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關二爺久坐是為了多收“關”稅,打工人久坐收穫了啥?
以往我們都知道久坐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風險,而最近的一項科學研究更是從機制上揭示了久坐對大腦的嚴重危害—— 導致大腦缺氧。[1]
大腦雖然只佔人體體重的2 – 3% ,但氧氣需求量卻約佔全身耗氧量的 20 – 30% ,且大腦無法儲存氧氣,需要血液持續不斷地輸送氧氣。
2024年,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款視覺化工具,能夠捕捉到生理條件下大腦皮層部分氧張力(Po2)的動態變化過程。透過對小鼠的研究發現,在清醒狀態下,小鼠腦中會自發產生短暫且侷限的缺氧區域,也就是 “缺氧口袋”,每次持續時間從幾秒到幾分鐘不等,出現頻率較高,且常出現在小靜脈附近,與區域性血紅蛋白濃度變化密切相關。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1]
進一步研究發現,大腦中毛細血管的微迴圈受阻是導致“缺氧口袋”出現的原因。事實上,毛細血管血流是為大腦提供氧氣和葡萄糖的必要條件,以支援與正常腦功能相關的高代謝需求。大量研究表明,腦血流量減少與認知能力下降之間存在聯絡。有研究表明,大腦血液血迴圈受阻是早期阿爾茨海默病出現病理機制。[2]
清晨,被鬧鐘叫醒的打工人睡眼惺忪,簡單洗漱後便匆匆出門。在擁擠的地鐵裡,他們被人群緊緊裹挾,即便幸運地找到座位,也只能在狹小的空間裡保持坐姿,開啟一天的“久坐之旅”。
到了公司,一屁股坐在辦公桌前,開啟電腦,開始處理堆積如山的工作。回覆郵件、撰寫文件、參加線上會議……時間在忙碌中飛逝,常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期間除了上廁所和接水,幾乎很少起身活動。好不容易熬到午休時間,本想著放鬆一下,可很多人要麼選擇在工位上繼續刷手機,要麼趴在桌子上小憩一會兒,依舊沒有離開座位。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下班後的打工人早已疲憊不堪。回到家,癱倒在沙發上,開啟電視或手機,享受著短暫的休閒時光,不知不覺又在沙發上坐了很久。週末,本應是放鬆身心、外出活動的好時機,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卻是補覺、追劇、打遊戲的“宅家時光”,依舊擺脫不了久坐的狀態。
這樣的生活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久坐已經成為許多人的生活常態。無論是上班族、學生黨,還是退休在家的老人,久坐行為無處不在。據相關調查顯示,成年人平均每天坐著的時間超過7 – 8 小時,甚至有些人每天坐著的時間長達 10 小時以上。長時間久坐,正一點點侵蝕著我們的健康。
久坐看似只是一種簡單的行為習慣,但其帶來的健康隱患卻不容小覷。長期久坐,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系統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
肥胖風險直線上升:久坐不動會導致身體的能量消耗大幅減少,身體的新陳代謝速度也會隨之變慢。此時,即使我們的飲食攝入量沒有改變,多餘的熱量也無法及時被消耗,就會逐漸轉化為脂肪堆積在體內,尤其是腹部、臀部和大腿等部位,出現了明顯的 “游泳圈”。相關研究表明,每天久坐時間超過6小時的人,肥胖的風險比經常運動的人高出40% 。
-
心血管疾病找上門:久坐時,血液迴圈速度減緩,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導致脂肪在血管壁上沉積,這會給心臟帶來更大的負擔。據統計,久坐不動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長期久坐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保持適量運動的人高出約 1.5 倍 。
-
肌肉萎縮,身體機能下降:長時間久坐,肌肉得不到充分的鍛鍊,會逐漸出現萎縮現象。尤其是臀部、腿部和腰部的肌肉,由於長期處於鬆弛狀態,肌肉力量減弱,關節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影響。這不僅會導致身體的運動能力下降,還容易引發各種關節疼痛和損傷。
-
頸椎病和腰椎病成 “常客”:在久坐的狀態下,我們的頸椎和腰椎往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長時間低頭看電腦、手機,或者保持不良的坐姿,會使頸椎和腰椎處於過度前屈或後伸的狀態,椎間盤受到的壓力不均勻,容易導致椎間盤突出、頸椎骨質增生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會引起頸部和腰部的疼痛、僵硬,還可能壓迫神經,導致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據調查,在上班族中,頸椎病和腰椎病的發病率高達 30% – 40%,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
-
消化問題接踵而至:久坐會使胃腸蠕動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長期如此,容易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便秘等問題。
-
心理健康也受波及:久坐不僅對身體造成傷害,還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長時間坐在一個地方,缺乏社交活動和運動,容易使人產生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而且,久坐導致的身體不適,如疼痛、疲勞等,也會進一步加重心理負擔,降低生活的幸福感。研究發現,久坐時間過長與抑鬱症的發生存在一定的關聯,每天久坐超過 8 小時的人患抑鬱症的風險比其他人高出 26% 。

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不僅揭示了久坐可能導致大腦缺氧的機制,更重要的是它也指明瞭一個避免久坐危害的方法:積極鍛鍊。
研究表明,與習慣 “久坐” 的小鼠相比,積極參與運動的小鼠的缺氧負擔減少了52%!這充分表明,久坐會導致大腦缺氧,而運動則有助於改善大腦的供氧情況。
鑑於久坐對健康的危害,在新的一年裡,打工人可以做出這些改變,打破久坐困境:
(一)定時起身活動
每隔 30 分鐘起身步行 5 分鐘,或者每坐 1 小時起身活動10 分鐘,這是經過科學研究驗證的有效活動頻率。起身活動時,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動作,比如伸展手臂,向上伸直,感受肩部和手臂的拉伸;轉動頸部,緩慢地向左右兩側轉動,緩解頸部的僵硬;還可以進行原地踮腳尖,每次持續30 秒左右,重複幾次,促進下肢血液迴圈。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久坐帶來的身體不適。
(二)選擇合適運動
快步走是一種非常適合久坐人群的運動方式。它能促進血液迴圈,增強心肺功能,還能鍛鍊腿部肌肉。在快步走時,保持挺胸抬頭,雙臂自然擺動,步幅適中,速度以微微出汗、能正常說話為宜。游泳也是不錯的選擇,它對關節的壓力較小,能鍛鍊到全身的肌肉群,提高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此外,騎車、爬樓梯等運動也都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況,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三)改善工作環境
使用站立式辦公桌是個不錯的辦法,它能讓我們在工作時保持站立姿勢,減少久坐時間。如果暫時沒有條件更換站立式辦公桌,也可以調整辦公座椅的高度和角度,讓自己在坐著時保持舒適、正確的坐姿。比如,將座椅高度調整到雙腳能平放在地面,大腿與地面平行;椅背調整到能支撐腰部,保持脊柱的自然曲線。同時,還可以在辦公桌上擺放一些綠植,不僅能美化環境,還能提醒自己定時起身給植物澆水、打理。
參考文獻:
1. Beinlich, F.R.M., et al., Oxygen imaging
of hypoxic pockets in the mouse cerebral cortex. Science, 2024. 383(6690): p.
1471-1478.
of hypoxic pockets in the mouse cerebral cortex. Science, 2024. 383(6690): p.
1471-1478.
2. Korte, N., R. Nortley, and
D. Attwell, Cerebral blood flow decrease as an earl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in
Alzheimer's disease. Acta Neuropathologica, 2020. 140(6): p. 793-810.
D. Attwell, Cerebral blood flow decrease as an earl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in
Alzheimer's disease. Acta Neuropathologica, 2020. 140(6): p. 793-810.
(作者:張洪濤,筆名“一節生薑”,著有科普讀物:《吃什麼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談最前沿的醫學研究,也可以講最通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