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我發了一段文字,大致是說,黃聖依的媽媽這麼一位高知,肯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鏡頭前任人品評,實在是源於太愛她女兒了,即使她非常反對女兒進娛樂圈,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女兒已經身在其中,那就參加真人秀節目來為她博取流量。
很多人都在下面留言,討論黃聖依她媽“裝不裝”的問題。
我個人相信她是本色演出——如果你看過她媽媽鄧傳理這個片段,一定會感嘆:這場景實在太真實了,簡直像極了我們自己的父母!
先給大家回顧下這個名場面。
當她得知要和陳夢見面後,就一直不停地誇獎陳夢。倆人見面後,黃媽媽臉上的笑意和欣賞就停不下來了。

隨後,黃媽媽就開始向陳夢的媽媽請教育兒經。
中間陳夢插了一句,說自己小時候一旦不聽話,媽媽的威脅就是“今天不打乒乓球了”。黃媽媽立即總結道:
你喜歡打。

到這裡,一切都很融洽。
直到黃聖依接過話茬,說了一句,“自驅力也很重要,光靠父母推動也不行”,黃媽媽臉上的笑意就消失了。
隨後,黃聖依又談起自己怎麼走上演藝道路的,黃媽媽的嘴角直接耷拉下去了。哪怕她戴著墨鏡,也能清楚地看到她對女兒很不滿意的表情。

看別人家優秀的娃,就兩眼放光,跟追星一樣。看自己家的娃,就覺得哪哪兒都是毛病。
特別好玩兒的是,另一個嘉賓李嘉格的媽媽一見到黃聖依就大呼“我喜歡你”,就像粉絲見到偶像一樣興奮中又有些侷促不安。

讓黃媽媽撇嘴的女兒,明明也是別人媽媽眼裡“閃耀的星”啊。
這真讓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果然,同一個世界,同一款爸媽:別人家孩子是寶,自己家孩子是草!
黃媽媽對陳夢的好奇,全在“為啥陳夢5歲就決定終身打乒乓球?”
其實在她向陳夢提出這個問題前,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一定是媽媽推動女兒,誘導女兒,做出這個選擇的。

之所以感興趣,就是因為她覺得自己在推動女兒發展上是失敗的。
高考之前,她給黃聖依規劃的人生路線是做學者、專家,她一直相信女兒可以成為一名經濟學家或者其他領域的專家。
這個期待對黃媽媽來說是相當自然的,她是《新民晚報》的編輯、記者,好勝心強、獨立性也很強,把自己那個領域的獎拿了個遍。
她自然認為,擁有智慧的頭腦和豐富的學識才是女性最好的出路。
但黃聖依卻成了一名演員,憑藉美貌出圈。這完全超出了黃媽媽的生活經驗,也超出了她的理解範疇。
對於娛樂圈,她一直都是看不上的。不僅是她,老一輩的知識分子骨子裡的清高,都不大允許他們接受“靠臉吃飯”這回事兒。
所以哪怕黃聖依一齣道就聲名鵲起,她也是不滿意的。每個挑剔的媽媽背後,都藏著自己的遺憾。
再說陳夢媽媽,她年輕時是個乒乓球運動員,自然而然地把運動員的夢想延續在了女兒身上。

女兒成為奧運冠軍,相當於替她圓了夢。所以你發現沒?媽媽對孩子的期待,往往帶著她自己的人生濾鏡。黃媽媽用“學者”標準卡黃聖依,就像我們父母當年,想讓我們學醫、考公、當老師,卻沒問過我們喜不喜歡。
該不該對孩子嚴厲些?該不該打孩子?
這個問題放在當下,絕大部分父母都會選擇“不”。我們更欣賞的是溫和育兒,強調給孩子關愛和溫暖。
但在陳夢媽媽看來,家長表現得很慈善就容易讓孩子放縱、得過且過。


女兒被教練打得很疼,回家哭訴尋求安慰。媽媽卻說“教練打你哪兒,我就再打你哪兒”。
她覺得教練懲罰一定自有道理,自己一定要跟教練站在一起督促孩子,否則就容易讓孩子鑽空子。
然後,她就用教練同樣的方式又揍了女兒一頓。


比賽輸了時,陳夢忍不住哭了起來,媽媽就會立即說:
“憋回去!”
“你要想辦法,怎麼在場上贏得勝利!”
“就算是掉眼淚,也不能在大家面前掉眼淚。”
陳夢媽媽堅定地相信“打是親,罵是愛”,也堅定地認為媽媽兇一點,女兒就會自我要求嚴格一些,能走得更遠一些。
這就是她認為的,最好的教育方式。




同樣,黃聖依的媽媽也在用自己認為的最好的教育方式,養育女兒。
她覺得養育一個孩子是件非常慎重的事情,需要理性、審慎地做父母。
她翻閱了各種育兒書籍,學習科學餵養,按照素質教育的理想帶孩子去少年宮接受藝術教育。
她覺得孩子和父母之間需要溝通,就時常以寫日記、寫信的方式,交流彼此的想法。
她覺得孩子的判斷能力尚弱,需要父母的指導,就事無鉅細地安排了女兒的一切。
她想要做女兒的護航人,為她遮風擋雨。

陳夢媽媽如此“硬核”的教育方式下,偏偏陳夢成了奧運冠軍,你說這方法錯了嗎?
但換個敏感的孩子,可能早就被打壓得沒自信了。
黃聖依媽媽的“理性育兒”也一樣。黃聖依在表達上的邏輯和條理,應該是受媽媽影響的。但她對媽媽“只關心成績不關心情緒”的控訴也是真實的。
我們很難用正確或錯誤來歸納兩位媽媽的教育方式,我們看到的是,兩位媽媽都在用她們認為的“為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也在用她們認為的“優秀”的標準在審視孩子。
而養娃就像穿鞋,合不合腳只有孩子知道。有的孩子,必須誇著學才起勁;而有的孩子,越打擊越奮進——沒有的育兒萬能公式,只有適合的養育方式。
就拿黃聖依來說,她從小就在上海少年宮學習舞蹈、美術,並且靠藝術特長一路升學。這足以說明,人家天生就是吃藝術這碗飯的。
只是黃媽媽並不願意承認。
還有陳夢,確實屬於耐雞的娃。不管媽怎麼嚴厲,孩子沒崩潰,能堅持下去。但是,孩子已經三番五次表現出了害怕和失望,就說明孩子需要嚴厲之外多些溫情。
只是陳夢媽媽太相信“嚴師出高徒”了,選擇性忽視女兒的需求。
孩子是什麼特質,脆弱的、耐雞的、內向的、外向的。孩子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大概在小學就能看得很清楚。
孩子適合什麼養育方式,從點點滴滴的日常相處裡就能看出來。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有的耐挫折,有的需鼓勵,有的要自由,有的求安全感。育兒的第一步,是先讀懂孩子的 “出廠設定”。否則,就像非要讓魚學爬樹,讓鳥學游泳,孩子累,父母也難滿意。

(《小歡喜》劇照)
黃聖依母女參加的這檔節目一經播出就引發了眾人討論,又有很多人開始討伐父母、討伐原生家庭。
有人說,原生家庭的問題,本質是“時代的時差”。父母用 20 年前的經驗,教孩子適應 20 年後的世界,難免脫節。黃媽媽那代人信奉“穩定和學識至上”,而如今的孩子更追求“自我價值和情感滿足”。這種認知差,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時代變遷的必然。但不管怎樣,只有父母的愛是指向分離,養娃的終極命題,都應該是學會放手——從“掌控者”變成“陪伴者”。
寫在最後
看完節目我最大的感受是:當媽沒有標準答案。黃媽媽的“挑剔”裡,藏著“怕你走彎路” 的擔憂;陳夢媽媽的“嚴厲”裡,是“想讓你更強大”的期待。這些愛或許不夠完美,甚至帶著時代的侷限,但出發點都是“想把最好的給你”。
可育兒的真相從來不是“控制”,而是“看見”——看見孩子的獨特,看見時代的變化,也看見自己的侷限。畢竟,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而是帶著獨立靈魂的生命。與其執著於 “培養出完美小孩”,不如學會和孩子一起成長,在碰撞與理解中,找到屬於你們的相處之道。
1
END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