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將軍,請求您回答一個問題,希望得到幫助。
我和物件相親認識,去年8月見面,10月確立關係。今年年初雙方家長見面後確立婚期,訂婚結婚都在今年年底,距今還有一個月。
他家準備的婚房剛好交工裝修妥當,前些天我們家去看房子(本地習俗,結婚前女方帶親戚去男方家新房看看,叫“看家”),看家時我家的七大姑八姨都是嘴巴利索的那種,對房子陳設提出了一些看法。
看完後大家一起去吃飯,男方父母在飯店設宴招待了我們,席間添水倒酒很周到,一頓飯吃得還是不錯的。
問題出在飯後,七大姑八大姨提議讓男方在訂婚前給我買兩身衣服,七嘴八舌說的基本都是“買兩身衣服能有啥”、“沒給咱們買過衣服還不能給他要嗎”、“婚前沒有婚後更沒有”,最後讓媒人給男方傳話,說要兩身衣服。
然後男方那邊直接“炸”了,回話今天不高興,不買,為什麼飯桌上不敞敞亮亮地提,散夥後又讓買衣服?不買。
當著七大姑八大姨的面,媒人把這話傳過來讓我家很沒面子,我和我家人都很不高興。現在的狀況是物件基本不聯絡我,七大姑八大姨銷聲匿跡,媒人兩邊催,讓男方那邊買衣服,讓我們這邊不要多想。
物件在媒人的一通電話下聯絡了我,說週末帶我去買衣服,可是語氣很衝,我就沒答應,然後男方直接撂了電話。
我並不清楚男方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應,回想當天的每個細節,似乎主要是七大姑八大姨的問題,感覺她們說的有點多了,但再想想,要兩身衣服真的是什麼大事嗎?
何況談了一年多男方也沒給買過什麼東西。現在這個樣子,還有必要挽回嗎?
將軍 · 答
回覆之前,我先表達一下我的感受,你的提問給我一種陌生感,好像我進入了一種我十分不瞭解的文化(習俗)裡,我很難用我熟悉且長期沉浸的文化傳統去看待和判斷我所接收到的所有資訊,這可能是我的侷限,所以我的回覆有多大參考價值我沒有把握,也請你斟酌考量。
這種陌生感來自於三個方面:
-
第一,“看家”這個本地習俗我不瞭解,所以我很難說七大姑八大姨齊上陣到底是習俗需要,還是她們過度捲入才由此帶來了一些“麻煩”;
-
第二,還有一個月就要結婚了,你們也談了一年多的戀愛,但你稱呼對方還是“男方”,我不清楚這是否同樣是當地語言習慣,但在我的認知範疇裡,用“男方”這種表達,要麼是第三方,要麼是相親階段時兩個人根本不熟悉,馬上結婚卻用這樣的詞,好像你跟未婚夫之間也很陌生;
-
第三,無論婚前買衣服這件事是誰提出來的,卻需要媒人轉達,你和未婚夫有了矛盾,你倆不繼續溝通,還是需要媒人兩邊催,這也不是在我理解的“要結婚的關係”之下發生的事情。印象中,我和對方需求不一致需要中間人溝通的時候,只有房產交易,我不清楚都要結婚了但仍需要媒人傳話催促,是不是也是一種當地習俗?
基於以上三點,我有一種(有偏)判斷,你和未婚夫的婚姻其實也很有“交易感”,或者說特別傳統,首先要遵守習俗,其次要完成結婚任務,伴侶的關係質量反而是最不重要的部分。
在我的預期中,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另一種我熟悉的文化背景下,即即便是相親認識,但到了結婚這個階段,有問題也應該是伴侶雙方來直接解決,其他人的意見基本都屬於多嘴。
可以這樣跟對方溝通“我家親戚確實不應該跟媒人提這些,也沒有經過我同意,是他們做得欠妥,我要是你也會有點不高興,要是當面說多好。以後我跟他們說有啥事我們自己聊就行。”
等他情緒緩和了,你再提買衣服的事“我其實也想要套新衣服,要結婚了,穿得漂亮點,你看著也開心有面子,對不?咱倆一起去逛逛看看有沒有你覺得好看的”。
眼下事情鬧成這樣,也跟你倆的“犟種”性格有關,他堅持不買是因為覺得有需求不當面提,背後找媒人說,他覺得沒面子或者你們家辦事不敞亮,也可能覺得自己已經付出很多了,為什麼還要加需求?
而你堅持認為對方得有個好態度或者他直接答應買,是因為你覺得這是很小的訴求,都要結婚了,連這點小事都不能滿足“不就是兩身衣服嗎?”。你倆在互相較勁、賭氣,誰都沒有想好好解決問題。
相處一年都要結婚了,因為兩身衣服鬧成這樣,也能看到你倆的溝通和相處還是有點問題的,在一種隨時都能談崩的境地裡,很危險。
還有戀愛一年多男友沒給你買過什麼東西,是說從沒有送給你禮物嗎?還是說除了重要節點(比如生日和特殊節日)以外他沒有送過你任何?你似乎是對這一點不滿的,或者說你的需求一直沒有被滿足,但還是能接受結婚?這件事挺需要在婚前聊清楚的。
你可能積怨已久,一直受著委屈,買衣服只是一個導火索,而男友的態度也確實不好,有問題解決問題,有情緒表達情緒,一直不聯絡算怎麼回事?都要結婚了,他好像沒有任何緊張感,好像也正因為要結婚了,覺得無論如何你都會繼續忍氣吞聲,他似乎有恃無恐。
其實我真的很疑惑,從這件事來看完全沒感受到你倆到了能結婚的程度啊!
不過,我也沒有看到關於你們兩個人的感情程度和交往模式的其他描述,不好判斷有沒有必要挽回,但有必要的是好好溝通,好好解決,至於婚期,還是談明白了再說吧。
結婚不是過家家,請慎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