憊。
有位網友在分享生氣的體驗時,這樣說:
“每次的歇斯底里,幾乎可以讓我縮短一年的壽命;每次摔門拍桌,都能讓我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無法工作。”
的確,生氣容易,恢復難。
倘若遇事能保持幾分冷靜,情況卻會大不一樣,甚至還會迎來新的轉機。
看過這樣一個影片,一個女生帶著男朋友、好閨蜜一起去外地旅遊,快檢票時才發現手機落在了地下車庫。
距離發車還有十幾分鐘的時間,她急得不知所措。
這時,一旁的男友先鎮定地開啟手機,確認了下個班次的發車時間,然後讓女友和閨蜜先檢票上車。
他自己則是飛奔到停車場,火速拿回了手機,也終於趕上了同一班列車。
雖然累得滿頭大汗,但他的心情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反而不停地安慰女友。
影片下面的評論區,滿滿的都是對男生的誇獎,認為這是情緒穩定的最佳典範。
如果一開始,這個男生大發脾氣,當然就沒有了後面那番行雲流水的動作,旅遊的體驗也大不一樣。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在《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一書中這樣寫道:
事情沒有朝你想要的那樣發展,你生氣是再自然不過的,但生氣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讓問題變得更糟。
其實,有些讓我們怒不可遏的糟心事,等到靜下心再回看時,根本沒有想得那麼嚴重。
只因我們在這些問題上投射了不正確的認知,才導致壞情緒肆意蔓延。
人生本應是廣袤無垠的曠野,但如果你只是侷促於眼前的狹小,就很容易遇到一地雞毛。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這樣一句臺詞: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
我們無法精準預判未來的生活,但卻可以學會掌控自己的心態。
同樣一件事,如果你耿耿於懷,就會變成過不去的坎;如果學會轉念,覆盤總結,那就給自己的成長積累了有效的經驗。
人生的意義在於體驗過程,切莫讓那廉價的怒火,抹殺路途中的大好風光。


與認知不同的人慪氣
是對自我精力的折損
莊子有云:“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井裡的青蛙不能和它談論大海,因為它受到所住地方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能和它談論冰,因為它受到了時節的限制。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認知自然會出現差異。
能遇到同頻的人一起共事、同行,當然是人生難得的幸事。
但如果為了那些不同的認知而慪氣,就會折損自己的精力。
閨蜜玲玲從上學時就喜歡某個偶像男團的成員,有時會在朋友圈分享“愛豆”的照片。
有一次她和我訴苦,辦公室一位年齡大的同事說她不想著找物件結婚,卻花時間追星,太幼稚了。
閨蜜到外地參加了一場歌迷見面會,被同事知道,自然也沒逃掉一番冷嘲熱諷。
同事在手機上刷到那個歌手唱歌的影片,還會時不時吐槽幾句,說人家唱歌難聽。
閨蜜沒少生氣,但是礙於同事的關係,又不好鬧翻臉,只能憋在自己心裡。
因為這件事,她已經不想和那個同事說話,但有時還要被迫一起完成小組專案。
閨蜜問我,要不要找一些自己偶像的勵志經歷,推薦給同事看,改變她的看法。
我告訴她千萬不要這麼做,因為這樣未必會改變同事固有的觀念,可能還讓別人認為這是在強行“推銷”,進而更加反感。
其實,不管是追星,還是其他的愛好,只要沒有妨礙別人,就都屬於自己的私人行為,並不需要獲得所有人的認可。
對於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每個人都會持不同的態度,你的所愛,未必是他人的追求。
正如村上春樹所說:“不是所有的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如果你總是希求別人與你的心思完全一致,那隻會迎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面對別人的非議,最好的回應就是置若罔聞。
不必為此煩惱,更不必掉入自證的陷阱,因為那是在侵佔自己的“心智頻寬”。
董宇輝在面對網路上的質疑時,曾這樣說道:
永遠不要向誤解你的人解釋自己,而是要學會向內心索取答案,因為你的喜怒哀樂並不都需要這個世界的肯定。
一個人的強大,首先是擁有穩定的核心,不因外在的評價影響自己的節奏。
學會將外在的聲音調成靜音模式,真正取悅自己,才會活得舒心。


為扯不清的人際關係惱火
是給生活徒增紛擾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千絲萬縷,充滿微妙。
唯有成為一個“拎得清”的人,才能避免諸多煩惱。
所謂“拎得清”,就是在任何一段關係中都能擺正位置,洞悉本質,知曉進退。
暢銷書《我的外婆,從不內耗》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老家的叔叔和嬸嬸經常鬧矛盾,嬸嬸為此受了很多委屈。
另一房的表姐知道他們的矛盾後,堅定地站在了嬸嬸這邊,給她很多支援。
可到了分家的時候,叔叔沒有露面,反倒是嬸嬸和表姐一家爭家產,吵得不可開交。
表姐心裡很是不解,自己之前幫嬸嬸說了那麼多話,現在嬸嬸卻要和她撕破臉。
外婆幫她分析了其中的緣由:
當初,叔叔和嬸嬸雖然有矛盾,但他們畢竟是兩口子,只要沒分開,就還是利益共同體。
現在要分家,表姐一家就是他們共同利益的威脅者,嬸嬸當然要站出來爭個高下。
表姐以為自己幫別人求取了公道,別人就應該感恩,但實際上是沒有看清事情的本質。
外婆開導表姐說,不要為這件事影響心情,只要看清對方是怎樣的人,想好以後怎麼處關係就行了。
外婆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就是一個特別能“拎得清”的人。
她出生在舊社會,出嫁前,父母給她買了一套四層公寓,外婆用這座公寓辦了一所夜校。
夜校收留了很多從家裡逃出來的女性,教她們識字,幫助她們掌握生存的技能。
可是後來,有一些女性還是回到了家庭,回到了舊式的婚姻中。
她們為了向家人邀功,不惜將外婆的付出抹殺得一乾二淨。
大家以為外婆會生氣,可是外婆並沒有,她知道事情後,只是淡淡地“哦”了一聲,就繼續做自己的事了。
但這樣的人下次再來求助時,無論表現得多可憐,外婆都會直截了當地拒絕。
她說:“不要過多介入他人的因果,也不要讓他人介入你的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劇本,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擺渡者。
而人際關係裡最大的糊塗,就是帶著自己以為的善意,擅自改寫別人生活的軌跡。
看不清人與人相處的邊界,盲目付出自己的情感,無疑是自尋煩惱。
知分寸,懂進退,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廉價的紛擾。


擺脫廉價的怒火
活出精彩的人生
古語說,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短暫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應該把更多的快樂裝入行囊,而不應該讓諸多的美好被壞情緒侵佔。
避免生廉價的氣,我們可以這樣做:
1、給自己的怒火降降溫
當我們受到壞情緒的侵襲時,要想辦法自救,而不能放任它吞噬我們的能量。
最近,“公園20分鐘效應”悄然興起,心情不好時,很多人會選擇去附近的公園溜達一圈。
哪怕不做任何運動,只要靜靜地待上20分鐘,看看花草,聽聽鳥鳴,心靈就會得到治癒。
當我們在廣闊的天空下眺望遠方,靜心感受人間煙火,很多煩惱都會慢慢稀釋。

2、讓自己的心態轉個彎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可能所有的事都符合我們預期。
記住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人生中10%的事件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另外那90%則是你對事情如何反應決定的。”
遇到不如意之事,調整心態,因時而變,便可從山重水複中尋得新的方向。
與其糾結“這件事為什麼發生在我身上”,不如多思考“這件事教會了我什麼,接下來我應該怎麼做”。
以成長型的思維看待問題,那麼一切發生皆可變成最好的安排。
3、學會沉浸式做自己
閒暇時光,不妨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烹飪自己喜歡的食物。
沉浸在自己的熱愛中,我們就會與內在的自我產生聯結,進而感受到每一個具體的當下。
當我們獲取了美好的體驗,就不會只盯著那些小小的陰霾不放。
一個人的內心變得足夠豐盈時,也會以更加從容的姿態去面對負面的情緒。
《人生只有一件事》的作者金惟純認為,人生除了“活好”,沒有別的事。
而“活好”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選擇。
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以積極的心態擁抱生活,生活才會對我們溫柔以待。
點個在看,願你能擺脫那些廉價的怒火,活出屬於自己的高質量人生。
《遮蔽力》暢銷2萬冊,加印5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作者簡介:沁言,富書作者,體制內打工人,80後成長型寶媽,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遮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責編:雷利,排版:斜陽葉,校對:Jenny、夏夢之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點選 關注富書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