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 黃仔 | 撰稿: 啵唧 | 責編: 雨山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大家早上好,這裡是啵唧。
最近,我發現同事多了個新愛好,有事沒事就照照鏡子,觀察自己的臉頰和眼角眉梢,還時不時託著下巴憂愁地感慨一句:歲月不饒人,時光催人老啊!
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她最近參加了同學聚會,那些在老家發展的小夥伴們個個花枝招展、氣質超群,而且都顯得特別青春有活力,同事自己呢,明明精心打扮了還是會顯得疲憊衰老,合照裡比他們看著至少老10歲!
同事欲哭無淚:難道我是因為在大城市打工過於勞累所以才導致日漸憔悴、提前衰老了嗎?為什麼會比同齡人顯老這麼多啊!
好吧,不怪她這麼惆悵,對於愛美的年輕姑娘來說,「顯老」確實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在學校裡被同學當成老師;出去逛街被認為是閨蜜媽媽;小孩子上來就喊奶奶,這尷尬的場景想想頭皮都要炸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會比同齡人更顯老,並且老得快、老得早?是因為基因?工作壓力?還是因為熬夜、抽菸喝酒、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生活習慣?
今天帶大家來揭秘~

面相顯老的人,生理機能確實更「老」
首先明確一個扎心的事實:人類的衰老速度並不完全相同,哪怕年齡相同,那些看起來面相顯老的人,身體或許就是會比同齡人老得更快。
美國一項研究曾對出生於1972~1973年的954名健康人進行衰老生物標記物測評,發現同樣是38歲的人,計算出的生物學年齡在28~61歲之間,有人比實際年齡年輕10歲,而有人竟然比實際年齡老23歲。

▲圖片來源:giphy
而且,即使是衰老時鐘不同步的同齡人,衰老型別也不盡相同,先老皮膚還是先老臟器?先老心臟還是先老腎臟?從你生下來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它早已經被寫在了基因裡。
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對100多個健康人進行了長達兩年的研究,從蛋白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細胞因子檢測、常規血檢、鼻腔和腸道微生物的分類和基因分析等七大層面,分析了被試們衰老時產生的變化。
根據這些變化,科學家將衰老分成了4種不同的型別:免疫型、代謝型、肝型和腎型。
有些人只佔一種衰老型別,那麼這種型別相關疾病的患病風險就會上升,比如代謝型衰老的人,糖尿病等代謝相關的疾病患病風險就會升高。
有些人比較悲慘,可能4種衰老型別都佔了,所以相較於同齡人就老得快,還有人比較幸運,4種衰老型別都沒命中,那可能就比較「耐老」,更容易「美麗凍齡」。
基因遺傳這一點確實讓人很無奈,有人黑膚就有人白膚,有人健康就有人多病,有人抗老就有人顯老,如果不幸真的攤上顯老基因,那就只能多多安慰自己:沒事兒,我天生如此,被人叫奶奶不吃虧!

生育損傷加速衰老
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層面,生育對女性的巨大損耗都是顯而易見的:
激素變化、身材走形、妊娠紋增加、盆底功能障礙、壓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妊娠糖尿病、痔瘡、乳腺炎、產後抑鬱等問題很常見,同時很多媽媽還要負擔嬰兒的餵養照料工作,睡眠和恢復時間又被極度壓縮。

▲圖片來源:giphy
與影視劇中光鮮亮麗的孕婦形象不同的是,大多數女性在這一時期都會缺乏睡眠、身心俱疲,變得憔悴、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很多剛生完娃的女性會覺得自己變老、變傻了。
而這樣的經歷多來幾次,可能還會給女性的健康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
去年11月發表在Nature子刊《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雜誌上的一篇題為《Multiparity increases the risk of diabetes by impairing the proliferative capacity of pancreatic β cells》的研究發現,生育多胎會損害胰腺β細胞的增殖能力,從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而在2018年《Human Reproduction》雜誌也曾發表過一篇題為《Parity associated with telomere length among US reproductive age women》的研究,指出生育多胎的產婦端粒長度較短,也就是說多次生育可能會加速細胞衰老,最長可達11歲。
注: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將會立即啟動凋亡機制,因此,端粒被推測和細胞衰老有明顯的關係。
不過孕育生命的過程雖然辛苦,也會伴隨著不少快樂,孩子的笑臉和呼喚也會給準爸爸準媽媽們帶來無可比擬的幸福感,只要堅持優生優育、合理控制體重、全家參與育兒,減少新手媽媽的勞累,這些情況也並不是不能避免。

▲圖片來源:giphy

長期壓力大,真的會比別人老得更快!
在過往的推送中,我們已經給大家介紹了過大壓力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危害,比如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脫髮、月經不調、心梗和心源性猝死等生理性疾病,以及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
但你知道嗎?壓力還會破壞我們的免疫功能,導致我們更快地走向衰老!
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發表了一篇題為《Social stressors associated with age-related T lymphocyte percentages in older US adults: Evidence from the US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的研究。
這項研究採納了5744名50歲以上的美國成年人(平均年齡為68歲)的全國樣本來評估社會壓力(即日常歧視、壓力性生活事件、終生歧視、生活創傷和慢性壓力)與免疫老化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收集了參與者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社會壓力,採集不同社會壓力下的參與者的血液標本,對T淋巴細胞表型和佔比進行分析。
在控制了年齡、性別、種族/民族和各種潛在介質(教育、飲酒、吸菸、體重BMI指數和CMV血清狀態)的情況下,研究者發現:社會壓力和不良的生活習慣共同加速了T淋巴細胞的老化,而且壓力越大的人生活習慣可能越差,越有可能導致免疫功能的損壞。
雖然工作生活令人頭禿,但學會放過自己,努力解壓是更重要的事!

▲圖片來源:giphy

強烈建議你戒掉的幾個變老壞習慣
-
整天抱著手機看
藍光(BL)是可見光譜中波長處於400nm~480nm之間,具有相對較高能量的光線,有證據表明,它可能會導致青光眼、視網膜變形、與年齡相關性黃斑病等。
來自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飼養了一批小果蠅,分成不同的對照組控制變數,透過種種代謝物資料結果證實了,長時間暴露在藍光下可能會對細胞健康有害!
之前還曾有研究表明急性BL暴露可能導致專門用於光感受的視網膜細胞的氧化應激和死亡。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每天接觸12小時BL的成年果蠅表現出加速衰老的症狀,包括運動能力受損、腦神經退化和壽命縮短等,即使敲除眼睛基因,仍然如此。
雖然研究有一定侷限性,以及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來證明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給大家敲響了警鐘,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是該儘量控制電子螢幕的使用時間,少玩手機電腦,多出門走走休息一下眼睛。

▲圖片來源:giphy
-
吸菸喝酒熬大夜
抽菸不僅與癌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還會透過精子損害吸菸者兒孫的認知能力。
除此之外,美國一個研究癌症和衰老的團隊曾發表了這麼一項調研結果:吸菸會加速人的衰老,尤其是實際年齡在40歲以下的年輕人。抽菸女性的生理年齡是實際年齡的2倍;抽菸男性的生理年齡也是實際年齡的1.5倍。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7]
也就是說,當你30歲的時候,吸菸可以讓你的生理年齡變成同齡人的2倍——躍過40、50歲,直奔60歲!
酒精除了會損傷神經系統,誘發肝病、乳腺癌、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危機外,還會讓我們提早痴呆!
一項名為《Associations betwee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gray and white matter volumes in the UK Biobank》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入1~2個酒精單位,參與者的腦灰質和白質體積分別減少0.127及0.074個標準差;每天攝入2~3個酒精單位,腦灰質和白質體積分別減少了0.223及1.28個標準差。
注:酒精標準單位(英語:standard drink,也可稱為酒精標準份量)是一種衡量酒類飲料之中含有的乙醇(純酒精)成分數量。在本研究中,1酒精單位=8g乙醇,相當於312.5毫升酒精度3.2%的啤酒。
簡言之,喝酒越多,對大腦體積的影響就會越大,受影響區域包括前額葉皮層、島葉、顳葉、丘腦和海馬區域,而大腦萎縮則意味著提前衰老、記憶障礙、認知障礙、智力減退等問題。
熬夜會導致黑眼圈、皮膚粗糙、暗沉、長痘,讓你整個人外表看上去狀態非常糟糕,同時它還會導致皮膚水分含量、皮膚硬度和彈性顯著降低,皮脂和皺紋顯著增加;還會損害皮膚屏障的完整性,破壞皮膚結構和水油平衡。這還只是對皮膚的傷害,對大腦和臟器的傷害更是大,以前聊過很多,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圖片來源:giphy
-
不愛做防曬
不做防曬,會讓陽光中的紫外線破壞皮膚膠原、導致細胞DNA損傷,是皮膚老化的罪魁禍首。
除了眾所周知的曬黑以外,紫外線還會導致皮膚炎症,影響皮膚本身的自我修護過程,加重皮膚斑點,同時,膠原的流失會導致面部皺紋加深、紋理增強甚至紊亂,最終表現為「光老化」。
建議大家日常一定要做好防曬,陰天也不能懈念,可以根據紫外線指數(UVI)來判斷紫外線情況,UVI大於2時就需要做好防曬措施。另外,曬後修復對於抵抗光損傷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
狂吃高AGEs含量的食物
有研究發現攝入過多的糖分會產生更多的皺紋,這種皮膚老化現象的罪魁禍首就是皮膚的糖化反應。糖化指的是糖與蛋白質、脂質及核酸發生反應,最終形成晚期糖化終末產物( AGEs)。
糖尿病、腎衰、動脈硬化導致的心臟病、視網膜黃斑變性等多種疾病中都發現AGEs的水平增高。
AGEs是老化的重要機制之一,過高水平的AGEs是不正常的。我們不可能完全阻止AGEs的產生,但卻可以透過調整飲食不讓體內產生或者含有過多的AGEs,讓皮膚不要比它自然老化的速度更快。

▲圖片來源:soogif
奶製品裡的乳酪、芝士、起司等,AGEs含量飆升,我們平時吃的披薩、焗飯、漢堡、三明治、冰淇凌、奶茶還有各種蘸醬等等都建議儘量少吃,還有日常使用的各類烹飪油、堅果類、黃油、人造奶油和蛋黃醬等,也都是AGEs含量非常高的食物。
當然還有很多姑娘最愛吃的鍋包肉、炸裡脊、煎牛排、燒鵝、烤鴨、薯片、炸薯條、爆米花,餅乾、曲奇等這些可口的食物,雖然很難做到不吃,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控制好量~

最後再來說說抗衰辦法吧,其實還是老生常談,自然衰老不可違抗,但我們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讓它來得慢一點,比如防曬、戒菸、適當鍛鍊、充足睡眠、正確護膚、情緒健康都是對抗老化的妙招。
雖然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難嚴格堅持,但只要心裡有健康意識,儘量保持就夠了,因為一旦能夠長期做下去,絕對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健康帶來極大的收益。
就為了這一點,我們反覆提醒、多次科普也都是值得的~
好啦,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你們獲得更多健康知識和健康觀念,別忘了點個贊或在看哦~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Belsky D W, Caspi A, Houts R,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biological aging in young adult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112(30): E4104-E4110.
[2] Ahadi S, Zhou W, Schüssler-Fiorenza Rose S M, et al. Personal aging markers and ageotypes revealed by deep longitudinal profiling[J]. Nature Medicine, 2020, 26(1): 83-90.
[3] Moon J H, Lee J, Kim K H, et al. Multiparity increases the risk of diabetes by impairing the proliferative capacity of pancreatic β cells[J]. 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 2023, 55(10): 2269-2280.
[4] Pollack A Z, Rivers K, Ahrens K A. Parity associated with telomere length among US reproductive age women[J]. Human reproduction, 2018, 33(4): 736-744.
[5] Klopack E T, Crimmins E M, Cole S W, et al. Social stressors associated with age-related T lymphocyte percentages in older US adults: Evidence from the US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119(25): e2202780119.
[6] ang J, Song Y, Law A D, et al. Chronic blue light leads to accelerated aging in Drosophila by impairing energy metabolism and neurotransmitter levels[J]. Frontiers in aging, 2022: 94.
[7] 奇點網-一口也別吸!科學家分析15萬人的60餘種血液指標發現,抽菸讓年輕女性老得飛快,生理年齡竟能達到真實年齡的2倍丨科學大發現[EB/OL].(2019-02-02)[2024-07-04]. https://mp.weixin.qq.com/s/ONGlVNPqU8FkT09_LkQaIw.
[8] Mamoshina P, Kochetov K, Cortese F, et al. Blood Biochemistry Analysis to Detect Smoking Status and Quantify Accelerated Aging in Smoker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1): 142.
[9] Daviet R, Aydogan G, Jagannathan K,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gray and white matter volumes in the UK Biobank[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1): 1175.
[10] Corstjens H, Dicanio D, Muizzuddin N, et al. Glycation associated skin autofluorescence and skin elasticity are related to chronological age and body mass index of healthy subjects[J].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2008, 43(7):663-667.
[11] Uribarri J, Woodruff S, Goodman S, et al.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 foods and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ir reduction in the die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2010, 110(6):911-916.e12.
[12] Danby F W, Grantkels J M. Nutrition and aging skin: sugar and glycation[J]. Clinics in Dermatology, 2010, 28(4):409-411.
[13] Purba M B, Kouris-Blazos A, Wattanapenpaiboon N, et al. Skin wrinkling: can food make a differenc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2001, 20(1):71-80.
關鍵詞
年齡
皮膚
基因
女性
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