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航天·
NASA宣佈無限期推遲波音“星際客機”飛船返回時間

“星際客機”飛船(圖片來源:NASA)
當地時間6月21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釋出公告,稱NASA與波音公司領導層正在調整“星際客機”(Starliner)飛船與兩名宇航員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的時間。這樣,星際客機返回的時間就不會影響太空行走(國際空間站計劃於6月24日和7月2日進行兩次太空行走),同時任務團隊也有了充足的時間審查星際客機推進系統的資料。NASA方面表示,為管理推進器效能和此前觀察到的氦氣系統洩漏狀況,正讓資料驅動其決策;此外,考慮到任務的持續時間,還應完成一次機構層面的審查。據悉,國際空間站上有充足的補給品,且空間站到8月中旬之前的時間表都相對較空,因此機組人員無需急於離開空間站。
星際客機於美國東部時間6月5日上午10時52分搭乘火箭發射升空,此後出現兩個重大問題:首先是推進系統加壓的氦氣系統發生5次洩漏,而後是接近空間站時星際客機28個反應控制系統推進器中的5個發生了故障,這使得星際客機抵達國際空間站的時間比預計時間晚了一個多小時。按照原計劃,星際客機應於當地時間6月14日與空間站分離並返回地球,但NASA和波音公司的工程師在研究星際客機飛往國際空間站的問題資料後放棄了幾次返回的機會。6月18日,NASA曾宣佈將星際客機的返回日期定為6月26日;在6月20日和21日的會議中,任務管理人員又審查了有關兩大問題的調查結果。6月21日,NASA僅宣佈調整星際客機返回安排,但並未透露會議中討論的內容。據悉,星際客機在國際空間站的額定停留時間只有45天(從6月6日開始計算)。(NASA, Ars Technica)
· 獎項·
李德仁和薛其坤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獲得中國科技界崇高榮譽。李德仁是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一直致力於提升我國測繪遙感對地觀測水平。他攻克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解決了遙感衛星影像高精度處理的系列難題,帶領團隊研發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為我國高精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體系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薛其坤是凝聚態物理領域著名科學家,取得多項引領性的重要科學突破。他率領團隊首次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學術影響;在異質結體系中發現介面增強的高溫超導電性,開啟了國際高溫超導領域的全新研究方向。(新華社)
· 物理學·
海底天文臺發現了迄今檢測到的最高能中微子

船上放置著五個等待部署的ARCA探測器。(圖片來源:KM3NeT Collaboration)
超高能中微子(以接近光速行進的微小亞原子粒子)探測只有十多年的歷史,這些粒子被視為宇宙中一些高能事件的信使,比如遙遠星系中超大質量黑洞的爆發等。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訊息,當地時間6月18日,在義大利米蘭舉辦的2024中微子會議(Neutrino 2024)上,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藉助深淵天體粒子研究(Astroparticle Research with Cosmics in the Abyss,ARCA)天文臺探測到了迄今為止最為高能的中微子。
ARCA是一個位於地中海海底、仍在建設中的中微子天文臺,也是立方千米中微子望遠鏡(KM3NeT)較大的組成部分。ARCA目前由28根繩子組成,每根繩子長800米,其上串有18個有機玻璃球體探測器單元,可用於感知微弱的光子。研究團隊希望到2028年能將繩子總數擴大到230根。ARCA檢測到的大部分光源於高能宇宙射線粒子撞擊地球大氣層產生的高能粒子,還有高能中微子穿過地球時產生的高能帶電粒子μ介子。而這次報告的探測中,超過1/3的ARCA感測器都記錄到了與水平穿過天文臺的μ子一致的閃光,這些閃光是由從地平線以下約1度到達的中微子產生。研究人員表示,這意味著這些中微子的能量可能高達數十拍電子伏特,使其成為迄今探測到的最高能的中微子。研究人員未在會議上透露中微子來源的確切方向和觀測發生的時間,而是計劃在後續發表的論文中介紹這些細節。
· 探月工程 ·
嫦娥五號新成果,我國科研人員在月壤樣本中首次發現天然石墨烯
石墨烯以其新奇的物理現象和非凡的特性,在包括行星和空間科學在內的廣泛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估計,星際碳總量中約1.9%是以石墨烯的形式存在,其形態和性質由特定的形成過程決定。因此,天然石墨烯的組成和結構特徵將為星體的地質演化和月球的原位資源利用提供重要的參考和資訊。據科技日報6月23日訊息,來自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國家深空探測實驗室、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等單位的科研人員透過對嫦娥五號鑽採岩屑月壤的觀察分析,首次發現了天然形成的少層石墨烯。這一發現為月球的地質活動和演變歷史以及月球的環境特點提供了新見解,拓寬了人們對月壤複雜礦物組成的認知,為月球的原位資源利用提供了重要資訊及線索。
在該項研究中,科研團隊採用電鏡-拉曼聯用技術,在月壤樣品含碳量相對較高的位置採集了拉曼光譜,確認了月壤樣品中石墨碳的結晶質量相對較高。值得注意的是,月壤樣品中存在碳的區域含有鐵化合物,這與石墨烯的形成密切相關。此外,科研團隊還透過掃描電子顯微成像、透射電子顯微成像、冷凍條件下球差電鏡的高角環形暗場像和高分辨像、能譜和電子能量損失譜、飛行二次質譜等多種表徵技術的綜合運用,以及測試結果的多方面嚴謹比對分析,探究並證實了月壤樣品中檢測到的石墨碳是少層石墨烯。(科技日報)
· 神經科學·
150多年後,科學家揭示動物生殖器官感知的秘密
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訊息,一項6月19日發表於《自然》(Nature)的、針對於小鼠的研究顯示,陰莖和陰蒂皮膚下的克勞斯小體(Krause corpuscles,音譯)能被特定的振動啟用,引發勃起等性活動。克勞斯小體是一種由神經末梢緊密纏繞形成的球狀結構,對觸控和壓力刺激作出反應。這一結構首次於150年前在人類的生殖器官區域被發現,它們還密集分佈於嘴唇、舌頭和乳頭等區域,它們對溫度變化和觸控的敏感性可以增強人體的感官知覺。
研究人員利用各種機械和電刺激激活了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克勞斯小體,發現其中的神經末梢會響應40~80Hz範圍內的低頻振動。他們還發現,在雄性和雌性小鼠的生殖器區域含有大約相同數量的克勞斯小體,不過它們在空間上會隨著器官的生長而分散。此外,研究還顯示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缺乏克勞斯小體的小鼠無法正常交配,這表明這種結構是性行為中必需的。而克勞斯小體接受的刺激會透過兩種不同的軀體感知神經元亞型,投射到脊髓的一個獨特的感覺終端區域。這些發現或能為勃起功能障礙等帶來新的治療方法,以及恢復下半身癱瘓患者的性功能。(Nature news)
· 植物學·
植物儲碳量比預期高,但儲存時間短於預期
植物能夠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成有機物儲存在體內。不過,據一項近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研究,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科學家發現植物雖然能夠快速吸收二氧化碳,但可能會將其更快釋放回大氣,儲碳時間短於預期。
上世紀60年代的核彈實驗產生了大量放射性的碳元素(¹⁴C),並進入了植被的碳迴圈。科學家將放射性碳的儲量資料代入碳迴圈計算模型,發現現有的模型低估了植被中的放射性碳積累(即淨初級生產力,NPP)。相比之下,新的估算值為每年80千兆克,而過去模型的預測值僅為43~76千兆克。同時,現有模型高估了碳在植被中的儲存時間,這可能是由於低估了短壽命非木質組織中的碳儲。這項研究表明,改進關於植物如何生長和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理論,並相應地調整全球氣候模型,將有助於更好地瞭解生物圈如何緩解氣候變化和估算溫室效應的進展。
撰寫:馬一瑗、黃雨佳、不周、clefable
編輯:clef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