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補貨擊穿泡沫,右手撤資收割市場,靠情緒營銷的Labubu還能走多遠?

今年6月,潮玩圈經歷了一場“地震”,頂流IP Labubu二手市場價格半月內從51萬元腰斬至20.5萬元,泡泡瑪特市值也隨之蒸發超475億港元。
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崩盤,實則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資本遊戲。
釋出於2015年Labubu,在2024年4月迎來其命運的拐點。憑藉明星Lisa的帶貨效應成功破圈,市場熱度急劇攀升。
然而,就在市場沉浸在Labubu帶來的狂熱氛圍時,2025年5月,泡泡瑪特股東蜂巧資本卻做出清倉套現超22億港元的舉動。
同期,泡泡瑪特創始人之一王寧及其一致行動人也開始透過大宗交易減持公司股份,累計套現金額高達21億元人民幣。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減持並非泡泡瑪特創始股東的首次套現,早在2021年,王寧等人就曾透過減持獲得約10億元資金。
資本撤資的同時,面對“款款難求、銷量不足”的Labubu市場,泡泡瑪特卻下場補貨,這一舉措無疑間接擊穿了Labubu的價格泡沫。
回溯Labubu的“增長神話”,不難發現,使用者得到了情緒價值、前期精準減持的資本方得到了金錢、唯有受利益驅使囤貨的黃牛損失慘重。
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在潮玩行業投機的脆弱性,一旦資本撤離、價格泡沫破裂,受傷的總是那些盲目跟風的參與者。
細究之下,Labubu從爆火到崩盤的戲劇性轉折,其本質是“情緒價值”工業化量產與深層次價值內涵缺失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品牌方運用多維營銷手段,將Labubu情緒價值無限渲染放大,誘導消費者為一時上頭的情緒價值買單;另一方面,泡泡瑪特對於Labubu的經營採取的是“飢餓營銷”,未在IP文化內涵打造上下功夫,也沒有用故事場景建立起與使用者的深層次共鳴。
與有百年文化沉澱的迪士尼IP不同,Labubu更像是流水線上批次生產的表情包,其依賴小紅書上開箱影片和明星合影維持的熱度,只能是短時間的曇花一現,等到消費者對其狂熱度不再,便會覺察到其無“精神核心”支撐的致命缺陷。
Labubu價格的暴跌也向潮玩市場揭示了一個真理,即在資訊高度透明、消費者愈發理性的時代,IP潮玩的核心競爭力已從短期的營銷炒作轉移至真正能為使用者帶來情感滿足的長期價值沉澱。
正如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所言的那樣,只有願意“尊重時間,尊重經營”,將短期投機轉化為長期價值創造的品牌,才能在這場潮玩IP大戰中活到最後。
2025年7月14-15日 上海
第十一屆全球母嬰大會
重磅嘉賓共聚一堂
攜逆勢而上的勇氣,拓行業向上的新機!
高效渠道與優質品牌一站式對接
掃碼來現場👇

沒看夠?
加入玩具核心群,直接開聊!

群滿了?加小編微信
回覆“玩具”關鍵詞,拉您進群

關注母嬰行業觀察內容矩陣
get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