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國館(ID:guoguan500)
王昌齡出生於公元698年,比王之渙小十歲,也是生在盛唐時期,他的邊塞詩很能反映盛唐的氣象,還有作為大唐子民,那種對外敵勢在必得的氣勢。
王昌齡最有名的詩是《出塞二首》,有人評價這是唐朝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其一》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
——《出塞·其二》
天地的雄渾,歲月的滄桑,歷史的感慨,還有戰場上刀光劍影、裂聲陣陣的廝殺,徵人的勇武豪邁,都在字裡行間。

初一讀,很難想象,王昌齡寫這首詩的時候,還是一個二十歲少年。細細品讀,又覺得很合理。
詩裡充滿了少年意氣,連戰爭也能寫得很浪漫。一眼就可以看出,這也是一個沒有上過戰場,而又對戰爭充滿浪漫想象的少年。
王昌齡跟王之渙一樣,並沒有參過軍,王之渙是家世高,不用參軍。而王昌齡是想參軍,但沒有門路,也沒有機會,府兵制還沒有被破壞時,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吃上當兵這碗飯的。

對於王昌齡的籍貫,有兩種說法,有說是山西太原,也有說是京兆長安,但不管籍貫哪裡,都沒有王之渙那樣的家世。
他出生農家,年少躬耕,過得很貧苦,十六七歲時,曾經到嵩山學道,但他自己說:“嗟餘無道骨,發我入太行。”
因為沒有慧根,只能中道放棄。
公元716年,十八歲的王昌齡,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邊塞漫遊,他先在河北邯鄲的邊塞待了五年,這裡主防契丹和奚,《出塞》就寫於這個時期。初出塞外時,他整個人昂揚向上,充滿了激情。

圖:《出塞》書法作品|圖源網路
接下來的幾年,他又漫遊了河東、河西,再往西穿過隴右,直達玉門關,現在甘肅一帶。這裡主防突厥人。他流傳下來的邊塞詩,大多都寫於這個時期,將近十年的邊塞漫遊經歷,足以讓他對戰爭中的人、事、物有更深的認識,他的情感和表達,也在悄然變化。
公元723年,王昌齡已經在邊塞漫遊了七年。
他來到雁門關,蕭瑟一片,遠遠還可以看見胡人在打獵,大唐計程車兵紮營在河邊,風餐露宿的日子很艱苦。在這裡,他跟士兵混得很熟,常常聽他們聊戰場上的事。他們個個身經百戰,想努力建功,但又害怕,因為軍中獎罰不公,獻功越多的,可能也會帶來意外的災禍,甚至遭受牢獄之災。
於是,他懷著同情和感傷的心情,寫下了這首《塞上曲》。
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桑。
遙見胡地獵,韝馬宿嚴霜。
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
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塞上曲》

跟邊塞士兵混得越熟,王昌齡就越理解戰爭的殘酷,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下筆也多了幾分滄桑。
在《從軍行》中,他用七首組詩,寫盡了戰爭的苦楚,思婦與丈夫的離別之苦,戍守邊關的思鄉之苦,戰死沙場之苦,行軍之苦,以及建功立業之苦。
曾經,他的視角是讚頌大唐的功業,而今親臨前線,感受到了戰場殺伐的殘酷,詩的內容慢慢轉到了戰爭中的人。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其一》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從軍行·其二》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從軍行·其三》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其四》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軍行·其五》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從軍行·其六》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從軍行·其七》
王昌齡在邊塞漫遊了十年時間。
公元726年,二十八歲的他才準備回到長安,參加科考。

他有一首長詩《代扶風主人答》,是在回長安路程上,經過扶風時寫的。他在一間館舍休息時,跟主人喝酒,主人恰好當過兵,聊起了往事,王昌齡深有同感,於是代他把這段往事寫了出來。
這首詩不怎麼有名,少有人提及,但讀起來全是王昌齡的真情流露,是用情寫就的。
在唐朝當兵很辛苦;戍邊計程車兵,更是苦上加苦。大唐皇帝開邊,士兵就要一直打仗。扶風主人想起往事,還沒開口,就先流下數行淚,真正經歷過戰爭的人都是這樣,內心是苦的,一想到曾經的畫面就淚流不止。
扶風主人十五歲就到邊塞當兵,戰甲連年穿在身上,隨時都要準備衝鋒陷陣,還很難有一頓飽餐。當時一起出徵計程車兵有三十萬,最後只有他一人活著回到長安。回到家鄉後,鄉親已經零落,而他自己也是滿身戰傷,處境淒涼。
這引起王昌齡的反思,內心開始有些反戰了。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遠,遊子彌不歡。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
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嘆。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
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旁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靜波瀾。
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興運會,何事發悲端。
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
——《代扶風主人答》

王昌齡到邊塞漫遊,是在找參軍的機會,最後放棄,或許是兩個原因。一來,當時府兵制還沒有被破壞,士兵多是有背景的,他沒有加入的機會。二來,他內心已經開始厭惡戰爭了。

回到長安後,王昌齡苦讀書,一舉中了進士,被授予一個九品官,負責典校藏書的秘書省校書郎,這是一個閒差,最重要的是,還是京官,在中央工作,可以見到玄宗。
但他不滿足只做校書郎,於是在三十七歲時,又跑去考了博學宏詞科,這是考驗才學的科目,他一考就中,被授予汜水縣尉的官職,依舊是九品官,不過這次晉升空間更大了。縣尉職位雖然低,卻是當時科舉出身的仕子,最重要的晉升途徑。而且,汜水在洛陽附近,離長安城也不遠,是比較重要的縣城,調回京城機率很高。
王昌齡出身低微,但逢考必中,特別是他的詩,寫得尤其好,被稱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
大家公認的七絕寫得好的,只有兩位詩人,一位是李白,另一位就是他了。

王昌齡雖然沒有在長安城裡做大官,但是名氣卻很大,因為他不僅詩寫得好,也很愛結交朋友,往來者有官吏、隱者、僧道,時常一起喝酒,酬贈詩歌。他的性格很狂放,行為也很不羈,也正是因為他狂放的性格,導致他在官場中,經常得罪人。
他得罪最大的人物是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是皇室遠方宗親,為人狡獪,無學術,善音律,擅長耍政治手段,總想方設法討好玄宗,是怠政後的玄宗一手提拔上來的。但任宰相後,獨攬大權,因為自己沒有才學,所以大力排斥、打壓有學之士,報復心很重,常陰謀算計,被人罵作“奸相”。

畫像: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圖源網路
像王昌齡這些進士出身的,尤其看不慣他,言談之間,不屑之情,常溢於言表。當時的仕子都偏愛張九齡,張九齡有賢名,很能提拔人才。王昌齡不拘小節,在公開場合,時常貶李捧張。這些風聲,很快傳到了李林甫耳朵裡,於是李林甫找機會把他貶到了嶺南。
這是他第一次被貶,直接就是遠離長安,潮熱多瘴毒的嶺南,是唐人眼中的蠻荒、為開化之地,可見李林甫對他之恨。
公元739年,四十一歲的王昌齡,動身前往嶺南,走到河南伊水時,想到自己無辜被貶,前路漫長而遙遠,憤而寫下了《見譴至伊水》。
其中“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諾”兩句,他知道自己因什麼而被貶,但他就是沒想過要改變。
不會因為環境,而輕易改變自己,這樣的性格,實在難以在變幻莫測的官場裡生存,這也是他接連幾次被貶,官運連連走背的原因。


王昌齡也有幾分幸運,還沒走到嶺南,就被赦,重新召回長安。在回程的路上,王昌齡失去了好友孟浩然,但結交了知己李白,他跟李白相逢恨晚,日後時常互相思念,贈送詩歌。
孟浩然的死,跟王昌齡有很大關係,他走到湖北襄陽時,順道拜訪了孟浩然,當時孟浩然背上長毒瘡,剛剛治癒,不能喝酒,但兩人喝起來毫不顧忌,孟浩然因此病發身亡。
王昌齡返回長安後,很快就被任為江寧縣丞,江寧在南京,雖然離長安遠,但至少比去嶺南好。

縣丞是正八品官,類似副縣長,是縣令的副手,也是全縣的二把手。這個任職,王昌齡並不滿意,故意在洛陽停留了數月後,才到江寧上任,到了江寧後,也不好好上班,時常外遊喝酒,懶怠公務。
這種浪蕩不羈的行為,很快招來流言蜚語,很多人開始抨擊王昌齡,時逢友人辛漸到訪,送別時,王昌齡寫了兩首詩給他,想到自己為官數載,身世坎坷飄零,頗為辛酸,特意叮囑辛漸,說:“如果洛陽親友問起我,你就告訴他們,我的心一如既往地坦蕩、純潔,我還是以前那個王季陵。”
寒雨連天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其一》

在唐朝,“玉壺”是一個流行的意向,表示一個人冰清玉潔的品格,李白就曾寫“為邦默自化,日覺冰壺清”贈給友人。而王維則說“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玉壺”經常被用來形容朋友,或者自喻。
王昌齡以此自喻,是對汙衊之詞的回應。
做了江寧縣丞將近七年,王昌齡並不喜歡這個工作,經常寫信跟朋友抱怨,說:“縣職如長纓,終日檢我身。平明趨郡府,不得展故人。”
他覺得公務束縛了他,想快點被調走。公元748年,五十歲的王昌齡,被人彈劾,說他不護細行,懶怠公務,好酒貪杯。
很快,朝廷也下了調任令,將他下調到湖南龍標做縣尉,官降一級。
李白知道這個訊息後,很擔憂,寫了首送別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深情地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此時,是李白被賜金放還的第三年,雖然已經隱居學道,但常常遺憾才能沒有被看到,很能體會王昌齡被貶的痛苦,於是贈詩告訴王昌齡,表達對友人的理解、同情和支援。這是兩個仕途不如意的人,惺惺相惜的情意。

雖然被一貶再貶,但王昌齡面對困難處境時,相對灑脫,很少抱怨自己的處境,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
這是王昌齡最後一次被貶,也是他最後上任的官職,在任七年後,他遇上了安史之亂。
長安陷落,玄宗出逃至蜀川。不久,太子李亨就在靈武即位,尊玄宗太上皇,大赦天下。王昌齡藉機告老還鄉,在路經亳州時,卻被亳州刺史閭丘曉趁亂殺害,時年六十八歲。

圖源網路,上同
亂世之中,生命如草芥,即使是朝廷命官,被殺害了,也無人追究。
這樣的結局,落在王昌齡的身上,實在是唏噓,他曾經熱情地歌頌過這個偉大時代,為自己生在大唐盛世而自豪,出口便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最後,卻死於亂世的刀劍之下。在某種意義上,王昌齡是跟隨著盛唐時代一起落幕的。
國館:用文化溫暖人心,讓好書滋養心靈,以好物點綴生活。每天8點,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內涵的好書,遇見精緻有品的美物。
關鍵詞
李白
長安
王昌齡
大唐
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