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脫不花:太震撼了,其實你不需要意志力,用對方法就能無痛養成好習慣

本文來源於:得到
現在資訊過載,注意力被嚴重分散,我們常常陷入“用意志力對抗習慣”的困境,卻屢屢失敗。
在得到APP的《長談》最新一期節目中,李笑來與脫不花圍繞“習慣養成與潛意識操控”展開深度對話,分享了一套顛覆認知的方法論——無需硬靠意志力,透過“自我陳述法”就能順勢重塑行為模式,實現無痛戒菸、健身等習慣的養成與退出。

一、成癮性消費的真相:被忽視的系統性剝削

一切成癮性消費,都是生產者對消費者的剝削。
李笑來以戒菸為例,揭示了這個殘酷的現實。
吸菸、喝咖啡、刷短影片等行為,看似是個人選擇,實則是被商家設計的“習慣陷阱”。
他分享自己曾是近40年煙齡的老煙槍,每天抽一包煙,40年下來竟抽了約40萬根,“打火機都點過40萬次”。
而戒菸時,傳統方法強調“扔掉煙具、抵抗誘惑”,但他透過“自我陳述法”實現了無痛戒菸——每天反覆出聲說“我從來不抽菸”,配合理由(如“煙很臭”)和情緒標籤(如“討厭被剝削”),讓潛意識逐步接受“不抽菸”的身份,最終不僅戒斷,還能“進出自由”地應對社交煙。
脫不花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過去健身對她而言是痛苦的事,“能不去就不去”,甚至會為成功請假沾沾自喜,但第二天又陷入沮喪。
直到用了李笑來給的咒語“我是一個每天早晨都要進健身房的人”,奇蹟發生了——她現在一週五練,連教練都勸她休息。
這個咒語的巧妙之處在於,它聚焦於“身份定義”而非“具體行為目標”,降低了行動門檻,讓大腦更容易接受。

二、習慣的本質:潛意識裡的自動化程式

李笑來推翻了傳統的“習慣三要素(觸發、行動、獎勵)”理論,提出習慣的核心是“透過重複形成的潛意識行為”。
他以結巴、眨眼睛等無獎勵的壞習慣為例,說明習慣一旦進入潛意識,就會比清醒意識提前0.5秒到10秒啟動,這就是為什麼用意志力控制習慣很難成功——潛意識的“先發優勢”讓理性來不及反應。
以吸菸為例,40年煙齡意味著無數次重複,吸菸行為早已與泡咖啡、等電梯、電腦重啟等場景繫結,形成了“無數個壞習慣的集合”。
而“自我陳述法”的底層邏輯,就是透過熟悉的聲音、重複的話語劫持潛意識:
  • • 熟悉優先:用自己的聲音說出“我從來不抽菸”,大腦因熟悉而不加反駁。“我從來不抽菸”這句話本身是假的,但因為是大腦最熟悉的自己的聲音說出來的,所以大腦的“熟悉優先”原則會使其不加分辨地接受。如果是別人說,大腦則會啟動理性去反駁。
  • • 重複優先:反覆陳述讓大腦預設這是“真理”;
  • • 知行合一:大腦傾向於讓行為與“身份定義”一致,一旦接受“不抽菸的人”這個身份,行為就會自動對齊。

三、自我陳述法:重塑習慣的實操框架

(一)核心要素

  1. 1. 身份陳述:用“我是……”的句式定義自己,例如“我是每天去健身房的人”“我是日更三千字的人”。關鍵在於聚焦可執行的行動,而非抽象目標(如“我要變瘦”就無效,“我不抽菸”則有效)。
  2. 2. 新增理由:給身份陳述一個原因,哪怕看似“無理”也能生效。例如“我從來不抽菸,因為煙很臭”“我每天去健身房,因為這讓我精力充沛”。大腦天生傾向於尋找因果,“因為”一詞能降低接受門檻。
  3. 3. 情緒標籤:加入情緒元素,強化潛意識接受度。例如“我從來不抽菸,因為我討厭被剝削的感覺”“我太興奮了,今天能多練一組”。情緒是理智的快捷方式,能加速大腦決策。

(二)進階技巧

  1. 1. 出聲朗讀與錄音:一定要說出聲,讓聲音透過空氣進入耳膜,加深大腦印象。還可將陳述錄下來,戴上耳機迴圈播放,利用“自己的聲音+重複”強化效果。
  2. 2. 用第二語言陳述:用不熟悉的語言(如英語、日語)說同樣的話,大腦因“陌生感”而減少抵抗,更容易被“劫持”。例如“i never smoke because it stinks”。
  3. 3. 喊出自己的名字:在陳述時加上自己的名字,如“脫不花,你很興奮”“李笑來,你今天一定能完成寫作”。名字是最熟悉的訊號,能迅速喚醒潛意識,同時讓自己從“第三視角”審視行為,提升理智感。

(三)習慣退出與組建的差異

  • • 退出壞習慣:關鍵是“身份重構”,透過自我陳述切斷潛意識中的行為鏈條。例如戒菸時,用“我從來不抽菸”覆蓋過去的“抽菸者”身份,無需對抗具體誘惑,因為潛意識已預設“不抽菸”是常態。
  • • 組建新習慣:需要更多“認知準備”和“重複次數”。例如健身,除了說“我是每天去健身房的人”,還需羅列好處(如“出門不用帶打火機”“身體更輕鬆”),用真實反饋鞏固信念。李笑來還建議將新習慣拆解為最小行動(如“換上鞋去健身房”),降低啟動阻力。
  • 咒語必須是基於行動的自我定義 (Actionable Identity),而不是一個願望。例如“我要發財”是願望,“我要每月存錢”是行動。
  • 家長首先應在自己身上示範這套方法,讓孩子“見過”。這套方法讓家長可以更從容,因為知道壞習慣並非不可逆,孩子有“第二次機會”。可以直接應用在孩子身上(如解決眨眼問題),讓他們跟著重複說咒語。

四、對抗手機分心:從“戒斷”到“退出”的實踐

手機已成為現代人最難擺脫的“習慣陷阱”,脫不花坦言自己開車等紅燈時都會下意識摸手機,吃飯時也會無意識刷短影片。
李笑來分享了幾個實操方法:
  1. 1. 物理隔離:將手機調成黑白模式(減少吸引力),放在看不見的地方,看書時直接放到另一個房間。
  2. 2. 設定規則:用自我陳述建立新身份,如“我開車時從來不看手機”“我吃飯時不碰手機”,配合理由(如“安全最重要”“要享受食物”)。
  3. 3. 刻意訓練:看劇時故意把手機扔到另一個屋,專注觀看;每週安排“大腦長跑”時間,比如完整看一部兩小時的電影,鍛鍊注意力持續力。

五、大腦是最好的玩具:從自我塑造到認知平權

李笑來提出一個充滿趣味的觀點:“大腦是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最好玩具。
就像拆解、組裝玩具一樣,我們可以用好奇心和實驗精神探索大腦的潛力。
他以自己研究“第一語言轉換”為例,意外發現self – talk(自我對話)的規律,進而應用到習慣養成中,甚至幫孩子改掉了亂眨眼睛的毛病。
在AI時代,研究已不再是專家的特權。
李笑來強調“閱讀和研究是未來最基礎的核心技能”,普通人可以透過AI工具(如讓AI最佳化提示詞、查詢文獻)降低研究門檻。
他建議“用最貴的模型”,因為生產力工具的投入能帶來遠超消費級支出的回報。
例如,用AI輔助研究腦科學時,讓AI“將提示詞改良為最佳版本”,並要求“篩選最近十年文獻”“驗證連結有效性”,能大幅提升效率。

六、對抗認知貧富差距:從“知道”到“真信”的覺醒

節目中,脫不花分享了一個讓她震撼的場景
一位家長為了插隊取票對孩子大發雷霆,而孩子的抗拒讓她意識到“認知貧富差距”的殘酷——有些人因認知侷限陷入情緒失控和無效指責,而這種差距正在代際間傳遞。
李笑來則透過腦科學研究指出,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因認路而體積更大,聖母院修女的大腦即便壞死程度與常人相同,卻因持續學習和朗讀而無疾病症狀,證明“大腦可塑性”的強大。
所謂“自律”“毅力”可能是誤解,真正的關鍵是讓潛意識“真信”。
就像李笑來戒菸、脫不花健身,不是靠硬抗,而是用方法讓大腦接受新身份,從而自然改變行為。
正如李笑來所說:“我們不必把閱讀和研究當成枯燥的任務,而是帶著好奇心和實驗精神,用大腦去探索各個領域,像玩具一樣拆解、組裝、重塑。
掌握與大腦“玩遊戲”的方法,不僅能無痛養成好習慣,更能讓我們真正實現“我說了算”的自由。
(本文素材來源於得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