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營銷案例精選(ID:m-cases)
如果說迪士尼的“銷冠”是玲娜貝兒,那麼泡泡瑪特的“銷冠”一定是Labubu。
前段時間,泡泡瑪特公開2024年年報,資料顯示以Labubu為核心角色的THE MONSTERS系列,營收高達30.4億元,同比增長726.6%。

此外,泡泡瑪特的年度營收資料也是非常亮眼——首破百億大關,淨利潤創歷史新高。
對比2023年,翻了一番。

泡泡瑪特混得如此風生水起,我只想說一句——在座的每一位都脫不了干係。
作為品牌旗下帶貨TOP1系列中的核心角色,可見Labubu的含金量之高。
最近,我甚至還發現Labubu進駐了奢侈品圈子。
比如,越來越多人開始熱衷於將Labubu掛在自己的愛馬仕手袋上。

既然說到這裡,我們來看看愛馬仕2024財年的業績——總收入高達152億歐元,同比增長15%。
其中,皮具和鞍具部門收入64.57億歐元,增長18.3%。

據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皮具和鞍具部門的銷售額仍在增長。
你們說是否有一種可能,Labubu反向帶動了愛馬仕皮具的部分銷量?
今天,我們就從幾個不同的維度切入,拆解泡泡瑪特是如何一步步讓百元的Labubu掛件變成奢侈品搭子的。
01.
明星效應撬動全球潮流
明星效應絕對在Labubu的爆火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推動作用。
如今,在各路明星的街拍造型中,我們經常能看到Labubu的身影。


誰能想到,曾經的Labubu我愛理不理,現在的Labubu都掛在上了愛馬仕上啊!
不僅如此,這股愛馬仕配Labubu的風潮,還刮到了國外。
泰國公主思蕊梵出席時尚活動時,輪番把Labubu掛在愛馬仕的Birkin、kelly上。
英國歌手“帕姐”(Dua Lipa),也將Labubu掛到了自己的愛馬仕鉑金包上。

透過明星營銷這種自然種草+圈層影響的帶貨方式,讓Labubu作為「時尚ICON必備單品」的認知深入人心,同時也帶動了愛馬仕配Labubu的流行趨勢,形成了一種文化新潮流。
02.
營造「稀缺性」
打通高階消費圈層
近年來,包包掛件成為一股新趨勢。
許多奢侈品品牌也開始涉足該領域,例如巴黎世家、Miu Miu等都推出了包掛產品。
但為什麼是Labubu搶先成為了高階手袋的人氣搭子?
別看Labubu價格不過百,奢侈品包袋貴的動輒幾十萬。
但兩者的底層邏輯其實是相通的——稀缺性。
以Labubu最近發售的新品3.0系列為例,由於限購、限量等原因,導致大部分消費者無法買到自己心儀的款式。
在這場搶購熱潮下,部分門店和平臺甚至還出現了買Labubu需要配貨的現象。

再來看奢侈品,我們以愛馬仕為例,其鉑金包一直以稀缺性和高價著稱,熱門款包包更是需要消費者長時間等待甚至配貨才能獲得。
透過飢餓營銷、隱藏款等銷售策略,泡泡瑪特成功營造出了稀缺感,從而讓Labubu在某種程度上擁有類似愛馬仕包包的“奢侈品屬性”,進一步提升它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

透過構建「圈層符號」,擁有者既能彰顯潮流品味,又可借社交媒體完成身份認同——實現了與愛馬仕包袋相似的社交貨幣功能。
換言之,買Labubu的和買愛馬仕包包的人其實是同一批,這些人追求的都是高淨值人群“身份掛件”。
而對於泡泡瑪特而言,當Labubu掛件與包袋產品形成功能適配,則打開了更大加多元的使用場景,例如通勤、社交、戶外等,從而讓每一個消費者成為了品牌行走的廣告位。
03.
迭代設計
跳出盲盒框架
在產品端,泡泡瑪特也一直對Labubu進行了不斷的升級更新。
早期,Labubu主要以傳統PVC材質的盲盒手辦形式出現。

圖源@你這種
而後,泡泡瑪特在此基礎上拓展了“搪膠“和”毛絨”材質。
值得一提的是,搪膠系列的掛件也被分為不同版本。
1.0版本,整體偏北歐精靈風,色彩引入糖果馬卡龍系,以站姿為主。

2.0版本,從單一精靈敘事轉向多元場景主題,站姿轉為坐姿,神態更靈動。

還有最新上線的3.0版本,採用扎染漸變色工藝,更具潮流感。

從色彩經濟的角度來看,不同風格和色彩能夠更好的讓每個消費者找到自己的「專屬配色」,從而激發消費慾望。
以上文提到的愛馬仕包袋為例,不同色系的款式似乎都有能夠匹配的Labubu掛件。



掛上色彩匹配的Labubu後,感覺買了個新包!
這怎麼不算一種情緒價值呢?
▼
愛馬仕與Labubu這對野生CP的爆火背後,我們可以窺見——
當潮玩超越玩具本身,成為承載身份認同、稀缺性與情緒價值的文化載體,必然會掀起更廣闊的市場。
那麼該說不說,既然都這麼火了,你倆不如直接出個聯名款算了。
比如帶絲巾的Labubu,或者鱷魚皮紋的Labubu?
然後再同步搞個“開盲盒抽愛馬仕配貨資格”的活動。
保證讓大家搶瘋……

每天中午11點半,不見不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