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笑話的AI四小龍,值得所有AI公司警惕

“AI 四小龍”中的雲從科技,剛釋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結舌的財報,我看完以後簡直大開眼界。
資料來源:雲從科技 2025 年 Q1 財報
首先,雲從科技一季度的營收僅為 3700 萬,同比下滑了 31%,和 2022 年相比,更是同比下滑了 83%。
資料來源:雲從科技財報
更誇張的是,收入不到 4000 萬,但淨虧損卻達到了 1.2 億,是收入的 3 倍還多。
資料來源:雲從科技 2025 年 Q1 財報
你可能會說,是不是前期研發投入太大,後面都可以賺回來呢?
這就涉及到另一個更令人絕望的財報資料:毛利率。
對於一家軟體公司來說,毛利率就像生命一樣重要,直接決定了軟體公司的盈利能力。
這是因為,軟體公司的研發費用普遍偏高,很多面向大客戶的軟體公司,營銷費用也居高不下,這些費用都需要透過“毛利”去填平。即:
1)毛利 = 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2)營業利潤 = 毛利 – (研發費用 + 營銷費用 + 管理費用 + 財務費用) – 稅金及其他(略)
以 Salesforce 為例,其 2024 年上半年僅“研發費用 + 營銷費用”就佔去了收入的 50%,但是由於其毛利率高達 75%,因此才得以實現盈利。
雖然雲從科技還沒有公佈2025 年的毛利率,但是 2024 年的毛利率是多少呢?
35.8%。
這是什麼概念?
金蝶軟體 2024 年仍處於虧損狀況,毛利率也達到了 65%。
也就是說,作為一家 AI 公司,雲從科技的毛利率只有傳統軟體公司的一半左右。
這也意味著,雲從科技要實現盈利,還有非常長的一段路要走。
那雲從科技是不是個例呢?還真不是。
AI 四小龍的老大:商湯科技,曾經市值超過 3200 億港幣,如今只有 500 多億,跌去了超過 80%。
資料來源:百度股市通
而商湯 2024 年的財報,同樣令人瞠目結舌。
營收 37 億,但是淨虧損卻達到了 43 億,虧的比賺的還多,毛利率只有 42.9%,和 2023 年相比還略有下滑。
可以說,盈利也是遙遙無期。
那為什麼曾經風光無限的 AI 四小龍,如今會活成一個笑話呢?
最核心的一點,還是他們過於依賴 B 端業務,而且過於依賴定製化專案。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在商湯科技擔任高階 AI 產品經理,去年他所在的整個產品線都被裁員。
我曾經問過他,商湯的 AI 產品效果這麼好,為什麼還一直虧損?他的原話如下:
“不做標準化”,這當然不是因為商湯主動的選擇,而是因為中國企業軟體市場的特點:接受標準產品的企業往往沒錢,而有錢的企業大部分都是國央企,他們普遍要求定製化,而且特別喜歡透過招投標來打壓價格,結果軟體公司基本上都是做一單賠一單。
那這個問題是不是無解呢?也不是。
關鍵是我們要有選擇的接專案:即主動放棄那些毛利太低的專案。
說白了,在中國做 B 端業務,最關鍵的指標其實不是營收,而是毛利率,哪怕你是 AI 公司也一樣。
而 AI 四小龍為了把營收做得更漂亮,選擇犧牲毛利率,接了大量定製專案,結果把自己推向了一個不歸路。
你可能會說,AI 四小龍都是老一代 AI 技術,當然會遭遇瓶頸。
但實際上,以大模型技術見長的 AI 六小龍,大多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除了 MinMax 在 C 端有可觀的收入,其餘幾家都還沒有跑通 C 端的商業模式,大機率還是要靠 B 端業務賺錢。
以正在衝刺 IPO 的智譜為例,其2024年的 3 億收入中,主要都來自於央國企及政府。
而據《財經雜誌》爆料,智譜 2024 年虧損額高達 20 億,這個虧損率甚至比商湯科技還要誇張。
那 AI 六小龍最終會不會走 AI 四小龍的老路呢?
就看他們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慾望。
如果他們為了快速做大營收,而選擇犧牲毛利率,大量接定製專案,那 AI 四小龍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明天。
最後,歡迎新增我的個人微信(請勿重複新增),申請加入中國最大的B端產品微信群,領取B端產品資料大禮包。
請用個人微信新增
歡迎瞭解我親自主理的 B 端產品經理星球,【三天無條件退款】,點選領取優惠券:獨家B端產品課程,僅 2 元/小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