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作為演員,今年接戲簡直是太難了,太難了,北京有30萬演員失業。找個兼職,我來到泰山當陪爬,白天699,晚上799”。6月14日,演員史元庭在網上釋出了自己在泰山的陪爬影片,迅速“走紅”。
影片發出幾個小時後,他接到了一部豎屏短劇的邀約。這也是史元庭2025年以來最忙碌的幾天,在這個短劇前,今年他只正經拍了4天戲。史元庭是2011年從中戲導演系畢業的,曾出演過網劇《東北插班生》的男主角,但作為一個自我形容為“沒有公司,沒有背景,沒有咖位,沒有流量”的演員,《東北插班生》並沒有給他帶來事業上的轉機。
史元庭說自己畢業時,除了極少數機遇好的演員,大多數演員都是從配角開始,一步步積累作品,爭取主角的機會。但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史元庭發現,市場變了, 開始偏好年輕的流量型演員。一定程度上,他畢業後10多年的際遇,也是影視圈發生劇烈變化的產物。
以下是他的自述:
“作為演員,今年接戲簡直是太難了,太難了,北京有30萬演員失業。找個兼職,我來到泰山當陪爬,白天699,晚上799”。6月14日,演員史元庭在網上釋出了自己在泰山的陪爬影片,迅速“走紅”。
影片發出幾個小時後,他接到了一部豎屏短劇的邀約。這也是史元庭2025年以來最忙碌的幾天,在這個短劇前,今年他只正經拍了4天戲。史元庭是2011年從中戲導演系畢業的,曾出演過網劇《東北插班生》的男主角,但作為一個自我形容為“沒有公司,沒有背景,沒有咖位,沒有流量”的演員,《東北插班生》並沒有給他帶來事業上的轉機。
史元庭說自己畢業時,除了極少數機遇好的演員,大多數演員都是從配角開始,一步步積累作品,爭取主角的機會。但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史元庭發現,市場變了, 開始偏好年輕的流量型演員。一定程度上,他畢業後10多年的際遇,也是影視圈發生劇烈變化的產物。
以下是他的自述:
“作為演員,今年接戲簡直是太難了,太難了,北京有30萬演員失業。找個兼職,我來到泰山當陪爬,白天699,晚上799”。6月14日,演員史元庭在網上釋出了自己在泰山的陪爬影片,迅速“走紅”。
影片發出幾個小時後,他接到了一部豎屏短劇的邀約。這也是史元庭2025年以來最忙碌的幾天,在這個短劇前,今年他只正經拍了4天戲。史元庭是2011年從中戲導演系畢業的,曾出演過網劇《東北插班生》的男主角,但作為一個自我形容為“沒有公司,沒有背景,沒有咖位,沒有流量”的演員,《東北插班生》並沒有給他帶來事業上的轉機。
史元庭說自己畢業時,除了極少數機遇好的演員,大多數演員都是從配角開始,一步步積累作品,爭取主角的機會。但有了一定的積累後,史元庭發現,市場變了, 開始偏好年輕的流量型演員。一定程度上,他畢業後10多年的際遇,也是影視圈發生劇烈變化的產物。
以下是他的自述:
記者|王怡然
最開始,我真沒想到能火。
我今年只拍了4天的戲,一邊懷疑自己的價值,一邊為生計發愁。6月中旬,我去泰山想自己爬山,在網上看見有“泰山陪爬”這個“小眾職業”,我一看覺得我能幹,就想當個兼職,畢竟沒戲拍也沒收入,總不能一直待著。
我先在朋友圈子裡小範圍問了問,有沒有朋友想爬泰山的,朋友介紹他的朋友來了,當然我沒要人家錢。我就想,我先拍一個影片,說我是陪爬泰山的,算是個“宣傳片”。就這條,一下火上熱搜了。

史元庭在社交平臺釋出的影片截圖
影片發了幾個小時,就有一個豎屏短劇的副導演找我,問我豎屏短劇願不願意拍。我去年拍過一個這種劇,知道那工作強度,每天睜開眼睛就是拍,累死我了,有得選真不想接這種。但我今年本來就沒什麼戲,不想閒著,我說拍!現在,我正在橫店拍戲呢。
我現在接到了5單陪爬業務,都是上熱搜之前接的,熱搜之後我也不敢接了,太多了,畢竟是個兼職,我的主業肯定還是演戲。現在我還有三個“預約單”:6月28號、30號和7月2號的單,這部戲拍完之後我就得趕緊回泰安,都答應人家了。
我坦白講,為什麼我陪爬泰山會被關注,會上熱搜,因為我之前演過《東北插班生》,這是個口碑很好、很火的劇,我又是男主角。大家可能覺得,這個戲的男主角不至於去陪人爬泰山。但事實就是這樣。
我的家庭很普通,父親是瀋陽高壓開關廠的實驗員,母親是會計,九十年代就下崗了,純工薪階層。我自己也不是藝術生出身,我初中以前練游泳,拿到過進省隊的資格,後來覺得打籃球帥,去練籃球,想以籃球特長生的身份考大學。高二那年6月份,一次打球把腰傷了,挺嚴重,醫生說要養著,這條路就斷了。
我正愁未來怎麼辦,一些學校裡的女生跑來問我,學長,你怎麼不打球了?我說我腰受傷了。那些女孩說,我們特別愛看你打球,你要是不打球的話,可以去學表演,當演員。你長得這麼帥,1米85在打籃球裡算矮的,但當演員算高的。我想對啊,就去報了表演學習班。

史元庭相關資料截圖
我只學了半年就去藝考,考試的時候,很多同學都來自專業藝校,人家上去唱歌,唱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上去只會模仿劉德華、張學友,像在學生聯歡會里唱歌,表演就是東北小品二人轉加模仿電視裡香港電影那套。
我至今記得,一位中戲老師評價我,他說這個考生很陽光,想法沒有那麼複雜,雖然現在是個“小白”,很原始,但有這方面的天賦,就把我招進去了。當時,中戲、上戲的導演系我都通過了,中戲表演系考了40多名,上戲表演系沒要我,後來聽說那年有林更新,我跟他撞形了,他條件比我更好。
知道跟同學有差距,到了中戲之後,我特別努力,畢業的時候也是我們班前5。大學畢業時我真的是滿懷信心,也年少輕狂,我覺得很多人演戲不行,而我在學校學了4年,學了一身本事。
可到了市場上,我發現我接不到戲。我們2011年畢業,那時候演藝圈裡,“京圈”、“滬圈”還是鼎盛時期,各個電視臺話語權也大,我不愛應酬,也不喝酒不抽菸的,沒混進任何圈子,自然沒什麼機會。
那時候除了極少數機遇好的,大家基本都是熬:剛出來的畢業生,你想演戲,第一步是有人願意用你,讓你到劇組裡演個小角色;第二步,你經常有戲拍了,雖然角色分量都不重,可能哪個戲火了,就帶著你被大家認識了;到了後期,年輕的演員慢慢也有機會演主角了。
我當時一年裡面,真正拍戲的時間滿打滿算就兩個月,其他時間都閒著。不過那時候整個影視行業欣欣向榮,投資多,開機的劇也多,我就一邊找點工作養活自己,比如電視購物的模特,穿一身秋衣秋褲在鏡頭前站著,還幹過商店門口的肌肉男模特;另一邊,我也在等機會,等著慢慢積累作品和人脈,一步步演上去。

史元庭個人照(圖源:史元庭微博)
但是等幾年之後,我二十六七了,也有一些作品了,我發現,市場變了。選角開始要年輕的了,很多時候,我都是和“95後”一起競爭。去試戲,別人聽見年齡就讓我走,也沒有公司願意籤我。大多人都說得比較委婉,就說“不太合適”、“暫時不缺演員”,但有次我被人當面嫌棄,記憶猶新。
那年我也就二十六七歲,自己覺得還挺年輕的。我去試一個戲,不是主角,角色要求是硬朗帥氣、能拍打戲、有肌肉塊、文戲也要好,我想我算是完美符合。試鏡前自我介紹,我說你好,我是演員史元庭,身高1米85,體重78公斤,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演過哪些作品。坐在中間的製片人就打斷我,“你是中戲哪屆的?”,我說07級的。“你屬什麼的?哪年的?”我回答之後,她說 ok,那好了,你的情況我們不需要,年齡太大了。我精心準備了試戲,還準備了之前演戲的片段想給人看,最後都沒用上。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85~90年的這一波人,明星很少,算是一個小斷檔。我們那幾屆學生,大部分都是這樣,很多人看不到希望,早早就轉行了。我也猶豫過,這些年賺多少花多少,勉強撐下來。2020年疫情那會兒,突然劇組都開不了工,我卡里邊剩不到2萬塊錢,房租都交不上,找我爸要了2萬。當時心裡真特別難受,我入行快10年,也30了,跟正常上班的同齡朋友根本沒法比,有時候想,我要是不幹演員,是不是也能攢點錢,或者有一個體面、穩定的工作。
但我知道自己心底還是熱愛這行,不捨得走。這些年我一邊熬著,一邊到處去試鏡找機會。雖然很多試戲都是走過場,早就內定了角色,但我能去的全都去,就當練演技了,去一個兩個不行,去十個總有要你的,就想著,說不定哪個機會抓住了,事業就能步入正軌。只能用這種“笨辦法”,有戲我就好好演,下部戲咱就建立一種信任的關係,你還能再來找我。
慢慢的,我確實有些“回頭客”了。比如《東北插班生》, 2017年播出的網大(注:網路大電影)版,製作成本很低,拍十五六天,給兩萬塊錢,我就去了。沒想到上線反響很好,好幾個“梗”都出圈了,我以為事業會有點起色,可惜一個月就下架了。到了2021年,導演拉到投資,要準備拍網劇了,原來演網大版的演員,導演只用了我一個人,其他演員全都換了。
我現在還特別感謝他,網劇的男一號不好上,我沒有公司,沒有背景,沒有咖位,沒有流量,對我來說,這就是個好機會。我覺得自己盡力了,演得挺好的。這劇最後效果很好,播得好,討論度也高,平臺和投資方都賺錢了,我也以為我會起來,但並沒有,還是沒什麼戲來找我。

《東北插班生》劇照
因為什麼,我真的不知道,可能是運氣,也可能是行業下行。這部劇對我來說意義很重要,它不僅僅是一部搞笑劇,從13集開始,戲裡送我父親走、跟國文老師分別的幾場戲,都是我發自內心的感情戲,我演得特別走心,哭得稀里嘩啦,自己都很滿意。我一直感覺,如果《東北插班生》能早5年的話,就能趕上“好時候”,那會兒影視圈開機多,一個作品“出圈”了,之後的資源能不能繼續帶來好作品不一定,但是演些一般的作品肯定沒問題。
這幾年,行業真的發生了挺多變化。最明顯的就是錢少了,開機的劇少了很多,製作成本也低了,以前我還能演500-800萬製作的網大,現在演一兩百萬的短劇不錯了。我們這樣的演員,在圈裡屬於比較“低層次”的,行業寒冬一來,我們就沒活兒了,最先受到打擊。
今年算得上我從業來以來行情最慘的一年,我都無語了。前5個多月,總共就拍了2個小成本短劇,去給人串戲,演個小配角幫個忙,正經拍了4天戲,給的錢也沒有按照市場正常拍戲價格給,但那也得去,有活就不錯了,要不幫以後更沒活了。配角得根據劇組的需求,一直在劇組等,拍2天我得待10天,我還安慰自己,在家吃喝都是花銷,在這等著,起碼沒生活成本,我就天天吃劇組盒飯,喝酒店送的礦泉水。
其中有一個短劇,我跟導演認識,我去毛遂自薦,說這男一號很適合我演,為什麼不找我演?他說,你沒有流量。主演是人家公司推的,有點名氣有點流量。然後他說,你來幫我忙,演這個男一號的好哥們。我後來還問人家,我怎麼能成有流量的演員,他們說,你不是那種“漂亮男孩”。
短劇時代最看重流量,他們有一套自己的打法。比如說一個豎屏劇,男演員不停演,最後批量出,可能10個戲一塊上,然後看第一天的自然流量,哪個戲跑得好,就繼續投錢投流,再看第二天的資料,再投流。最後資料好的短劇,就被很多人看見了,公司再做宣傳就會說,這個戲流量這麼好,就是這個演員演的,這個演員就是頭部短劇現在資料最好的男人。背後都是公司運營的。
很多人說,演員去演短劇是“降維打擊”,根本不是這樣。豎屏短劇現在被好的公司壟斷,人家演員比我演戲出場費貴很多,我想去演,人家說你在豎屏短劇裡也沒有資料,又不是什麼頭部演員,我們為什麼要找你?

《金豬玉葉》電視劇海報
這也是行業潛移默化的變化吧。我剛入行的那個年代,科班出身,多少會有一點優勢,也確實獲得了一些試鏡機會,現在根本沒人管你哪來的。另一方面,真進了劇組,他們反而會跟我說:沒想到你演戲這麼認真,很難碰到像你這種演員,大家都覺得“差不多得了”,一條戲為了更好的效果拍七八遍,早就不可能了。
我中戲畢業,想的可能是專業上的東西,比如說怎麼去演戲是好的,這裡怎麼處理是好的,我要不認真,就更沒機會了。我們是這樣的思維。但其實現在,這個東西可能是不對的,商品化思維更適合這個社會。
反正對我來說,別管網劇、網大、橫屏豎屏短劇,這根本不是我要考慮的。這些年,我從來沒有過挑戲的權利。一部戲找上來,第一問什麼時間,第二問給多少錢,時間能對上,錢給的合適,就接下來,然後才是看本子。
從我大學剛畢業時,身邊就有人問我,你做演員的職業規劃是什麼。到現在,我最怕這個問題。因為真的太被動了。我當然想人家給我機會,演兩三年我演成國內一線演員,誰不想?你看我現在混成這個樣子。但我還是在堅持。我當然也迷茫,那天泰山爬到山頂,我還自己感慨了一下,寫了點東西自己配音說上去:“其實人生有時候跟爬山一樣,雖然距離夢想還有很遙遠的一段路,但是不要放棄,每邁上一個臺階都離目標近了一點。”

史元庭在社交平臺釋出的影片截圖
對於這波“流量”,我大概的心態就是,誠惶誠恐,患得患失,很想得到,很想擁有,但是又怕來得快,去得也快。說句實在話,我非常開心,我真的是希望大家能夠知道,演《東北插班生》這個主演,叫史元庭。13年前我剛出道那會兒,你要是問我想不想火,我會說火不火無所謂,只要能做個好演員就行。但是現在大環境不一樣了,你不火,你沒有流量,是真的沒戲拍。
我也想抓住流量,但不知道怎麼下手。對我來說,到現在可能也沒什麼實質性的改變,除了影片發出當天來找我的這部豎屏短劇,我沒再接到其他戲。這兩天,流量就好像已經沒了。

排版:球球 / 稽核:雅婷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