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供應鏈,三一重工如何衝破中企出海困局? 2025-05-25 07:32 中歐商業評論 撰 文 |劉穎慧 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 合夥人 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中國企業經歷了從初始加徵34%對等關稅時的驚慌停產,到二次加徵至145%時的淡定如常,再到三次加徵至245%時的加緊出貨反轉。到如今,中美雙方釋出聯合宣告宣佈,相互24%關稅90天暫停實施,一夜回到4月初。中美之間的關稅博弈此消彼長,牽動著無數出海企業的神經。 查理·芒格說,“宏觀只能接受,微觀才是可以努力的”。 從特朗普1.0美國政府帶頭吹刮的全球貿易保護之風,到特朗普2.0美國政府的“對等關稅”,微觀層,"去風險化"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核心命題;宏觀層,全球供應鏈正被迫加速重構。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者,三一重工(SANY)36年企業發展歷史,其中用20年在印度深耕並證明:傳統制造業出海並非簡單複製國內模式,而是透過深度本土化重構供應鏈體系,實現從"中國製造"向"全球製造"的躍遷。本文將拆解其成功路徑,為中國企業提供可供借鑑的出海登陸方案。 避開“文化暗礁”, 以“全價值鏈方式”登陸 (2002~2016) 在大眾眼中草根出身的這家民營企業,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湖南漣源焊接材料廠。三年後的1992年,才成立三一集團,之後在1994年由三一集團投資建立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九年後的2003年,三一重工在上交所上市。 2001年,中國加入WTO。當時中國的很多企業便開始“乘風出海”。然而,與大多數企業以中國製造、外貿銷售公司方式進入東道國市場不同,僅在印度市場賣出一臺平地機的三一選擇了“全產業鏈本土化”這條艱難卻正確的道路。 因為“全產業鏈本土化”,意味著三一在印度建廠製造(生產供應鏈),並向印度本土供應商採購(採購供應鏈),完成印度市場客戶交付和售後服務(銷售供應鏈+逆向供應鏈)。 初入印度,三一遭遇了文化衝突的“暗礁”。在浦那工廠,每天下午六點,印度員工準時放下手中的工作,無論生產線是否完成當日任務,他們都拒絕加班。這種 “準時下班” 的文化,與中國企業“嫉慢如仇”、追求高效的管理模式產生了巨大的碰撞。即便中方管理層試圖透過激勵措施推動員工加班,不但效果甚微,反而引發了員工的不滿。 除此之外,印度員工對操作手冊近乎“執拗”的遵循,哪怕出現了明顯可以最佳化的流程環節,工人也嚴格按照手冊執行。這種“流程至上”的工作態度,讓“靈活高效”的中國模式再次失效,生產效率和產品創新都受到影響。 面對這些困境,三一重工沒有選擇強推原有管理模式,而是以 “逆向思維” 尋找破局之道,即在浦那工廠創新性地推出了雙軌制管理模式。一方面,保留了早會、督辦等提升效率的工具,但取消加班考核,以尊重印度員工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理念;另一方面,設立了中印員工互學機制,每週舉辦瑜伽課與中國茶會。在瑜伽課上,中方員工跟著印度同事舒展身體,感受身心的寧靜;而在中國茶會上,印度員工又在品嚐龍井、普洱的過程中,瞭解中國茶文化。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雙方的瞭解,更打破了文化的隔閡,讓中印員工在輕鬆的氛圍中互相學習、互相理解。 當企業員工有了文化互通之後,三一開始重構價值鏈——透過提出“三個100%”戰略,在2009年實現浦那產業園投產。 100%管理層方面本土化:三一大膽啟用印度本土人才,CEO 狄巴克等高管均來自塔塔、利勃海爾等知名企業。這些深諳印度市場和文化的管理者,為三一制定了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戰略和營銷策略。CEO狄巴克憑藉其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廣泛的人脈資源,迅速打開了印度市場的局面。 100%生產屬地化:三一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在印度建立完整的生產體系,實現混凝土泵車核心部件的印產替代。這不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的價效比,還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原材料採購到零部件生產,再到成品組裝,三一在印度構建起了高效、穩定的供應鏈。 100%服務直銷制:三一自建30 家直營網點,覆蓋印度全境。這些網點不僅為客戶提供裝置銷售服務,還提供安裝、維修、保養等一站式售後保障。無論客戶身處印度的繁華都市還是偏遠鄉村,都能享受到三一及時、專業的服務。 透過全供應鏈本土化打造,三一2016 年在印度混凝土裝置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30%,成功反超行業世界巨頭卡特彼勒。 直面“關稅風暴”, 憑“供應鏈韌性”突圍 (2017~2024) 2018年,特朗普1.0美國政府開啟對華挖掘機加徵25%關稅。這對當時如火如荼的中國全球化如同一顆重磅炸彈,許多依賴出口美國市場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陷入困境,訂單銳減、利潤下滑、人心惶惶。 然而,在印度浦那三一的廠房內,景象卻是一派繁忙——三一彼時已然在印度建成了6大工廠的產能,以有競爭力的成本完成了因關稅而轉移的銷售訂單生產的使命。 “短鏈供應”策略:在印度,三一已將本地採購率提升至超過70%,原本從中國大陸採購的液壓件,轉而投向巴拉特鍛造等印度本土企業。這種本地採購模式,不僅降低了運輸成本,更巧妙地避開了高額進口關稅。而以三一浦那為中心構建“區域輻射網路”,則讓滿載著工程機械的貨輪從印度港口出發,駛向中東、非洲等市場,成功規避了美國市場的關稅壁壘,開闢出三一新的銷售版圖。 “需求定製”建立技術護城河:南亞地區氣候炎熱,工況複雜,普通的工程機械難以適應。為了攻克這一難題,三一研發團隊深入印度各地施工現場,記錄下氣溫資料、傳統機械罷工情況,等回到實驗室後,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改進,成功開發出能在52℃高溫極端環境下依然穩定執行的機械,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此外,針對印度使用者對燃油成本的敏感,三一推出低油耗版起重機,透過最佳化發動機和液壓系統,使燃油成本降低了 18%,一經推出便受到市場熱捧。 “數字孿生”提升響應速度:三一透過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得以實現在長沙研發中心,服務全球三一機械的目的——每一臺在印度及全球工地作業的三一裝置,都如同一個“資料採集站”,將裝置的執行狀態、故障預警等資訊源源不斷地傳回國內。智慧診斷系統透過快速分析資料,不僅精準定位故障,而且能預判裝置即將出現的問題,指引市場服務團隊在極短時間內給出解決方案,故障排除效率提升60%。這種創新不僅讓印度本土客戶對三一裝置讚不絕口,而且進一步推升了三一在全球的品牌口碑和市場競爭力。 憑藉著基於供應鏈全鏈打造的韌性,三一在特朗普1.0關稅戰的風暴中成功突圍。2023 年,三一重工在印度的銷售額突破 40 億元,佔集團海外營收的28%。 擁抱“ESG合規”, 重構“生態規則” (2024~至今) 當時間來到2024年,全球商業版圖在政策更迭與可持續發展浪潮中劇烈重塑。在印度,莫迪政府不斷收緊對外資的審查,很多在印度的中國出海企業受到了影響。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一浦那產業園非但沒有在嚴苛的監管下畏縮,反而以ESG戰略為利劍,劈出了生態型出海的全新航道,從“適應規則”的跟隨者,蛻變為“定義規則”的領航者。 社會責任方面,三一與浦那理工學院共建工程機械學院,為當地培養專業人才,構建穩固的社會支援網路。每天,當第一縷陽光灑向浦那產業園,三一廠房內生產車間裡就早已是一片繁忙。數千名印度員工身著統一工裝,熟練地操作著裝置,在他們眼中閃爍著的是對未來的憧憬。 三一與浦那理工學院共建了工程機械學院,不僅配備了最先進的模擬操作裝置,還引入了重工全球領先的技術課程。在這裡,數千名年輕的操作手接受著系統化的培訓,他們將帶著從這裡學到的技能,奔赴印度各地的基建現場。三一正是用就業與教育的雙輪驅動,在當地編織起一張穩固的社會支援網路。 環保方面,三一展現出顛覆行業的魄力。壓路機生產線如同一個精密運轉的“綠色工廠”,60%的再生鋼材在先進工藝的淬鍊下,重獲新生,成為支撐工程機械的“綠色骨骼”。浦那產業園的屋頂上,整齊排列的分散式光伏板,將陽光轉化為清潔能源,滿足工廠30%的用電需求。這種從原材料到能源的綠色供應,不僅讓三一的產品在環保效能上遠超行業標準,更引領行業綠色製造規則。 治理方面,三一與印度政府、社會之間的關係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投資與被投資關係,而是構建起了共生共榮的“政企生態體”。三一自入駐印度以來,納稅金額累計21 億元,成為對當地經濟發展最堅實的支持者之一;“最佳僱主”的榮譽,是印度社會對三一企業人文關懷的高度認可。此外,三一在恆河治理這一關乎印度民生與生態的國家級專案中,化身成了“河道衛士”,一眾工程機械日夜開工,清理淤泥、加固堤壩,三一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企業與東道國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的責任擔當,也為自身贏得了深厚的政策支援與社會信任。 在特朗普 2.0 時代的全球化迷霧中,三一總結出的出海策略,處處彰顯著ESG戰略的智慧光芒。本土化路徑的“三級跳”,從最初的關稅規避,到中期的技術適配,最終實現ESG領域的生態共生,每一步跨越都精準踩在了全球商業規則變革的節點上;“雙迴圈”供應鏈設計,既保障了關鍵部件供應的穩定,又透過貼近消費市場的終端佈局,將環保理念融入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去政治化”品牌策略,透過淡化資本背景、深度繫結本地利益方,讓三一的品牌形象深深紮根於當地市場,成為跨國企業ESG合規發展的典範。 從初入印度時的文化衝突與市場挑戰,到如今憑藉ESG戰略站上行業之巔,三一重工用行動證明:在新時代的全球商業競爭中,唯有主動擁抱ESG合規,以前瞻性的戰略思維定義生態規則,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市場中,讓世界看到中國智造的綠色力量與責任擔當。 小結 三一齣海的故事,是一個從依靠成本優勢到參與規則制定的成功故事。三一的故事,對一家企業而言,是企業成長史的全部,能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寶貴經驗和借鑑。三一重工的印度實踐表明,中國企業應對全球化挑戰需聚焦以下方向: 1. 戰略優先順序:本土化供應鏈建設、技術適配與ESG合規是突破貿易壁壘的關鍵。 2. 行業趨勢:綠色能源(光伏、儲能)、數字化(工業網際網路)及醫療健康領域將成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點賽道。 3. 長期價值:企業需超越短期盈利目標,透過規則制定與生態共建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特朗普政府持續加徵關稅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全球化路徑需以技術自主與合規能力為核心,透過深度本土化融入目標市場,規避政治風險,最終實現從“成本競爭”向“規則主導”的轉型。 推薦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