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Pexels提供
作者:興華
來源:金融八卦女頻道(ID:baguanvpindao)
文章已獲授權
金融人退休,能讓二代接班嗎?
60後集中的一代金融人,迎來了密集退休潮,去年有多家銀行高管宣佈退休辭職。
另外,上市券商的董事長高管隊伍中,有很多人今年都超過了60歲,即將面對“退休大考”,目前只有民企太平洋證券的董事長幹到了70歲,而國資背景的券商和銀行是不會這樣操作的。
金融二代有沒有辦法接班呢?看起來容易,實際上坑都沒了,再說錢也越來越難掙,能把資源順利對接給二代就算不錯了。
今天我們就盤一盤金融圈二代如何接班。
1.
/ 金融二代感慨階層滑落:
想接班也得有坑才行/
過年的飯局,還得是同學局,既沒有親戚催婚,又能聽到一堆八卦。
比如,有一位高中同學感嘆起了她的大學室友,這位室友出身金融圈高層,成績、學歷、證書拿出來都很亮眼,如今卻面臨失業的壓力,而且後路都沒留,眼看就要階層滑落。
姑且叫這位妹子婷婷吧,婷婷畢業的本科院校是C9中的一個,碩士雖然不是藤校,但也是國際上前100名的,畢業她就進了四大,做了幾年又去了投行,CPA、司法考試都通過了,翻開很多上市財務總監和董秘的簡歷,都和她的類似。
當然,工作的這些年專案也不少接,錢也沒少掙,房子車子都買了,不過房貸還有十年要慢慢還。
婷婷今年就要滿40了,卻眼看著投行專案逐年減少,業務不好做,券商都在收縮,終於感受到失業的壓力,像一把劍懸在頭頂。
家庭方面,婷婷從小就有主見,爸爸是某大行省級分行的領導,媽媽是本省財經大學的教授,但是因為看她成績好,家裡從來沒操過心,事業上沒有干涉過。現在婷婷單身未婚,父母都退休了,存的錢和每個月到手的退休金在當地是算高的,但是這些錢放在婷婷所在的上海,也不算有多充裕。
實際上,如果當初婷婷沒有選擇四大和投行,而是回當地,不管進銀行還是考公(十幾年前這兩個都沒有現在這麼卷),靠她爸爸一路打招呼,各種扶持都到位,金融職場混一混還是很容易的。
眼看投行業務不行了,婷婷爸爸打算讓她去本省國資旗下的券商做箇中後臺,覺得雖然錢少畢竟可以幹到退休,結果面試的那個部門領導根本不給面子,“每年董事長打招呼來的有幾十個了,哪有那麼多坑?”
當然,潛臺詞他沒說出來:你一個前年就退了休的老頭,想讓我們開後門,不買你的賬能怎麼著。
這還是80後的處境,95後的二代就更指不上父母的關係了。
倩倩,是95後的金融三代。她媽媽在地方上的央行只能算是個職員,馬上就要退休了。幾年前倩倩就努力學習立志要考進去,因為看老媽的日子好過啊,錢不少事不多到點就下班。不過,她也早早地打聽過,知道這不好考了,老媽是外公退休的時候給安排的,那個年代幹部退休給孩子安排個普通員工的工作還是有政策的,到倩倩這一輩就沒得安排了。
不過倩倩畢業之後還是進了金融系統,先去了上交所的一個子公司,幹了幾年又進了一家基金公司。
其實吧,現在甭管是銀行還是券商,或者是央媽這樣的單位,2024年員工總數沒有突破,甚至減少了。
公告中披露的2024年的員工總數跟2023年比起來,在上市銀行中,浦發、華夏、農業、齊魯、建設、中信等各減少了幾千人,工行甚至減少了一萬人;在上市券商中,中信、國信、海通、招商、中信建投、財通、國君、興業、銀河、方正等各減少了幾百人,這還沒完呢,券商大合併之後預計還得減。
領導別說給親戚,就是給自己的子女,想安排錢多事少的肥差,也所剩無幾了。
2.
/ 憑本事吃飯的一代,
把資源交接給二代/
金融圈倒是有一類二代,實現接班相對容易,就是業務口的一代,給二代交接資源。
張雪峰給家長解釋“沒資源別去金融圈”的時候說了,如果他女兒去銀行,他可以給存3個億,這操作不就飯碗業績全有了。
金融一代自己沒那麼多錢,但是可以攢下很多大客戶,到退休之後把客戶轉到孩子的經紀關係上,接班其實挺容易的。
準備跳槽去某家中型券商的小王,就是奔著在另一家券商的老王馬上要退休了,準備把職業生涯積攢的全部“親友型”客戶都倒給兒子,親友型的意思,就是那種交往比較深入,不管是靠友誼還是指導炒股,總之說得上話的。
小王畢業於某分數線較高的211財經類院校,畢業前就考了證券從業資格證,自己寫公眾號發文章,被一家自媒體創業公司招去了,底薪還不錯比券商高一些,在超一線城市工作多年,但是最近兩年廣告收入進賬越來越少,公司財務開始緊張,這也讓他產生了很大危機感。而老王則在西南某省會城市的券商,做到了營業部負責人的位置,也積累了很多的客戶,全是當地的老交情。
春節期間,倆人一合計,老王退了休,有退休金了,然後小王現在跳槽去另一家券商工作,老王把他的客戶一個一個開過去,這收入就能比自媒體高,五險一金就更高了,工作也穩當,券商可以幹到老,不過就是行情不好的時候下滑一些,壓力還是比較小的。
兩筆賬一算,這接班計劃,穩了。
美中不足的是,小王只能接客戶,職級從經紀人或者投顧幹起,那遠遠趕不上老王的,另外呢,老王表面上是退休了,短時間內還得繼續陪跑,幹著陪吃陪喝陪聊陪打麻將維繫關係的生活。“你考好學校出去唸書,在大城市上班,最後還不是要靠你老家(我)?”
理論上來說,相同的路子,銀行人也可以這樣操作。
當然,有的銀行二代,比業務接班還思路開闊,不找高淨值客戶,直接找了高淨值老公。
去年12月病逝的某大行副行長,他的女兒就嫁入了豪門,周大福的老闆鄭裕彤家族三代鄭志亮。婚禮是12月10日辦的,她父親幾天後也算不留遺憾地走了。
2024年福布斯中國香港富豪榜排名顯示,(鄭志亮的父親)鄭家純及其家族以221億美元的財富值位列第三,也就是說,他家的家產超過千億人民幣,黃中流暢嫁過去,是實打實的豪門了。
巧合的是,鄭家純的另外兩個兒子,也都娶的是金融女。
老大鄭志剛的老婆餘雅熲本科畢業於哥大、碩士畢業於哈佛,在大摩擔任過亞洲區執行董事,還當過高盛公司債券、外匯及商品部執行董事。老二鄭志明的妻子張美施,據說也是一名有金融背景的富家女,不過她一直以來非常低調,只有當地媒體報道過她年齡比鄭志明還大一些。
步調這麼一致,也算是“家族傳統”了。
3.
/ 第一批金融圈高管,
走到退休的路口/
業務口可以直接接業務,高管反而不一定都有業務資源,他們給孩子安排位子,還是得看有沒有坑。
目前,多家券商正面臨董監高退休視窗,一大把的60後等著要退休:
比如上市券商中,董事長年齡最大的一位已經71歲了,60歲以上的也有13位。

71歲高齡的董事長是太平洋證券的鄭亞南,自2009年開始就擔任太平洋證券的董事長,現如今已經70歲,總經理中年齡最高的也是太平洋證券的,李長偉出生於1964年,今年就61了。
不過,太平洋證券大股東股權因為股權質押已經落在了華創證券手中,2023年12月底,華創雲信公告稱通過了子公司華創證券《擬控股太平洋證券的議案》,不過合併事項還沒被批,而華創證券的董事長陶永澤今年才62歲。這麼看,太平洋證券的老年高管未來去向,也還是未知數。
而在上市券商中,總經理就比董事長年輕不少,最大的才61歲,最小的才43歲,50歲以下的總經理就有5個。

這些券商高管的孩子,可不一定在自家公司。八妹認識的一個某中型券商的財務總監,還有2年退休,他的孩子就在畢業後不久入職了上交所,並沒有打算回券商工作。
銀行這邊,董事長和總經理年齡則沒有拉開大差距,都集中在50-60歲之間。
上市銀行的42位董事長中,有36位年齡在50-60之間。

而在上市銀行的39位總經理中,有32位年齡在50-60之間。6位年齡低於50歲的總經理,都是農商行和城商行的。

剛剛過去的1月份,就有3家大行的高管退休。
中國銀行的執行董事、副行長林景臻因年齡原因辭任;農業銀行的副行長徐瀚提前三個月退休辭職;交通銀行監事長徐吉明也是提前卸任。
去年,還有多家銀行的高管或者行長退休。
11月,交行副行長黃紅元到齡退休。
8月,剛上任8天的浙商銀行行長張榮森宣佈辭職;中國銀行行長劉金先生以“個人原因”為由宣佈辭去職務;江陰銀行副行長王峰先生因工作需要調動辭去職務。
7月,常熟銀行副行長吳鐵軍宣佈辭職;光大銀行副行長曲亮因為工作原因辭職。
6月,重慶銀行副行長彭彥曦因為工作調動原因辭去副行長工作。
5月,中國銀行副行長張毅辭職;交通銀行行長劉珺辭去了一切職務。
去年這一年內,走人最多的還是民生銀行,監事會副主席、監事、副行長、副董事長、行長、監事會主席都辭職了。
前面說太平洋證券的董事長能幹到71歲,那主要是因為太平洋證券算是民企,所以對到點退休的要求沒那麼嚴格,但是,大部分券商和銀行都是國資或者地方政府的背景,高管還可能來自或者調入當地的其他部門如國資委等班子,退休也嚴格按照規定來,所以未來幾年大機率會看到很多高管退休的公告。
所以,金融圈的接班現狀是,高層到點該撤了,給孩子直接接班沒有坑,中層給孩子接業務資源。而基層金融人呢,面對自己的孩子或者親朋好友,乾脆來了一波勸退:
“孩子,別幹金融了,要不看看張雪峰,還是教師醫生什麼的吧,哪怕獸醫,家裡也沒意見。”
以前夜夜笙歌的土木,現在沒人報了,以前靠期權就能一夜暴富的碼農,現在面臨中年失業,以前嚷嚷著閉著眼睛數錢的金融民工,現在也感受到了陣陣寒意。
這麼看來,沒有永遠能輕鬆賺大錢的行當。
參考資料:
《惋惜!內地金融英才病逝,女兒兩天前嫁入香港千億豪門》,香港商報
《交行副行長黃紅元到齡退休》,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