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位醫生相繼離世的訊息,令不少同行感慨萬千。
他從來不會隔天回覆訊息,這次卻再也無法回覆患者了
第一個悲劇,發生在湖南。
5月4日,一位患者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自己想找湖南省腫瘤醫院劉侃醫生看病,卻被告知,劉侃醫生因突發疾病去世。
一位知情人士稱,4月23日晚手術結束後,自己還曾在醫院附近偶遇劉醫生,萬萬沒想到,4月25日再聽到劉醫生的訊息時,他已經不幸離世,系心源性猝死,年僅39歲。
據悉,劉醫生的孩子尚年幼,家裡還有70多歲的老父親與尚在務農的65歲母親,而妻子收入微薄,如今劉醫生的突然離世,令家人深受打擊。
人間最大的諷刺,莫過於醫院內幫別人看病的醫生,卻沒時間看病就突然離世了。
社交平臺上,不少患者分享自己對劉醫生離世的悲痛。訊息傳開後,很多患者自發前往醫院悼念劉醫生,有患者蹲在醫院走廊哭泣,哭了足足半小時。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留言稱:
“今天一直心神不安,因為幾天聯絡不到(劉醫生),下午打電話到醫院辦公室才知道這個訊息,真的真的無法接受,太好了太負責了的一個好醫生……家人自從知道這個訊息,眼淚沒停過……”
“這是25號他出事當天我發信息給他,他沒回,我就覺得有點奇怪,一直以來他都是不會隔天回信息的,後來兩天我心一直不安,老是感覺有事,就到處找人問,後來才問到他出事了……這幾天我們全家都痛心得沒什麼心情。”
“一直以來他都是不會隔天回信息的”,這位網友附上自己與劉醫生的聊天記錄,4月24日中午,劉醫生回覆了最後一條訊息,之後就再也無法回信了……他第一次當天不回覆患者訊息,也成為了最後一次,此情此景令人淚目。
劉醫生的離去,不僅是一個家庭的破碎,更撕開了中國醫療體系中一道鮮血淋漓的傷口:年輕醫生過勞猝死的陰雲,正籠罩著無數白衣戰士。
醫療系統如今近似企業化的用人制度,迫使年輕醫生疲於奔命。像劉醫生一樣的更多的一線醫生,24小時線上的日常,其實是整個醫生短缺與超負荷運轉的縮影。社會對醫療服務的畸形期待,又將醫生置於道德綁架的火刑柱上。在醫療體系的結構性潰敗中,每個環節都在製造致命的蝴蝶效應。
劉侃是湖南省腫瘤醫院泌尿外科醫生。同事說,他非常敬業,每天提前一小時到醫院。患者稱其負責認真,有患者曬出的聊天記錄顯示,半夜兩點他還在回覆家屬問題,病人化療後發燒,他也會教患者或家屬怎麼處理。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表示,出事前不久,有護士見他臉色發白勸他休息,他不肯,說病人等不起。猝死前三天,他剛完成一臺八小時的手術。辦公室抽屜裡有一盒沒吃完的降壓藥,電腦裡存著沒提交的病假單。
這種超負荷運轉在醫療系統內形成詭異的“代償機制”:年輕醫生用咖啡因和腎上腺素支撐的軀體,正在償還整個體系效率滯後的高利貸。
僅2024年,公開報道中就有23名40歲以下醫生因心源性猝死離世,其中85%的死亡發生在值班室或手術檯旁。
在社交平臺上,有一篇關於年輕醫生猝死的帖子。其中,有這樣一段話讓人潸然淚下:
你透支健康換來的優秀,不過是檔案裡隨時可替換的幾行宋體字。而單位的運轉齒輪從未因此停滯半分。人生不是用紅標頭檔案丈量的,而是用看見花開、聽見雨聲的瞬間拼湊的。畢竟,你熬的夜、拼的命、流的淚,最後都成了輕飄飄白A4紙,而你錯過的晚霞、失約的晚餐、沒牽到的手,才是永遠無法補錄的人生正文。
當我們習慣用白衣天使的道德光環掩蓋醫生用人制度缺陷,用醫者仁心的崇高敘事消解醫生職業保障,這場以醫生持續經年的生命透支,終將以更另一種方式反饋到患者身上。
這不僅僅是需要醫療系統注意,更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這幾年,不少地方不少醫院,已經開始注意到“醫不自醫”的問題了。有媒體報道稱,在深圳,智慧排班系統將醫生連續工作時長鎖定在12小時紅線內,配套“強制離線”機制。
筆者認為,醫療體系的改革,是簡單的資源再分配,而是對生命價值的重新丈量。畢竟,守護醫者的生命刻度,就是在守護所有人對抗死神的最後防線。
據悉,劉醫生出生湖南農村。父母賣了三頭豬供他讀書,好不容易當上醫生。離世後,有同事去他家探望,看到陽臺上還掛著他沒摘的白大褂,和洗衣機裡還沒晾的灰襯衫。孩子作業本上還寫著“爸爸答應帶我去動物園”。孩子還在等著爸爸兌現他的承諾。
可惜,世上沒有那麼多的來日方長,有的多是世事無常。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人這一輩子往往就輸在一個等字,等不忙,等下次,等將來,等有條件。但人生經不起等待,等來的往往是遺憾。
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註定了很多人,總要對不起一些人,總要辜負一些人,難以兩全。
特別是醫生,尤其是一個好醫生,很可能不是一個好兒子,不是一個好父親,不是一個好丈夫,就算你再怎麼心有餘,也還是不得圓滿。
網友稱,劉醫生離世後,醫院為劉醫生的家庭發起捐款倡議書,希望可以以此為這個家庭帶去一份溫暖。
筆者只想告訴大家,大部分的工作,只需要付出80%的精力,就可以勝任,工作之餘20%的精力,並不是讓我們躺平,而是留給自己摯愛的家人、滾燙的生活。
日前,貴州省綏陽縣人民醫院37歲的神經內科醫生吳思翼,因意外而腦死亡。
吳思翼的妻子王女士也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是一名護士,供職於綏陽縣中醫醫院,兩人育有兩個孩子,夫妻十分恩愛。在獲悉丈夫腦死亡後,決定捐出吳醫生的器官。
據媒體報道,5月3日早上8:40分,吳醫生被推進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手術室,捐出了一對腎臟和一個肝臟,將移植到3名器官衰竭危重症患者身上,讓他們重獲新生。
吳醫生於2011年畢業於遵義醫學院,後連續三年,分別在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省第二人民醫院、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修,擅長神經內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斷及治療。
今年4月7日,他不幸遭遇意外,造成特重型開放性顱腦損傷,被判定為腦死亡。他用捐出器官的方式,完成了一名醫者至死不休的治病救人使命。
東風無力催花殘,蠟燭成灰淚不幹。生前救人無數,死後也要讓多人重生。這就是醫者,這就是醫者初心。
目前,據相關統計源顯示,全國約有30萬多人正等待器官移植,以祈新生。
器官捐獻,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讓一顆生命的種子,在其他人身上重新發芽,讓一個凋謝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以復活新生。
對於這個世界來說,吳醫生只是一個過客,人們或許很快就會遺忘他的故事。但對於受益於他捐贈的器官患者來說,吳醫生卻是救他們脫離無邊苦海的菩薩,是此生此世永難忘懷的記憶和感恩之心深處流淌的幸福。
此後今生,吳醫生的博愛情懷,如同那夏日爬山虎一樣,密密麻麻地覆蓋住了他們人生的斑駁之牆,為他們遮擋人生厄風,命運苦雨。
但是,吳思翼醫生以其醫者大愛,仁者愛人情懷,一寸光陰一寸心的付出與奉獻,此生雖有涯,此生雖短暫,卻如夏花般絢爛,無一點空度虛擲。
醫者的靈魂,如電光火石,雖稍縱即逝,卻直擊人心,給世上帶來多一點聖潔的光。世界是否美好,不在於世界,在於你。永遠積極向上,永遠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