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燕梳樓
這還沒到3.15呢,著名國民快餐品牌黃燜雞就出事了。
昨天媒體曝光,楊銘宇黃燜雞多家加盟店存在嚴重食品安全問題。
這些問題包括但不限於:剩菜回收清洗後再售賣,使用隔夜發酸土豆片,變質牛肉塗紅色素充當鮮牛肉等。
除了食品安全觸目驚心之外,還存在嚴重的衛生問題,表現在大量無證人員直接上崗,員工工作過程中抽菸、徒手接觸食材,生肉放在垃圾桶上等等。
看到這些黃燜雞背後的食品亂像,很多食客感覺天都塌了。雖然說海底撈這幾天因為“小便門”事件鬧得大家心神不寧,但相比黃燜雞的髒亂差來說衛生多了。
根據媒體爆料,涉事門店分別位於河南鄭州、商丘的三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的加盟店。當記者質問吃出問題怎麼辦時,後廚員工則見怪不怪,聲稱出問題都是飯店的事,和員工沒關係。

這讓我想起此前多位外賣小哥釋出的避雷提醒,其中黃燜雞成為高頻詞彙,被列入“最不能點的外賣”。對於楊銘宇黃燜雞來說,3家門店集體翻車,就不是一句簡單的巧合能解釋得通的。
昨天下午,楊銘宇黃燜雞釋出道歉信表示,此次事件暴露出公司在涉事加盟門店的加盟管理、監督執行上存在重大漏洞,公司承擔全部責任。涉事加盟門店即刻停業,且永久關店,同時進行全國門店深度排查。
官方的態度當然是好的,但這絕不是關幾家門店、搞兩次排查就能糊弄過去的。鄭州和商丘相隔200公里,曝出的問題卻大同小異,這很難不被認為是總部的默許或縱容的結果。所以後續還需要各地監管部門介入調查。
我查了一下資料,黃燜雞出事絕非偶然,而是前科累累。此前就曝出過在黃燜雞外賣中吃到老鼠,還有門店曝出食物中毒致20人送醫等事件。每次都是在輿論面前“痛改前非”,但每次都是堅決不改。

公開資料顯示,楊銘宇黃燜雞成立於2011年,當年曾以“一隻雞的傳說”風靡大江南北,在短短一年時間擴張了近萬家門店。後來經歷了一些沉浮,目前在全國仍有2518家門店,覆蓋251個城市。
楊銘宇黃燜雞憑藉“中央廚房+加盟店”的輕資產策略,曾被視為餐飲加盟模式的典範。但規模神話的背後,是品控體系的全面潰敗。總部為了利潤最大化“只收錢不監管”,加盟商也就為所欲為。
當總部把重心放在收錢而非品控時,“中央廚房”輸送的就不再是美味,而是食品安全的風險了。所以黃燜雞今天出事是必然的,也徹底撕開了連鎖餐飲行業的遮羞布,更暴露了資本狂飆下的系統性風險。
事實上這些年連鎖餐飲品牌的食品安全問題就沒有斷過。華萊士炸雞掉地繼續賣,蜜雪冰城使用過期原料,小龍坎的地溝油事件,這些企業有個共同點就是以加盟模式實現快速擴張,卻在食品安全方面頻頻出事。
從海底撈到黃燜雞,從“國民快餐”到“後廚噩夢”,從“真香”到“噁心”,當違規操作成為常態,當食品安全的底線不斷被重新整理,消費者對連鎖餐飲的信任再一次瀕臨崩潰邊緣。
同時,這些事件也折射出監管失責與管理失當的雙重漏洞。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事故頻發,就是因為我們現行法規無法形成有效震懾,《食品安全法》對單個門店最高罰款僅10萬元。
10萬元對單店可能是一筆鉅款,但對於數千上萬家連鎖的餐飲巨頭來說,就是九牛一毛。就以拿黃燜雞來說,從回收剩菜到篡改食材保質期,一整套的違規操作已形成完整灰色鏈條,利潤遠遠高於監管處罰了。
所以監管應該思考的是,為什麼多次處罰仍很難形成震懾作用,從而把整個風險轉移到社會,根本原因就在於違法成本太低!
除了法律層面,也可以借鑑新加坡、日本的管理模式,比如食品安全記分制,第三方神秘顧客制,加盟商黑名單制等。
只要切實將每一碗飯,每一口湯當成良心工程,我們“舌尖上的安全”才成落到實處。
而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遠離外賣或許是最好的自我保護。
最後弱弱問一句,以後你還敢吃黃燜雞嗎?

– End –
位卑未敢忘憂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