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婆婆和媽媽】【再見愛人】之後,和芒果臺深度繫結的黃聖依又參加了一檔綜藝——【是媽媽也是女兒】,節目指令碼也緊跟婚姻狀態,從婆婆、媽媽、老公一路減配到了只剩下媽媽。
衝突是綜藝的命門,節目中,離婚後的黃聖依帶著孩子回到孃家,又如觀眾所願和媽媽鄧傳理髮生了諸多碰撞。
但是圍觀黃聖依和媽媽的相處細節,你能明顯感覺出這對母女之間的衝突絕不是單純演繹出來的。
在先導片中,工作人員採訪黃聖依媽媽,問她從小到大的決定都可以自己做嗎?
黃媽媽回答說,讀大學以前基本都是我們在做。
工作人員又問,這些決定她接受麼?
黃媽媽答,她不接受也得接受,決定權在我。

短短幾句話,就已經把她們在節目中的所有母女衝突定了調。
黃聖依出生在一個高知家庭,爸爸是大學教授,母親是報社記者,他們從小就為孩子規劃好了人生路線,小時候該報什麼興趣班,上什麼學校,成年後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進入哪種婚姻,都有清晰的模板。
黃聖依的媽媽非常強勢,她想讓女兒按照他們安排的理想生活,然而黃聖依偏偏在人生最重要的兩大選擇上,沒有聽媽媽的話,一個是進演藝圈,一個是嫁給楊子。
前者是出於對家庭的反攻,她想過不受限的人生,所以大學毅然決然的選擇北上讀了電影學院。
後者卻是原生家庭的投射,她把對媽媽的服從移植到了婚姻中,如果你同時看過【再見愛人】和【是媽媽也是女兒】,你就會發現黃聖依和楊子的相處模式非常像她與媽媽,一個負責pua操控,一個負責忍氣吞聲的服從。
在黃媽媽眼裡,女兒婚姻不幸過得不好的根源在於她沒有聽得自己的話,如果黃聖依能夠按部就班的照著自己規劃的藍圖走,那一定會有一個更好的人生。
所以她才會對著鏡頭說出那句“你本該是經濟學家,卻選擇了最浮誇的路”,來徹底否定黃聖依的現在。
也許她從沒有想過,黃聖依能夠把一把好牌打爛,一直無法自己掌控人生,恰恰是因為爸爸媽媽日復一日的打壓和安排,才徹底掐滅的孩子燃燒的火焰。
從小在強勢家庭下長大的孩子,很難有真正獨立的人格,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被安排,被否定,這是家庭勾勒在他們性格中的底色。
當一個女兒說,“媽媽從小到大幾乎沒有讚美過我。”媽媽的回應竟然是,“差太多”。
那種壓抑和窒息真的是透過螢幕滲透到骨子裡的,家長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打壓和控制,會成為禁錮孩子一生的囚籠。
在黃聖依和她媽媽的身上,我看到的是父母和子女在控制與妥協中的不斷撕扯,這可能是很多中式家庭尤其是高知家庭的親子關係通病。
大人說的話做的事永遠是對的,如果不對,那一定孩子的錯,看上去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可這種家庭卻又最容易培養出極度叛逆的孩子。
他們講究家庭民主,會用講道理來裝飾自己強大的控制慾,因為講道理對他們來說是降維打擊,小孩子是不可能講的過大人的,到最後只能無條件的服從。
他們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愛最真實,會提前規劃好一切,哪怕這些並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他們會對孩子的一切決定給與否定意見,操控欲強的家長,基本上都是指責型人格。
他們是固執無比的木匠,肆意雕刻孩子的形狀,卻從未尊重過獨立個體的選擇。
一個人的成長印記並不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消失,只會越來越深刻,孩子不是大人的木偶,他們應該去掌握自己的方向盤,而不是永遠活在爸爸媽媽的評價體系裡。
把孩子當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來看待,才是家長的必修課。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