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親眼見證過 AI 大模型在教育領域的風險和潛力,它可以讓學生快速地獲取答案,可以幫助老師批改作業,它甚至可以成為老師,提供標準化的課程…… 「聲東擊西」採訪過一所創新學校的創辦人王熙喬,他希望學生成為有價值感和自我驅動力的完整個體。
本期節目分享了他對於教育意義的重新思考。正如尼爾波茲曼在《教育何用》中所言:「真正的教育超越校園圍牆,持續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刻進行。有意義的學校教育應提供一種獨特的世界觀,讓學習者能夠清晰審視當下,汲取歷史智慧,並懷抱未來希望」。
另外,我們推出了一檔面向青少年的節目「Knock Knock 世界」,希望為孩子們開啟一扇通往復雜世界的視窗。歡迎在文末了解更多詳情。
內容整理自「聲東擊西」第 338 期節目「AI 快速演進下的教育應該教什麼?一個創新學校校長的思考」。


王熙喬
我在 GPT 出現時就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重大變革的機會。我對團隊說,到 2029 年或 2030 年,AI 很可能在絕大部分任務中都能超越人類。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能再按部就班地一年一年去迭代教育體系。
2015 年時,探月最初是一個學習者專案孵化器。我們認為每個學習者完成基礎教育後,應該可以去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大學應該是一個資源平臺,如果它能幫助實現理想,學習者可以選擇上大學;如果需要休學一兩年,或直接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也可以。
在運營孵化器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學習者在這裡能做得很開心,但一回到原來的學校就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們在兩個世界中不斷切換。正是這樣的背景促使我們決定創辦學校,讓大家能在同一個環境中持續開展專案。
大學生畢業後的選擇通常是就業或創業。但後來發現,企業的職務要求往往過於侷限。比如培養工程師或設計師時,企業會設定非常具體的條條框框。當我們思考最頂級的工程師和設計師真正需要什麼時,發現那些要求遠超出了這些條框。這些精英人才需要的是人文素養、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以及韌性和探索慾望等綜合素質。我們一直在尋找一種更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的方式,希望能夠激發學習者內心的熱情,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不是被扼殺。
直到兩年前 ChatGPT 出現,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新的機會。我們注意到全球範圍內,20 歲以下的年輕人開始利用大模型進行創業和研究,無論在中國還是海外,都湧現出許多出類拔萃的年輕人。
這讓我們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讓基礎教育迴歸本質的機會。讓高等教育能夠真正靜下心來突破人類認知邊界,為人類發展儲備戰略和技術,而不是僅僅成為基礎教育的延續。我們希望學習者能夠將高等教育視為眾多選擇中的一種,而不是預設的唯一齣路。
徐濤
我這樣理解對嗎,你的初心一直沒有變,就是想讓大家能夠發揮自己的熱情並付諸實踐。但問題在於,雖然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這樣做,最終他們還是要融入現實世界。所以你一直在尋找一條路徑,讓他們既能保持最大的熱情,又能以最完整的方式融入這個世界,甚至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
王熙喬
對的。以前如果想直接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就像您提到的,必須先嵌入現有體系。雖然從 A 點到 B 點理論上直線最短,但因為中間還有個 C 點,路徑就變得曲折了。企業作為一種社會正規化,雖然未必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個人很難擺脫這些既有標籤,直接在世界舞臺上展現自我。
因為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原子,所以你往往需要先依託某個平臺,或給自己貼上標籤——比如某個大學的畢業生,或某家企業的員工。然後利用這些平臺和資源去完成一些事情,繞一個彎再回到 B 點。不過有時候在這個迂迴的過程中,反而容易忘記最初的出發點。
徐濤
讓我舉個例子來思考基礎教育這個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基礎教育的內容都是由那個時代的需求所決定的。在狩獵採集時代,基礎教育就是要識別各種果子、辨別毒蘑菇、追蹤獵物的腳印。如果沒有這樣的教育,就無法在那個時代生存下去。
到了農耕社會,基礎教育變成了觀察天氣、瞭解種子與土壤的關係。隨著社會變得更加複雜,文字記錄成為必需,能寫詩、用精練的文字來濃縮資訊,這就成了文官制度下的基礎教育。
而在工業社會,因為需要彼此協作,識字、算數就成為了基礎教育的內容。那麼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說識別毒蘑菇之於狩獵採集時代的重要性,那在 AI 時代,什麼才是我們的基礎教育?
王熙喬
恰恰是豐盈的一生才是基礎教育。在古希臘時期,「school」 這個英語詞的詞源在希臘語裡是「閒暇」的意思。那個時代裡,只有一小群自由人能夠免於生產勞動,擁有充足的閒暇去探究生命的意義、宇宙的本質、真實與美德的定義,以及追求幸福。
隨著人工智慧和可控核聚變等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人類很可能迎來一個物質極度豐富的時代。假設我們真的到達那個時刻,我常有一個思考:我們是否都會面臨佛陀當年的困惑?他作為王儲出身,從小衣食無憂,家境優渥,但在擁有一切的情況下,仍然追尋著一個問題:「為什麼我依然不覺得幸福?」
我認為這個問題在未來十年到二十年間,很可能成為更多人的困擾。當物質生活、衣食住行不再是問題時,探尋生命意義反而會成為一個基礎性的課題。因此,從探月創立之初,我們就預見到這個時代的到來。

徐濤
對於教育這個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在日常教學中你感覺有哪些迫在眉睫需要改變的事情,或者有什麼是你覺得應該做但還沒有做到的?
王熙喬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內心的激情轉化為教育教學體系中的具體行動。回顧過去,我們的探索雖然零散,但都有其意義。從探月創立第一天起,我們就建立了教練制,透過對話幫助學習者誠實面對內心,尋找自己想要的方向和使命。
我們認為,要讓學習者為世界帶來積極價值,需要透過持續的專案實踐。因此,專案學習從一開始就深深植入了探月的基因。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呈現專案的成果?雖然我們採用了表現性評價體系,而且現在國家也在推進基於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體系,探月從創立之初就將表現性評價內嵌到整體框架中。但後來我們發現,一個教育系統內部的諸多創新,如果缺乏結構性支撐,就會遇到現實的挑戰。比如說,當你一直在進行專案制學習,最終還是要面對與其他學校的橫向比較,比如學生能否進入全美、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學這樣的問題。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如果一所學校的基本屬性是面向未來的話,那它應該成為一個模擬未來社會的場所。這個場所主要是在提供學習場景,因為就係統化的知識學習而言,人工智慧在當下就已經比大多數老師做得更好了。這不是在談論未來,而是現實。
以數學為例,AI 完全可以承擔系統性知識的傳授。物理、統計、計算機科學是息息相關的,大模型的跨學科能力已經超過了絕大部分老師,這是它天然具備的優勢。如果你讓大模型設計一個跨學科的教學專案,它生成的很可能比老師的原創設計更優秀。
比如美國有一個「Two Hours Learning」實驗,透過每天早上 2-3 小時的 AI 學習,8 年級學生就能達到 12 年級的水平。AI 能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個性化教學,如用足球來教數學,並提供即時反饋。這種個性化教學對於一個面對 20-30 個不同興趣學生的老師來說是很難做到的。AI 可以基於每個學生感興趣的主題來開展學習。
這些確實不是人類老師能企及的。那麼,人類老師真正的價值在哪裡?我的答案是,在於生命狀態的示範。未來每個老師都應該成為一位創業者。創業並非侷限於商業領域,可以是科研事業,也可以是藝術創作。更重要的是保持內心持續創造的熱情,懷抱透過創造為世界帶來美好改變的使命。這正是老師的生命狀態——與學習者一起創造。
一個機器告訴你「應該如何」,遠不如一個真實的人在你面前踐行他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來得有說服力。這讓我想起與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交流,他們都認為一個創業者最重要的品質是持續堅持。這一點在科研領域也是如此,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幾十年如一日專注研究自己認定的重大問題的科研人員。
在人工智慧時代,關鍵在於你是否真正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你的使命感是否篤定。這背後是你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否穩健的問題——這恰恰是當前大多數教育場景中未被觸及的。如果一個人擁有穩固的三觀、信仰和使命感,這不僅是幸福的基礎,也是創造價值的根本。你會心甘情願地持續數十年,運用最先進的工具進行創造,在無人區裡自在遨遊。

王熙喬
雖然現在探月團隊在這些方面都做得不錯,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隨著時間推移,從宏觀分析研判到中觀的治理結構、組織體系設計,再到微觀的具體教育教學體系實施設計,很多工作都可能由 AI 完成。這時就會更突出一個基礎問題:這條路是否能讓更多人參與,是隻有我一個人看似活成那樣,還是我們能共同探索出一條真正內心豐盈積極行動的生命道路,並將其分享給更多人?這是我現在特別關注的問題。
徐濤
的確有些知識和技能是可以直接傳授的,比如數學運算或烹飪技巧。但對於生命成長中的某些階段性突破,比如遇到瓶頸時的自我超越,這種狀態是無法直接教授的。它更像是一種靈魂之間的互相影響,或者如佛教所說的迷失、覺悟與自渡。這種生命狀態的提升,往往源於他人的啟發點撥,或是自身的頓悟,抑或是有人陪伴走過這段歷程,但這個過程本質上並非教學。
因此,我認為教育應該包含這兩個維度:既要有可傳授的知識技能,也要有生命狀態的引導。作為一個優秀的教育者,需要同時關注這兩個方面。我覺得你現在就很好地平衡了這兩個維度。
王熙喬
對於教師而言,如果我們自己不懂得享受生命的喜悅,不懂得保持內心的豐盈,不懂得如何灑脫地創造社會價值,那麼這些品質就需要不斷練習。我觀察到一個重要的課題,正如儒家所說「君子不棄」,現代人卻往往把自己當作可以隨意丟棄的工具。
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已經把自己定位成了工具人,或者說把自己限定在 AI 能夠替代的範疇內。在與團隊溝通時,我經常發現他們的工作其實只要稍加思考就可以交給 AI 來完成。但為什麼他們不願意這樣做呢?這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存在著身份認同的危機。他們會想:如果這件事被 AI 取代了,那我該做什麼?由於無法想象自己還能做些什麼,他們就會固守現狀,不願意放下這些可能被替代的部分。
如果你不願意把那些 AI 能夠完成的工作交給 AI,不願意放手讓 AI 接管你以前認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雖然不是全部),那麼你又怎麼可能走到一個從未到達過的人生十字路口呢、怎麼可能去活出生命的新狀態?這是不可能的。但現在很多人都在緊緊抓住不放。
我在開會時經常能感受到團隊成員被我的觀點衝擊得比較厲害。有一次在一個會議上,雖然不是教育教學團隊,但這個團隊也在做教練工作。我舉了個例子說,現在很多教練的工作,其實 AI 可能做得更好。AI 沒有偏見,比如 GPT 就很有情商,而且始終保持著充分的耐心。我甚至說,就連你以為不會被替代的個人教練這個職業,以目前大多數教練的水平來看,其實也是可以被替代的。每個人都將經歷一次身份認同危機。有些人可能會被擊潰,但那些足夠誠實的人很可能會獲得新生。
那麼,這條通往新生的道路究竟在哪裡?我認為未來的教育正是要做這件事情。基礎教育從一開始就不應該讓人按照「工具人」的方式生活。相反,我們應該從小就懂得享受生命的喜悅,理解如何更好地活在當下。當看到有人以這樣的方式生活,這種積極的影響力會讓你也想要追隨這樣的生活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學校應該成為一個讓人能夠活出生命喜悅的地方。這不是什麼奢侈品,而是未來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徐濤
按照這個推論,真正的教育者是透過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來活出自己認為完滿的樣子。這樣一來,無論做什麼事情,你都會成為一個 role model,在教育他人。比如我剛入行時,我們的主編對每個字都特別挑剔。雖然我從未學過新聞學,但從他身上學到了敬業精神,他就是一個教育者。再比如 Steve Jobs,即使身在大洋彼岸,卻影響了無數中國創業者。他們懂得完美主義的追求,明白審美的價值。由此可見,真正優秀的人不需要刻意成為教育者,他們的言行舉止本身就在教育他人。

徐濤
AI 時代變化如此迅速,作為家長該怎麼辦?其實前面已經解答了這個問題——家長能做什麼?與其焦慮,不如先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作為一個家長,我也時常思考自己是否還能指導孩子。特別是在我使用 ChatGPT 開發了 APP,讓 AI 替代了實習生的部分工作之後,我真的無法預見他們未來的工作會是什麼樣子。透過面試眾多學生的經歷,我發現他們都非常優秀,但進入公司後,他們可能需要掌握一些截然不同的技能。
誠實、責任心和組織能力這些品質依然重要,但有些傳統技能可能就不那麼必要了。我發現自己已經無法給兒子太多具體的職業指導,現在想來,也許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不過,有趣的是,他現在似乎都不太需要我陪了。於是我也只好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了。
我覺得許多家長聽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我們太理想主義了。他們面對著日常生活中的諸多煩惱,生活在一個非常現實的世界當中,要面對高考、找工作、生存等現實問題。如果從這些現實問題倒推,似乎能走的路確實很少。要找到出路,關鍵在於家長自己是否體驗過不同的可能性。比如說,如果我不是一個創業者,如果沒有經歷過辭掉一份不錯的工作去開啟新的嘗試,可能我也沒有這個勇氣去探索新的道路。
王熙喬
每個人一天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把精力投入到什麼事情上,背後其實隱含著潛意識的選擇。你的行動一定代表了你的價值觀取捨,而價值觀背後一定是世界觀和人生觀。
你誠實一點,就有機會改變一點;如果不誠實,就永遠無法改變,去嘗試新的道路。除了精力管理,還要關注對經歷的解讀。這就是所謂的成長思維——你需要以積極的角度去解讀這個世界,才能採取積極的行動。如果你用消極的角度看待世界,就一定會產生消極的行動。當你真正步入一個完全真實的世界時,你的生活才會不斷更新進步。反之,如果沒有學會如何解讀和管理精力,沒有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幸福之路,那麼將來就會因為缺乏這些基礎而難以前行。
本質上,當一個學習者在學校裡越來越接近成年時,他會逐漸接觸到更貼近成年生活的場景和模擬環境。與真實社會最大的區別在於,在這裡遇到的困難不會讓人完全無法恢復,而且還有一套支援體系,指導學習者如何更好地站起來、繼續前進。
這種「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的體驗,其實是通向更好的發展道路。學習者能夠逐漸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融合內心成長與實際行動的道路。我認為這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教育方式。現在的學習者不必再完全依賴傳統的社會結構支撐。過去,學歷更多是一個「敲門磚」,是為了敲開既有社會制度的大門。
但現在,你可以直接創造價值,直接與社會建立聯絡,與認可你的人產生真實的價值互動。關鍵在於你要做什麼,以及能否認真持續地做下去。在這個時代,即使堅持 100 天都值得稱讚,因為現在實現一些目標變得容易了。但真正重要的是把一件事做得足夠精深。這種專注和堅持背後,是一個穩定的生命核心,是你對生活的理解,是你穩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我認為這才是未來最強的競爭力。
這些話聽起來可能有些抽象,但我覺得非常實在。觀察那些頂尖的創業者、企業家和科研人員,他們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持續前進的毅力。這種毅力的背後是深刻的信念。你的信念越深,即使面對重大挑戰也能堅持前行。古代聖賢就是這樣的典範,雖然我們不必都成為聖賢,但可以向這個方向靠近。當你的生命結構更穩固一些,信念更深一些,更清楚自己為何而活,這不僅是最大的競爭力,也是最大的幸福感來源。

以上內容來自「聲東擊西」第 338 期節目「AI 快速演進下的教育應該教什麼?一個創新學校校長的思考」。
如果這期節目有為你提供不一樣的教育視角,也希望你可以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瞭解我們的年度新節目「Knock Knock 世界」。


以上內容整理自
聲動活潑旗下播客「聲東擊西」
原創/「聲東擊西」
編輯/Riley、Babs
排版/Riley
運營/George


更多有趣問題
歡迎來聲動活潑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