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自:伊姐看電影
ID:eemovie

黃聖依帶著媽媽上綜藝了。《再見愛人4》的紅利,的確被接住了。
首先想感慨的是,她真漂亮,完全不像42歲,兩個孩子的媽媽,在天生的面部摺疊度面前,努力真的不值一提。


她美美地帶著媽媽去買母女裝,買的是我好朋友曹議文的品牌,我還給咱們讀者做過團購的。



以為離婚後她終於氣場全開,仔細看,發現她好像有解不開的死結。
綜藝目前只更新了第一期,算先導片,但五對嘉賓裡,目前看起來,黃聖依和媽媽鄧傳理的氛圍是最緊張的。
先導片裡最集中的矛盾是,家裡要不要請阿姨?
聖依覺得媽媽年紀大,一個人精力有限,請阿姨幫她做家務,媽媽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做自己喜歡的事。
媽媽堅決不請,因為家裡沒什麼活,她就做做飯,喝喝酒,她不喜歡別人動她的東西。

其實這是很多家庭會面對的問題,老人不願意承認身體機能老去,在做家務這件事上找到存在感。
“錢再多也不請阿姨”幾乎是新一代中產家庭女主,和自己60後媽媽的基本矛盾。
但這件事,顯然已經被拉扯足夠久,且影響到生活的正常進行了。
比如,鄧傳理習慣吃過期的食物,保質期7天的食物,兩個月了還不扔。

比如,之前有過自己拎水桶上下樓,扭腰了,做了半個月理療,才恢復正常。

比如,鄧傳理堅持把有毒的染髮劑放在冰箱,有一定食品安全風險。

……
但鄧傳理非常抗拒女兒的建議。
別的媽媽和女兒不和,可能吵幾句嘴,但黃聖依媽媽是馬上應激,進入戰鬥狀態,“我必須要駁倒你”。
一個總是應激進入戰鬥狀態的媽媽,就不是“請不請保姆”那麼簡單的問題了。


比“請不請保姆”更重要的,其實是,黃聖依作為女兒,在這個家庭,到底有多大話語權。
鄧傳理顯然是非常固執的,一個很小的細節。
黃聖依給她盛飯,只有兩小口。媽媽堅持把一小咪咪飯再撥回去,“我就不要那麼多”。

其實這已經是一個“權力”的事了,而爭奪權力的人,是非常緊繃的。

(為了避免黃聖依再提這個話題,媽媽甚至起身去拿書,佐證自己的觀點)
熱搜上了一個詞條,#阿姨是黃聖依和媽媽之間的禁忌詞#。

因為爭執裡,說到激動處,鄧傳理忍不住飆英文——“你到底想幹什麼?”(What do u want to do?)
認真、嚴肅、憤怒。
大家可以直接點選這個影片。
我想是阿姨年輕的時候長期在海外,包括也是英文老師,早就習慣了英文思維,在情急之下,英語反而是母語一樣的本能反應。
這件事在熱搜上的詞條是,好時髦。
但我看著挺沉重的,這個鏡頭讓我聯想到,《再見愛人》裡楊子那句:“如果黃聖依還在胡說八道,我們就別錄了。”

黃聖依在影片裡總是笑的,大家覺得是脾氣好。我覺得裡面包含著一種“無力”,類似“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消解。
不斷在同樣的困境裡,讓她累了。


黃聖依的出身,已經能被中國人背出來了吧。
父親黃自強是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曾任上海工業大學教授。母親鄧傳理是《新民晚報》編輯,並出版過多本書籍。外公曾是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舅舅是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

這是黃聖依“人生贏家”的背書,也是鄧傳理自己引以為豪的高自尊所在。
但故事的另一面是,父母花了太多心血,在自己的成長上。
黃聖依曾在訪談裡提到童年時代,父母一直在美國。她從小到初中都一個人住,小時候奶奶和姥姥各帶一段時間。

高中時代,大家普遍還進門等吃、飯來張口的年齡,她已經自己住一套房了。

父母在物質和資源上投入是足夠了,但陪伴和情感支援是嚴重不足的,沒有空間和心力關注女兒的感受。
說到底,父母成全自己,比成全孩子,要多得多。
包括在這檔綜藝裡,鄧傳理明確表示,她每一天都沉浸在種菜、養花、做飯和寫書法中。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她特別享受那種獨處的悠閒時光。




黃聖依的父母,都是過於自洽而獨立,不太需要家庭羈絆,或者和孩子深度聯結的人。

如果情感支撐不夠,但給予足夠的自主性,也可以。
但厲害的媽媽,也充滿了控制慾。
聖依說媽媽年輕的時候,是很多人仰望的物件,但這樣的風格,也帶回了家裡。

媽媽在黃聖依的演藝道路上明確投出過反對票,在她的婚姻上也是。
她明確表達了,孩子人生的決定權在我。
工作人員:聖依從小到大的決定都是你們做嗎?
媽媽:大學以前都是。
工作人員:你做的決定她都喜歡嗎?
媽媽: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工作人員:她接受嗎?
媽媽:不接受也得接受,決定權在我。



我和李松蔚在年前的時候,在單向空間做了一個分享,當時《再見愛人4》最終結果還沒出來,讀者提問環節,有讀者問,怎麼才能讓女兒別成為黃聖依?
李松蔚的回答我挺難忘的,他說,如果你能讓她成為一個不那麼聽話的人,大機率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
但我現在在想,這一切不是黃聖依可以決定的,身份光輝之下,真正的情感體驗和模式,只有她內心才清楚。

大家都說,黃聖依很像《玫瑰的故事》裡的玫瑰,但在亦舒的筆下,那個真正被愛過的女孩,離婚了回到家,得到的是什麼?
父母起身擁抱,回來了就好,家裡一切都還在為她而等待。

現實的黃聖依,回到家,媽媽直言不諱——
“是你非要搬回來和我們一起住,你回來後,垃圾都變多了。”

這也引發了黃聖依節目裡的破防。


黃聖依和楊子的遇見和糾纏為什麼是註定的?
因為楊子和媽媽非常一體兩面,強勢、應激、一定程度對她的漠視而不自知,代表一種她熟悉的環境,忍不住會靠近。
黃聖依在《再見愛人》裡,對楊子最大的否定和不滿,甚至並不是對方出軌,而是對方完全不參與孩子的生活。
楊子認為這樣的家庭模式是正常的,因為“狗也能代替爸爸”。


楊子本身也是奶奶帶大的,他和黃聖依的宿命婚姻,大機率也有情感模式的同病相憐,但不同的是,他轉過了身徹底逃避。
黃聖依還想在自己兒子身上挽救,斬斷這種代際傳承的傷害。
無論如何,我理解了,黃聖依為什麼能如此忍受楊子。
網友評價很可愛:一個人如果從雲南到非洲,會覺得好熱好熱,熱到受不了。但如果她從兩廣到非洲,其實也還好,非洲甚至沒兩廣那麼悶。
如果我是黃聖依,我會先遠離這個環境。因為七十多歲的媽媽不會因為一個節目就改變的,那也是她完整的一生。
不要再一再確認自己的位置,一再強調給自己一些肯定,儘量尊重媽媽的意見,因為試圖改變就是對抗。
把自己和孩子這個家照顧好,先讓自己身心自由。
我們要承認,即便父母金光閃閃,在社會上非常成功,也不能完全佐證,他們就是理想的父母。
父母本身是人生崗位上一個需要修行的崗位,考驗的是自己的覺知、忍耐和奉獻,有沒有愛別人的能力,甚至,有沒有愛別人的慾望。
真正的愛不是物質堆砌的,甚至只有物質和地位堆砌的愛,已經是一種偷懶和逃避。
願我們作為普通人,要有一種信念。
只要能“看見”這個孩子,在情感上真正“珍視”這個孩子,無關物質,我們也是可以“富養”好她的。
甚至會養得更好。
作者簡介:伊姐(周桂伊),14歲出版小說集,18歲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33歲出版暢銷書《認知差:你比人生贏家差在哪》。專訪明星十餘年,愛電影的媽媽,分享光影中的感悟,關於育兒、關於婚姻、關於愛。原創公眾號“伊姐看電影”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下小IN
每天會分享INS新資訊
長按新增訂閱
Share the World's Moments
InstaChin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