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黃聖依和媽媽吵架的樣子,才知道她為什麼嫁給楊子

黃聖依和楊子離婚了,國產綜藝讓觀眾憋屈許久,終於等來一記大快人心。
只是這邊還沒來得及為她叫好,另一邊,又開始為她和媽媽的關係發愁上了。
離婚後黃聖依再度出現在熒幕上,是帶著媽媽鄧傳理登上綜藝《是女兒是媽媽》。
節目裡的媽媽,說話語氣、做事方式和楊子彷彿如出一轍,看得觀眾一肚子火。
這下終於明白,黃聖依當年為什麼那麼愛楊子了。
節目一上來,就把母女倆的衝突展示了個遍。
黃聖依看父母年紀大了,想請阿姨來幫忙打理家務。
又是指出家裡哪哪沒打掃乾淨,又是說什麼東西沒有及時扔掉,又舉例媽媽之前拎水桶扭傷了腰那事……
事實上她的出發點大家都看得出來,是為了讓父母可以不必那麼辛勞
為什麼要做這麼多鋪墊呢?看媽媽的態度就知道了。
鄧傳理壓根不聽她講這些,上來就一頓反駁
先擺明了態度不需要,聲稱勞動代表著自己體育活動的權利和機會,甚至拿出一本《三國志》開始引經據典。
雖然都知道黃聖依出身書香門第,家裡都是高學識人才,但老太太也不必在指責人時一連更換三種語言吧,聽著也太咄咄逼人了些。
爭吵的後果就是人一旦急眼了,什麼話都往外說,一句「你硬要搬回來和我們一起住」,黃聖依的眼淚直接就掉下來了。
大家都知道,黃聖依離了婚,此番回孃家也是希望能夠重拾家庭的溫暖,可一看這節目真是兩眼一抹黑,感覺和楊子的相處時的狀態也不差多少。
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飯桌上黃聖依給媽媽添飯,結果轉頭媽媽就把添的那坨飯又倒了回去。
出行前好心提醒媽媽再檢查下護照,結果換來媽媽緊皺眉頭、頗為不耐煩的一句:

我用不著檢查,我看過了。

只要一接收到媽媽拒絕溝通的訊號,黃聖依就立馬遁入「忍者」狀態,連忙應聲「好好好」。
看完就一個感觸,黃聖依能對楊子忍讓與妥協這麼多年,原來是早有歷練。
其實鄧傳理強勢的性格可以理解,她年輕時幾乎是很多人仰望的物件:

在她的領域裡,她幾乎把能拿的榮譽都拿到了。

鄧傳理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姑姑是《新民晚報》的創始人
自己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高材生,嫁給了清華大學畢業的父親,這樣優秀經歷背後所要付出的努力與自律可想而知。
於是不可避免的,她也將她對待工作的性格,帶入到了黃聖依的成長曆程當中。
從小到大,黃聖依的生活都是聽從媽媽的安排,媽媽不允許她有自己的想法,替她規劃好一切。
黃聖依可以理解媽媽的這種強勢,卻也無法忽視這種強勢所帶來的創傷。

她為我安排了很多事,一筆一劃地構建了我的(方向),有點像人生的指南針,告訴你往哪裡走的一個角色。
但她有時候像有個盔甲,把她自己罩住,然後這個「針」也會指向我。

媽媽不允許黃聖依自己選擇興趣,認定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她沒有決定權,不想要她喜歡,她只要接受就行,不接受也得接受。

並且自顧自地給她準備好了一條「完美」的人生路徑,留學回來找個鐵飯碗工作。
在媽媽看來,最普通的人生選擇往往是是最安全的,因為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經驗為她兜底。
但她沒有意識到,過度的控制慾會讓孩子變樣。
甚至看節目再仔細點的觀眾也發現了,黃聖依其實也很強勢。
她總想著要幫家裡安頓好一切,一回來就對父母熟悉的生活習慣指指點點,所以媽媽的不舒服才會被不斷放大。
媽媽一輩子勤勞努力,覺得自己的生活可以靠自己打理好,不需要旁人的幫助,堅持認為日子可以靠自己過。
其實細究起來也沒什麼問題,只是態度確實過於不耐煩。
又比如她會把媽媽精心挑選的出行穿搭一一審視一遍,然後把自己看不順眼的都拿出去,也不管媽媽樂不樂意,美名其曰是為了媽媽。
這和媽媽當年強迫她報興趣班那出,有什麼區別。
所以黃聖依才會那樣痛苦,她或許也發現了,自己越來越像曾經拼命想逃離的人。
她已經太過熟悉這種相處方式,即便會受傷害,但骨子裡卻趨向於這種模式,於是自己明明也有控制慾,可她永遠在吸引比她控制慾更強的人,比如楊子。
夢迴當時《再見愛人》,楊子給黃聖依煮麵那段,不管不顧地把黃聖依從熟睡中叫醒,只為了品嚐自己做的「煮麵」,還表示這樣更有誠意。
永遠在自顧自表達,不聽黃聖依說什麼,更不讓她有自己的想法。
於是可以看到,在這兩段關係中,黃聖依幾乎採取了一模一樣的處理方式。
那就是所有的爭取最後換成一句「好吧」,和一副彷彿卡皮巴拉般與世無爭的面容。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現實裡不要太常見,很多人的婚姻物件,都和父母性格彷彿如出一轍。
黃聖依當然是很聰明的,她應該早就發現了自己周圍存在的問題。
但很明顯僅靠她自己的力量,逃脫不了,不然也不會還在為此所困,就更別提讓外界知曉她的處境。
於是用兩個綜藝,借力觀眾視角和批判,完成對婚姻關係與原生家庭的剖析。
重塑從前不大討好的形象屬於是意外收穫了,當然更意外的結果是,也讓觀眾得到最真切的啟發:
家庭教育對擇偶觀的影響,極其重大。
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很可能影響她習慣被人對待的方式。
過於強勢的干涉欲,養不出頭腦清醒的孩子,反而可能換來孩子的反抗。
但當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生活,又不想被父母約束,那麼通常走向的結果,都是將人生急於託付給另一個看起來很可靠的人。
事實上,她根本都不清楚,是自己包容度太高,才讓對方顯得那樣強大。
好在黃聖依還是幸運的,她有智慧,有渠道,可以藉助合適的外力化解自己的難題。
如今成長過後的黃聖依已經可以坦然說出:

我個人的安全感,不用婚姻帶來,我覺得是有一棟房子,在一個我喜歡的城市,我喜歡的環境,然後有一筆存款,有我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

歷經種種,她終於明白沒有什麼比自己可以支配更重要,這世上最難得便是「可以自己決定的權利」。
她也明白,自己的妥協並不能換來楊子將生活重心迴歸家庭,她不能再讓孩子們走自己的老路,所以乾脆從自己這裡做個瞭解。
因為她的勇敢,也終將讓更多人清醒過來。
無論如何,父母都是子女看待世界、對待他人的「初始設定」,一個正面的人生離不開原生家庭的託舉。
做共同成長的盟友,而非提線者與木偶。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
撰文丨姜姜
編輯qko
主編丨眠去
出品丨麥子熟了工作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