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
(以下文字根據沈奕斐老師影片轉錄)
昨天我上課,有學生問我,結婚生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我就把我們研究裡面的結論告訴大家。你會發現,其實人類是群居動物,所以人類首先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需求,叫解決孤獨的問題。
你要解決孤獨問題,就得跟人有連結。你年輕的時候,這個連結可能是朋友。可是隨著你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朋友各自有事情,這個連結就會斷了。隨著父母越來越老,這個連結也會慢慢鬆散。
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沒人在乎你。你生也好,活也好,死也好,就別人都不在乎。這時候你會覺得特別孤獨。這一般發生在35到40歲之間。這時候你會有強烈的孤獨感,你其實是需要家庭的。
第二個呢就是,我們是需要自我成長的。我一直覺得親密關係其實是個特別好的自我成長的過程。這個社會需要“鏡中我”,就這個人他會來反映你的真實情況。比如說我們有的時候,覺得這個朋友,不太喜歡那我就算了,不跟他來往。我不會說你什麼做得不好,你一定要改,但我們在親密關係裡面,一定有這種衝突,它就幫助我們改。
第三個呢,我們有正常的性慾望。親密關係能讓這個慾望得到合理釋放,甚至是能夠更好的昇華。
不是說這三個功能,只能透過結婚和生孩子解決。你也可以透過別的方式解決。比如說,某個企業家建了個很大的公司,那你也不會孤獨。因為你發現,企業沒有你它就會倒閉。所以你會有自己這個存在感。第二個呢,你的自我價值在創業的過程中,自我一定是成長起來的,否則你成長不起來。第三個呢,你賺了很多錢,你當然可能有性資源諸如此類的,所以你是可以解決的。
只是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發現結婚生孩子它是最容易解決這三個問題的方法。所以我一直覺得,結婚生孩子不是說是唯一最好的方法。它只是最容易而已。
還有就是,今天我們在中國我們的整個的社會支援體系是依賴於家庭的。也就是說,你會生老病死,其實是不太會能夠有別的人來照顧你。除了社會支援體系以外,你會發現,你跟隨孩子成長你就不太容易被淘汰掉。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邏輯理念。所以我自己是覺得,為什麼我經常鼓勵你結婚生孩子,你不要嫌棄我,我覺得這個是一個比較能夠解決你未來問題的一個方式。
當然我們很多人說,不婚不育保平安。在社會學裡,這個完全不成立。不婚不育和保平安之間完全不對等。因為保平安是需要家庭的,但是不婚不育一定要掙很多錢,你才能保平安。但問題是我們也沒發現你不婚不育就能掙很多錢。
我們可以既能享受單身的道路,單身也是很好的,如果我們掙錢很多,有社會支援體系也很好。但是,結婚生孩子你會發現也很好,也不差,尤其是如果你想擁有更豐富的體驗。
不知道你有沒這種感覺,生孩子之前我從來不知道有一種愛,就是我看著他睡覺我都覺得開心的要死,我已經覺得我跟我先生已經很相愛了,可是我沒有那種看著我先生睡覺,哇我覺得很開心,我只有看到我孩子我就覺得真的好快樂。
這種感覺是我從來沒有過的。所以他增加了我的感受,這個是有價值的。所以我自己是特別希望幫大家去感受或享受親子關係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