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初中沉迷遊戲淪為“學渣”的網癮少年,曾讓無數老師搖頭,差點連職高也考不上,如今卻全網坐擁千萬粉絲,年營收過億。
這個95後青年,憑什麼讓全網年輕人瘋狂?
前段時間,一年一度的B站百大UP主(影片創作者)盛典落下帷幕,潘天鴻也順利拿下了他人生中的第六座百大獎盃。
● 影視颶風的創始人潘天鴻,網友們更熟悉的是其英文名字Tim
不久前,一場關於"影片平臺畫質變糊"的討論席捲全網。這場風波的源頭,正是影視颶風發布的影片《清晰度不如4年前!影片變糊是你的錯覺嗎》。
雖然影片最終被下架,但這位敢於直面平臺、揭露行業潛規則的創作者潘天鴻(Tim),卻讓更多人記住了他的名字。
很少人聽說過潘天鴻的名字,但很多人都看過他拍攝的影片。
他們耗費30天,用無人機掃描河南老君山和湖北武當山,用10000張圖片復刻出世界文化遺產雲頂天宮;
飛了大半個地球只為拍攝《山海經》記載的上古神獸;
輾轉多地勘查,拜訪學者求識,苦苦等候十多天,只為呼籲更多的人保護長江江豚。
他的影片不僅有科技內涵,還包含了人文溫度。
當一位截肢的粉絲許下奔跑的心願,他們花費鉅額成本,耗時數月,用特效製作出這位粉絲的身體和雙腿,讓他在影片中奔跑了起來,真正詮釋了科技向善。
在過去的兩年裡,他的賬號“影視颶風”不止一次地整大活。
看完他不計成本的整活,網友們開始懷疑——莫非他就是傳說中的“富二代”?
一時間,網際網路上出現了許多關於他的傳說,最著名的一條是,他是“圓通之子”。
關於這點,Tim也不裝了,直接攤牌。
他的父親雖然不是圓通真正的老闆,但自從2019年開始,的確擔任著圓通總裁一職。
他的確是個富二代,但卻是個“不繼承家產”的富二代。
父親對於這個網癮兒子,一分錢都不會多給。
所謂的“鈔能力”,都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拼出來的。
這個29歲的年輕人取得今天的成績,靠的不是拼爹,而是自己的血汗與淚水。
他的故事,遠不止是一個“富二代”的奮鬥史。
Tim出身優渥,但小時候的他,瘋狂地迷戀電子遊戲,為了打遊戲甚至逃課不去上學。
初中時,他時常一連打上好幾天的遊戲,給他爸氣得直跳腳。
● Tim回憶他小時候的愛好,除了拍影片就是打遊戲
照當時Tim的表現,別說考不上普通高中了,就連上個職高也很勉強。
父母當即決定,還是把這個不爭氣的娃送去國外“鍍層金”吧。
於是十幾歲的Tim,獨自來到了英國著名的愛德華國王學校。
父母每個月只給他最基本的生活費,且卡得非常緊,不會給他多餘的錢。
Tim是學校裡唯一的中國人,他生性靦腆,還有些自卑。
剛開學的時候,他連被子都沒有分到,因為羞於跟老師開口,最開始的兩週時間,竟然一直睡在光溜溜的床上。
在人高馬大的英國小夥面前,Tim一直是班裡最不合群的那個,性格上的內向沉悶,讓他曾數次遭到同學的霸凌。
他想找人訴說,卻無人開口,想出去轉轉,卻無玩伴,迷茫、困頓在他的心頭揮之不去。
他以自己曾經玩過的遊戲為靈感,在貼吧上用“_哈拉菩薩”為筆名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寫作,在這裡,他不必為現實生活而煩憂。
他以每天8000字的更新頻率連續寫了兩年小說,共碼了140萬個字。
這部叫《傳承》的遊戲同人文在貼吧有不少擁躉,但後來,這部小說爛尾了。
Tim的影片拍攝生涯同樣起始於高中時代。他之前除了寫小說,還偶爾畫漫畫,想象力挺豐富,所以拍攝影片時花活也特別多。
因為從小對數碼產品的熱愛,促使他開始嘗試拍攝和剪輯影片,並逐漸在平臺上釋出自己的作品。
這些作品雖然初期並不成熟,但卻得到了一些網友的認可和支援。
看著賬號的600多個粉絲,Tim考慮:是時候給賬號起個狂拽炫酷的名字了。
他絞盡腦汁,分別想了“影視龍捲風”、“影視狂暴”,始終覺得差點意思。
眼看方向越來越跑偏,最後他靈光一閃,確定下來“影視颶風”這個名字。
Tim是一個找到目標就會付出全部努力的人,不管是寫小說還是做影片,他始終拿出120%的精力做好自己熱愛的事情。
即使前期他的影片觀看資料並不理想,可他依舊每天花費十幾個小時在影片製作上。
等Tim高中放暑假回國的時候,父親建議他說:既然這麼熱愛拍影片,索性成立一家專門的公司吧。
Tim雖然毫無創業經驗,但還是同意了:既然是決定做一輩子的事,不如把愛好變成自己的事業。
2016年8月,Tim註冊成立了一家叫“星奧傳媒”的公司,“星”代表星辰大海,“奧”代表奧斯卡,都是他平生最大的夢想。
和“影視龍捲風”“影視狂暴”一樣,都帶有少年特有的執著與中二氣質。
起初,Tim做影片完全是為愛發電,他經常自掏腰包購買一些昂貴的數碼產品進行開箱、評測。
在那個“廠商恰飯”還不是主流的年代,Tim已經開始思考該如何搞錢了。
他做過不少大膽的嘗試,譬如從父親那裡借了8000塊錢,嘗試在網上賣桃子。
創業初期就開門不利,但Tim從未放棄過影片拍攝這件事情。
看到來自天南海北的網友在他的影片下友好互動,在網路平臺上,他不再感到自己孑然一身,有許多與他志同道合的小夥伴願意一起與他探討,一起無限進步。
不久之後,他和廠商開展合作,推出了一款叫“颶風燈一號”的補光燈產品,因為價效比很高,產品在攝影圈裡居然賣得不錯。
Tim算是嚐到了甜頭——但只是一點點,彼時的他依舊處於“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危險境地。
等他大學畢業時,父親再次把選擇的自由交給了他:要麼去美國繼續深造,要麼乾脆回國創業。
Tim想都沒想,選擇了回國,而這次選擇,給他的人生走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2017年,短影片行業井噴式增長,Tim趕上了前所未有的紅利期。
Tim開始持續最佳化內容策略關注影視、科技、生活、人文,策劃有趣硬核的內容、腦洞大開的共創,透過持續轉型,從之前不吃香的硬核科普影片拓展到遊戲、攝影技巧、產品拆解、旅遊vlog等多元化題材,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頻道的粉絲數也在穩步增長。
隨著頻道的發展,他要同時兼顧影片剪輯、數碼產品測評、vlog以及文案指令碼。
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往往剛把一個影片發出去就得開始策劃新的選題,他習慣任何事都親力親為,經常忙得焦頭爛額。
為了拍出想要的素材,他上過2萬5千英尺的高空;潛過30米的深海,涉過零下25度的冰湖。
對於畫質的精益求精,讓他哪怕是最簡單的vlog,也能拍出“畫質天花板”的水平,隨便截張圖都是美顏暴擊。
影視颶風拍攝的影片,因其高水準在業內廣受讚譽,在圈內逐漸打出了名氣。
2017年底,在朋友的推動下,Tim接到了一個大活:幫助現象級遊戲《英雄聯盟》拍攝宣傳片。
Tim懵了,從來沒接過商單,一下就攬了個這麼大的活,不過,他並沒有膽怯,他把這次挑戰,當做自己的試金石。
為了達到理想效果,團隊需要在四個城市勘景拍攝,時間緊任務重,在不同城市間奔波,協調拍攝場地、人員和裝置等,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和突發狀況。
從12月中旬開始指令碼設計,真正拍攝時間僅有6天,而Tim要帶領團隊在短短的4天后期時間中經歷兩個通宵來完成製作,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剪輯、特效、調色、混音等工作,對團隊的工作效率和專業能力都是巨大挑戰。
沒想到,他真的一齣新手村就打敗了最終BOSS,一下子為他帶來了十多萬元的收入,那種感覺就像是窮小子平地陡然而富。不僅如此,這條影片現場反應也極為熱烈,受到了許多人的交口稱讚。
● 英雄聯盟LPL春季賽宣傳片,這也是影視颶風團隊的第一個商單
他不再愁於無處變現,因為如今自有“蝴蝶”尋香而來。
有了大型商單成功的履歷,2018-2019年,影視颶風相繼為B站、遊戲賽事(守望先鋒聯賽、英雄聯盟)、OPPO、大疆等品牌拍攝商業廣告及Vlog內容,涉獵極廣,變現路徑相當多元化。
熟悉影視颶風的朋友都知道,“無限進步”是他們的座右銘,而“一拍即合”,更像是老友之間才懂的特殊暗號。
當你在他的影片中看見Tim對著鏡頭做出“一拍即合”的手勢,熟悉的他粉絲都會相視一笑:“又有廣告看了”。
當其他UP主還在為“恰飯”道歉時,影視颶風的粉絲反而已養成獨特儀式:透過影片精緻程度判斷是否為商單——越像好萊塢大片,越可能是廣告,越是廣告,粉絲越興奮。
他始終能把那些冰冷的商業廣告,做出溫暖的人文溫度。
為了展示Intel筆記本的強大影片播放效能,在萬米高空,Tim駕駛著飛機上演驚心動魄的特技表演:360度翻轉、俯衝、盤旋……整個過程租了幾家直升機大量航拍,最後用筆記本剪輯播放。
與OPPO手機合作,他們硬是把一支手機廣告拍出了大片的氣勢。
他們的鏡頭輾轉於10座機場,只為捕捉最完美的航空瞬間。
兩個月的拍攝週期裡,他們不僅記錄下各型客機的優美身姿,更幸運地拍到了中國自主研發的C919大型客機起飛的震撼畫面。
這支廣告不僅展現了手機的拍攝效能,更用鏡頭語言講述了一個關於中國製造、科技進步的動人故事。
2020年,他們與影石Insta360合作,在高空氦氣球裡裝著3公斤全景相機,將承載了10000個粉絲夢想的氣球升入30000米的高空。
“我們去做追星星的人。”是他送給粉絲最浪漫的禮物。
2022年,Tim將商業廣告和中國非遺文化高度融合,為了展示VIVO手機的極致效能,他帶領團隊奔赴火海,頂著1600度的高溫,喚醒了沉寂多年的非遺“打鐵花”文化,在當時全網都難很找到打鐵花的高畫質影像時,他用自己的方式,好好記錄下了這個即將消失的藝術。
炙熱的鐵水被打向高空,綻放成煙火,再墜向大地,在這一刻,Tim讓廣告超越了廣告本身的侷限。
這就是影視颶風的廣告風格:創意永遠超乎想象,製作永遠精益求精,每一幀畫面都追求完美。
他們不滿足於簡單的產品展示,而是將情感、故事、社會價值融入其中,很多品牌方願意給出遠超行業平均的預算,就是因為相信影視颶風的實力。
為了內容能達到自己的標準,Tim拍攝影片幾乎沒有成本控制,經常出現接了一單商單,卻因影片製作成本過高導致整個專案分文不掙,甚至賠錢的情況。
如今,影視颶風已成為行業內當之無愧的“商單代表”賬號,他們的商單檔期,總是排得滿滿當當,據他透露,公司一百多人,幾乎沒有在公司常駐的,都忙著出去滿世界拍攝。
從2017年的不足十人,到如今發展成百人規模的大公司,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加入這個年輕的團隊。
今天的影視颶風已經做到了營收過億、利潤過千萬,換言之,Tim這個95後小夥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企業家。
那個曾經迷茫的網癮少年,真的在堅持中找到了自己的熱愛,在熱愛中無限進步,開闢出了屬於自己的道路。
一切就像他所說的:讓中國人燃起來是影視颶風的唯一使命,而無限進步則是他們自始至終的座右銘。
[2] 揚聲|張揚對話影視颶風潘天鴻:我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
[1] 劉潤商學|對談影視颶風Tim : 從網癮少年,到如今全網粉絲近兩千萬,Tim到底“卷”對了什麼?
[2] CEO來信|影視颶風創始人潘天鴻(Tim),浙江杭州人,拍影片10年獲2000萬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