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逃離,白宮考慮大幅降低對華關稅!中方回應:不會在威脅下談判

《波士頓華人資訊網》出品,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據華爾街日報4月23日綜合報道 據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政府正在考慮大幅削減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的高額關稅,有些關稅甚至會降低一半以上,以緩解與北京方面的緊張關係。目前,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已經擾亂了全球貿易和投資。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知情人士表示,總統川普尚未做出最終決定,目前相關討論仍在進行中,多種方案正在被考慮。一位政府官員表示,川普不會單方面採取行動,降低關稅需以中方採取相應行動為前提。
一名白宮高階官員稱,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可能會降至原有水平的大約50%至65%。川普政府還在考慮一種分級方式,類似於眾議院去年底提出的方案:對美國認為不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商品徵收35%的關稅,而對被視為關乎美國戰略利益的商品則徵收至少100%的關稅。據部分知情人士透露,該法案建議在5年內逐步實施這一分級稅率。
白宮發言人庫什·德賽(Kush Desai)表示:“總統川普的立場很明確:中國必須與美方達成協議。任何關稅決定都將由總統親自作出,其他任何說法純屬猜測。”
川普週二表示,他願意削減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並稱他在第二任期對中國實施的145%關稅將會下調。“但不會降到零,”他說。這一表態令近期因白宮激進行動而受到驚嚇的投資者感到欣慰。
即便川普決定將部分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削減一半,這一水平仍意味著美國市場將幾乎對許多中國電氣機械裝置及其他產品製造商關閉。有分析人士估計,在如此高的關稅水平下,中美之間的貿易可能在數月內便會枯竭。
一些接近白宮的人士表示,川普在降低對華關稅方面仍有很大空間。“這更像是一種壓力釋放閥的操作,但實際並未做出實質讓步。”其中一位人士表示。
雙方表達出對達成協議的開放態度,與過去一個月的局勢形成明顯對比。在這段時間裡,全球兩大經濟體相互加徵關稅、言辭激烈交鋒,導致全球股市遭遇數年來最糟糕的幾周。
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表示,中美之間仍存在就潛在貿易協議展開談判的空間。
知情人士稱,川普政府官員向中國外交人員表示希望外交部長王毅與國務卿馬可·魯比奧進行接觸。但目前為止,北京方面未作出回應。
包括財政部長藍佛安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內的中國高階官員代表團,本週正在華盛頓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春季會議。
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該代表團尚未與美方政府安排會談,並計劃於週四離開華盛頓。但這些安排可能會因是否與美方官員會面而發生變化。
中方稱不會在威脅下談判
在川普表示願意削減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後一天,中國方面釋放出對與美方展開貿易談判持開放態度的訊號,但同時也警告稱,在白宮持續威脅的情況下不會進行談判。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佳坤在週三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對美方挑起的關稅戰態度非常明確:我們不想打,但也不怕打;如果要打,我們將戰鬥到底;如果要談,大門始終敞開。”
儘管中國官員此前在討論與川普可能展開貿易談判時也曾使用類似措辭,但結合中美雙方最新表態來看,這些言論似乎反映出兩國正在尋求緩解近期緊張局勢升級的出路。
據知情人士透露,財政部長貝森特週二在摩根大通一場閉門投資人會議上也表示,他預計美中之間的貿易衝突將會緩和。
白宮對華基調的軟化以及川普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措辭的緩和,共同推動了股市的強勁反彈,週三這一勢頭在亞洲市場繼續延續。香港恒生指數連續第三日上漲,收盤上漲2.4%。
即便中美重返談判桌,外界普遍認為,兩國之間的經濟緊張局勢也難以迅速化解。雙方政府之間的互信也已嚴重受損,這一因素將為未來的貿易談判增添複雜性。
中國方面公開強調,白宮應當緩和對中國的攻擊性言論,為談判創造條件。這一立場在週三再次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重申。
外交部發言人郭佳坤錶示:“如果美方真心希望透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就應停止威脅與施壓,在平等、尊重和互利的基礎上與中方開展對話。”
面對川普關稅可能帶來的衝擊,中國正積極鞏固與周邊友好國家的關係。
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道,週三在與亞塞拜然總統伊利哈姆·阿利耶夫會晤時中方表示,加徵關稅和發動貿易戰損害了各國的正當權益,破壞了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和世界經濟秩序。
此外,郭佳坤當天還對美方近期試圖重新掌控巴拿馬運河的舉動進行了抨擊。
他說:“任何謊言都掩蓋不了美方試圖控制巴拿馬運河的野心。”他呼籲美方停止干擾中國與包括巴拿馬在內的拉美國家之間的正常交流與合作。
資本逃離美國或仍將衝擊美國市場
儘管川普有意緩和貿易戰的前景引發市場反彈,但外界對美國資產的信心可能已遭到永久性打擊。目前,資本外逃的擔憂主要集中在政府債務上,但對股票市場及美元的影響可能更為嚴重。
週三,在華盛頓考慮削減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訊息傳出後,資金重新湧入股票、債券及美元市場。儘管投資者有理由鬆一口氣,但對反覆無常的經濟政策以及美聯儲獨立性受到威脅的擔憂不會輕易消失,這或許是未來對美國資產施加“風險溢價”的合理理由。
鑑於過去國際資本單向流入美國的規模龐大,這一趨勢的逆轉可能極為可觀。美國銀行在去年12月的調查中顯示,全球基金經理中,增持美股的比例高於減持者的淨差為36個百分點,為有記錄以來最高。
而在上週釋出的4月調查中,該指標轉為淨減持36個百分點,創下史上最大兩個月跌幅。調查受訪者將“因國際買家罷工而導致美元崩盤”列為新增風險之一。
投資者對美國國債尤其不安。當前,美國需為其佔國內生產總值6.2%的財政赤字和4.1%的經常賬戶赤字融資。中國截至2月持有的美債官方統計為7840億美元,若計入離岸賬戶,可能高達1.5萬億美元。儘管目前尚無跡象顯示中國已因關稅爭端拋售美債,但這一可能性仍令市場高度警惕。
然而,更依賴海外資金的可能是美國股市。官方資料顯示,自2011年12月以來,外國持有的美股市值從3.8萬億美元躍升至18.6萬億美元,佔美國股市總市值的比例從四分之一升至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儘管美債總量名義增長了76%,其海外持有比例卻從44%降至市場的四分之一。
此外,官方資料顯示,外國投資者通常在美債表現良好時出售、在價格下跌時買入。這是因為國債通常並非用於獲取高額回報,而是作為投資組合的穩定器——例如在60/40資產配置策略中使用——或作為流動性儲備。自2014年後,正值中國開始縮減其美債持倉之際,美國國債收益率(與價格走勢相反)跌至歷史最低點。
可以肯定的是,外國投資者這一次確實對市場造成了震動,如果他們認為美債安全性不如從前,可能會對其實施永久性的折扣。
不過,相較於國債,股票市場對實際買賣的反應更為敏感。淨海外資金流入與股票回報之間存在持續的正相關關係,但股票回報率遠遠超過資金流動本身。
這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因為任何證券價格的漲跌都意味著有人在對應價格進行交易。但實際上,這些價格的變化不一定是由大額買賣訂單推動的,它們更多可能受到影響市場預期未來收益的資訊驅動。
就國債而言,收益率受到央行利率的錨定。這一點在短期債券上尤為明顯——這也是海外投資者的關注重點——但對長期債券也有一定影響。即便美聯儲失去獨立性並容忍更高通脹,過於陡峭的收益率曲線仍將吸引套利者介入。
真正值得擔憂的是一個極端情形:川普政府或國會允許美國出現債務違約。不過,這種情況目前仍屬極小機率事件。就當前而言,儘管圍繞美債的討論沸沸揚揚,10年期美債收益率仍低於2月份的水平。
股票市場缺乏像美國國債市場那樣的自我修正機制。雖然投資者會關注估值,但“基本面價值”本身就是個模糊概念。今年2月時,標普500指數22.5倍的遠期市盈率還被認為合理;如今,隨著長期前景惡化,該數字已降至18.7。兩者從歷史標準來看都屬偏高水平,或許反映的是多年來無差別買入行為的一種“合理化”解釋。
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歐洲區投資策略與研究主管Altaf Kassam表示:“股票價格更多受情緒驅動,而情緒又體現在資金流向上;而固定收益資產的持有者價格敏感度要低得多,比如各國央行更關心的是持有美元資產並將其安置在安全之處。”
對美國國債市場的擔憂很可能更多地透過匯率表現出來——而匯率正是美聯儲控制力相對較弱的領域。歷史上,債券資金流動與美元走勢同步;而在有些時候,美債被大量購買的同時,美元卻反而走弱。
事實上,自2000年代初以來,美元走勢更傾向於受利率預期和股票回報預期影響,而非單純的資金流動。這部分原因是一些投資者會對沖匯率風險。這意味著貿易戰如果衝擊了像Nvidia這樣的企業盈利,可能比基金經理把資金從Nvidia轉投歐洲軍工股的行為更能影響美元匯率。
如果這一邏輯成立,那麼美元貶值的過程可能來得非常迅速,而不是像傳統理解那樣由國際投資者多年逐步調整投資組合所致。
至於美股市場,如果沒有海外資金持續流入,想要重回過去那種超高估值水平恐怕會更加艱難。
兩名女遊客入境美國,遭數小時盤問、脫衣搜身並拘留!還雙雙被遣返
波士頓公寓驚現家暴案!男子槍擊4歲孩子在內多人,後盜車逃離
黃金時期徹底結束!美國房屋銷售速度降至6年來最低
悲劇!三名麻州高三生外州公路遇車禍身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