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把國內主流的,支援滿血版DeepSeek的平臺試用了一遍。大多數平臺各有特色,有的支援多模態輸入,有的速度很快,有的完全免費。
看了一圈,唯獨百度,由於其產品設計的問題,依然是「起個大早,趕了晚集」的感覺。
01 大多數平臺的情況
目前,支援滿血版DeepSeek的平臺其服務形式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專門做了一個AI對話的工具App或網站,例如騰訊元寶;另一種是把DeepSeek作為雲平臺裡面的一個小模組,供使用者選用,例如字節跳動的火山引擎。

上圖:騰訊元寶,註冊即可使用
前者對於C端使用者來說,基本上沒什麼門檻,無疑就是下載,登入,直接用。而後者一般是面向專業的網際網路技術和運維人員的,需要註冊並登入雲平臺,進去以後往往各類能力、功能眼花繚亂,並且更多是技術表達,普通使用者可能會有點兒懵逼。

上圖:字節跳動的火山方舟,提供面向技術人員的豐富能力
做得相對平衡的,是矽基流動。整體上它是一個類似雲平臺的形式,但是提供的服務相對較少,所以即便是普通使用者,自行註冊進去找一找,也可以很快用起來。
但是,或許是因為一般的拉新策略,也可能是因為DeepSeek本身是開源的,雖然提供服務需要算力成本,但是直接拿人家開源的東西過來收費——特別是在技術圈裡面,總是顯得不太厚道,總之,絕大多數提供滿血版DeepSeek的平臺,要麼是服務完全免費,要麼會提供可觀的免費額度贈送。
例如:騰訊元寶目前是完全免費的,這也很符合騰訊的套路。而矽基流動是完全收費的,但是註冊就會提供價值14元的免費額度,據說可用大約百萬token的量級,使用者什麼都不用做,註冊進去,直接就能使用,自動從免費額度扣除。用完了,則需要充值。
從使用者角度來看,雖然大家都聲稱自己是滿血DeepSeek,但是究竟效果怎樣,會不會跟官網一樣卡頓,還是得試用一下才知道。所以提供免費試用額度是這類產品的基本設定。
02 百度的情況
百度在自己的大模型平臺百度千帆中,提供了滿血版DeepSeek的服務。百度千帆是百度雲計算平臺的一部分。
首先,百度自己的文心一言表現實在拉胯。前段時間據說它有可能會成為Apple在中國區iPhone中內嵌的AI服務提供商,還受到了不少網友的抵制。
其次,作為動不動就All in AI的一家公司,接入別人開發的AI能力大肆宣傳,這怎麼看都覺得跟人設不太一致。
但是,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於當下DeepSeek的大流行趨勢下,接入DeepSeek模型提供服務,肯定是雲計算平臺的必選項了。
這些都沒問題。
然而,百度是真的不會做產品!
百度千帆上的DeepSeek大模型,最初上線的時候提供了一段時間的免費試用期,好像2周左右。但是從之前的某一天開始,這個試用期已經結束。我前幾天註冊的時候,發現好不容易找到了DeepSeek模型,卻提示無法使用。

提示語很簡單粗暴:「您還未開通服務付費,開通後點擊 重新整理 使用」。同時,從這個UI上來看,百度的服務貌似並不支援多模態輸入——也即上傳圖片和檔案功能。因為UI上面沒看到明顯的入口。
以至於我以為,百度提供的DeepSeek模型,現在可能是全面收費了。在其他平臺要麼免費,要麼有高額免費額度的前提下,百度居然全面收費,並且還有能力缺失,我當然就會很自然的放棄這個平臺——估計你也是。
然而今天我查收郵件的時候,在垃圾郵件中發現了這樣一封郵件。

這封郵件提到,贈送了我一張「百度智慧雲」金額為20元的代金券,並且註明適用產品是「千帆大模型平臺」公有云,估計是包括DeepSeek模型的。也即,百度其實是提供了免費試用額度的,但是,流程有大問題——我並不打算嘗試,也懶得嘗試了。
03 問題在哪裡
百度當然並不缺我一個使用者。它的做法,從商業邏輯上也沒什麼問題,但是從產品策劃的角度來看,它犯了一個極其低端的錯誤。
大多數網際網路產品基礎功能部分都是免費的,包括很多2B的產品,只要是所謂SaaS,一般也都會提供免費使用的時長或額度。原因很簡單,這是通用的商業模式。
網際網路產品一般不需要銷售,又或者,只有KA客戶才有銷售對接,所以你需要讓使用者自己能夠把基礎流程走通,如果他覺得用得好,才會充值——這在2C的產品中叫做「增值服務」;2B的話,也是SaaS這種產品形態的一般邏輯。
但是,百度雖然贈送了額度,卻設計了一個不合適的流程,以至於讓使用者根本不知道有免費試用存在,也即,從使用者場景來看,這樣的設計讓使用者根本走不通流程。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要麼直接讓這張券生效,要麼,哪怕是你在UI上面提示一下,類似:您獲得了一張20元代金券,請前往xxx檢視並使用,然後才能順利使用大模型。
作為產品經理,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邏輯和流程設計了。
而深層次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百度的路徑依賴。
眾所周知,百度最核心的賺錢業務是它的搜尋廣告業務。對於搜尋廣告來說,在平臺和廣告主之間,往往平臺是更強勢的。也即,更多情況下是廣告主想要推廣,沒有更好的渠道,來求平臺;而非平臺在試圖把流量賣給廣告主。
基於這樣的協作關係,百度的產品策劃決策過程中,使用者的份量往往並不那麼重。他或許不會像騰訊和字節跳動一樣,以使用者為中心去思考問題,把使用者服務好,然後把流量賣給商家。他甚至可能不會像阿里、滴滴這類雙邊平臺一樣,試圖平衡好C端和b端。
也即,百度的基因決定了,它是缺乏服務使用者的意識的。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百度的產品很多都是各種各樣的難用。比如說,我下面貼一張之前用過的小度智慧屏的UI,稍微懂點兒網際網路產品和設計的同學,你們感受一下:

天啊!資訊架構之混亂、視覺重量之繁雜、各類入口和功能佈局之莫名其妙,簡直令人髮指。
作為一個前百度員工,我在百度工作的那個時期,是百度蒸蒸日上的年代,團隊氛圍也算和諧。但如今,真的不知道這家公司這輩子還能不能翻身,重回BAT之序列了。
不論如何,希望百度能越來越好吧。畢竟,我們也都是當年在會場,看過《盒子裡的夢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