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演《小小的我》《漫長的季節》,60+的她爆紅了

林曉傑的人生,如果以現在的視角去審視,恐怕不少人都覺得她走了彎路,浪費了時間,在女演員最好的年紀遠走澳洲,儘管演技得到認可,仍然機會稀少,最後不得不做起泳裝生意,直到53歲才重新開始演戲。
林曉傑在電影《小小的我》扮演外婆陳素群
但這也是她的故事激勵人的地方,人生比你想象的要開闊,你不必時時都拿“正確”的標準去校對自己,從岔路再走回來,一定會帶著別人所沒有的東西。
1
“沒有什麼事是一碗肥腸粉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加個冒節子。”在電影《小小的我》裡,林曉傑飾演劉春和(易烊千璽飾)的外婆陳素群,爽利、樂觀、脾氣火爆但愛護孫子、堅決維護他自尊,合唱團的嬢嬢看不起患小兒麻痺症的劉春和,喊他傻子,外婆氣沖沖地跟人打架。
戴著花絲巾,塗著口紅,喊一嗓子,林曉傑就是個地道的川渝外婆,但這個角色的核心很新,比如她能尊重腦癱孫子的愛慾,幫他抵抗媽媽復讀的要求,絕對不是傳統的老人形象,林曉傑把新的部分詮釋地很生活化,有幽默感,又打動人。你很難想象,這是由一個在澳大利亞生活三十多年的東北人演的,這是林曉傑第一次來成都拍戲,每一句川渝話、每一個字她都要一遍遍去聽和背。
《小小的我》的編劇遊曉穎看過《別告訴她》,林曉傑在裡面演華人母親,不顯波瀾,有幽默感,表演很高階,這也是她們想要的外婆的感覺,有一種陌生感和隔離感,是生活化的表演,不要有表演的痕跡。
很多人對林曉傑這個名字還很陌生,即使你看過《漫長的季節》,你也很難將羅美素和陳素群關聯在一起,一個是絮絮叨叨、一著急就心臟疼,總是抱著熱水袋,苦著臉,夾在老公和兒子中間為難,對兒子的命運焦急無力,最後用一團毛線自殺的東北母親,一個是潑辣、愛護且尊重孫子個人意志的四川外婆。更早之前,她在澳洲喜劇飾演說粵語、愛八卦的Maisy,在好萊塢電影裡是清高的華人媽媽。
這些角色之間的跨度很大,不只是角色性格不同,其身處的地理和文化環境也完全不一樣,這對演戲的要求很高,要捕捉角色的特質,融入環境,沒有表演的痕跡,這非常難,很多人在表演時會帶著自己來處的痕跡,但林曉傑不會,你看羅美素把掉在桌子上的菜夾回自己碗裡,兒子死後唸叨鹽放了兩遍時,不會想到這是她時隔20多年第一次回到故土演戲,也是她第一次演東北的戲。
在《漫長的季節》裡飾演羅美素
接到《漫長的季節》邀約時,林曉傑很意外,她覺得劇本很好,但是人物跟自己差距太大,林曉傑健壯愛運動,角色總是上不來氣兒。林曉傑離開中國多年,角色被困在家庭和時代裡無法脫身。
進組之後林曉傑也整日緊張,好友得知她回國約她見面她都婉拒,不想分心。飾演兒子王陽的劉奕鐵記得,無論戲裡戲外,林曉傑都給她“媽媽”的感覺,從未抽離,她們總是待在一起,每天從現場回酒店的路上,林曉傑會跟他覆盤這一天的戲怎麼才能更好,一場戲拍四五次,每一次林曉傑都會做很多調整。也因此,林曉傑演活了羅美素。
2
林曉傑曾說,如果大家認為她的戲真實,那可能是因為這些年她經歷的事情太多了。
林曉傑是上戲畢業的科班演員,拍過電影,上過雜誌封面,不需要試戲就有很多演主角的機會,是當時的明星,早年間的“掛曆女神”,被評為“珠影廠十二釵”。
90年代初大家都在出國,林曉傑當時27歲,興沖沖報名了澳大利亞的留學專案,交了學費,報完名她就後悔了,故意亂填簽證表格,希望可以被拒籤,但是命運仍然把她推到了澳洲。
去澳大利亞後,一切都是從頭開始。不會英文,林曉傑只能做最辛苦的工作,她在服裝廠剪線頭,一件衣服一毛錢,有一次要趕工,價格提高到了一小時三塊錢,林曉傑剪了一個通宵,賺了21塊錢。林曉傑幹活認真、實在,工廠老闆開始教她車衣服。
她每天上四個小時的課,同時打好幾份工,去唐人街的牙醫診所當護士,在華人俱樂部裡做DJ、唱歌。林曉傑當時沒覺得苦,也不憐憫自己,這都是她自己的選擇,她覺得挺自豪的,不當演員了,她也可以踏踏實實地打工,不去考慮自己以前是有名氣的演員。“你看看,我拿得起放得下。”
其實剛去澳大利亞時,林曉傑就有一個足夠好的事業開端。她參與了由留學生出演的話劇《黑眼睛》,觀眾雖然不多,但也讓一位導演留意到了林曉傑,她因此獲得了電視劇《Under the Skin》的拍攝邀約,出演女主角。這部戲讓她拿到了澳洲影視業界最高榮譽獎(AFI)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入圍的其他演員很多已經是好萊塢的明星。
劇的反響很大,業內對她的表演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也有知名雜誌採訪她,當她以為可以在澳洲做一名職業演員時,現實很快就潑了冷水。上世紀九十年代,以華人為主角的影視劇非常有限,好幾個月林曉傑也接不到好劇本和好的角色,她把重心逐漸放在了生意和家庭上,她搬去了另一個城市,退出演藝圈。
這次退出演藝圈就是20年之久,就像演戲時一樣,林曉傑做服裝生意也是一頭扎進去,她發現澳洲對泳裝的需求很大,她開廠製衣,一開始做外包,後來經營自己的品牌。
在亞裔演員普遍處在困境,一邊端盤子一邊等機會的時候,林曉傑專心做起了生意,這帶給她不輸於演戲的成就感。一直到現在,林曉傑看人就知道對方適合什麼樣、多大碼數的泳衣,“弄不好我對這一行比對演戲都專業”。
有員工曾經說林曉傑不會享受生活,除了工作,什麼興趣都沒有。這是她從小接受的教育決定的,她小的時候學評劇,老師把她當角兒培養,每天清晨練習拿大頂、頭手倒立、翻跟頭,只要動作慢了,老師就拿木頭做的刀坯子拍她的腿,林曉傑會假裝踩掉鞋帶,藉此喘口氣,每次媽媽去市評劇團看她,都是哭著走的。直到後來林曉傑離開了評劇團,去了上戲,她曾一人分飾十五個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離異女性,排演“十五樁離婚案”,給老師留下很深的印象。
2014年林曉傑回到上戲參加三十年班慶,大家在談這些年創作的體會,很多老師和同學說:“林曉傑你怎麼能改行呢?”
此時距離林曉傑不演戲已經20年了,兒子已經高中畢業。這次聚會後,林曉傑做了一個決定,她要重新開始演戲,她把生意交給經理人打理,聯絡澳洲演藝圈的朋友:“我回來了,我想演戲!”
3
重新回到闊別20多年的演戲行業,林曉傑擔心自己記不住臺詞,但拍了第一個鏡頭後,她就再也不擔心自己會演砸了。
林曉傑的心態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演戲追求美,現在美不重要,真實才重要。演戲也少了很多雜念,她不追逐紅,也不想忙得團團轉,不去強求某個機會,選擇能勝任又喜歡的角色,享受塑造角色的過程。
現在每拍一部戲,林曉傑都在重新適應演員這個職業,她說,到了退休的年紀,自己才“剛剛開竅”。她也做到了表演老師魏淑嫻的要求,她記得在上海戲劇學院時,魏淑嫻不許學生在上課時化妝。“她說好演員永遠不要有自我意識,永遠要忘掉你自己,為角色而活。你化著妝總去自我欣賞,怎麼投入到角色裡?”
魏淑嫻曾經告訴林曉傑:“作為一個好演員永遠不要只創作一個型別或者只演你自己,好演員是可以創作出各種性格的人。”這句話她一直記到現在,“她說,林曉傑,你要去做這樣的演員。”
2015年林曉傑演出澳洲喜劇《羅家》(The Law Family),角色需要說粵語,林曉傑在給香港老闆打工時,練就了很好的粵語。雖然戲份不多,但是林曉傑喜歡演喜劇,她從小就喜歡講笑話。
幾年後《別告訴她》的導演找了上百個會中英雙語的演員,直到看到林曉傑自我介紹的影片,導演一下就定了她,“這就是我要找的女演員。”導演和林曉傑熟悉之後,才發現原來她和角色差別很大。這部戲也給林曉傑帶來很多機會。
林曉傑今年63歲,她經常忘記年齡,要過生日了,她才重新算自己到底多大了。如果以現在的視角去審視林曉傑的人生,恐怕不少人都覺得她走了彎路,浪費時間,在女演員最好的年紀裡遠走澳洲,儘管演技得到認可,仍然機會稀少,最後不得不做起服裝生意,直到53歲才重新開始演戲。
但這也是她的故事激勵人的地方,人生比你想象的要開闊。你不必時時都拿“正確”的標準去校對自己,從岔路再走回來,一定會帶著別人所沒有的東西。
“人到了一定年齡,經歷的多,故事也就多了,演員有機會能把劇本提供的複雜人物性格像萬花筒一樣地展示出來,那是一件多過癮的事兒啊!”林曉傑曾在採訪裡說自己並不會因為年紀而焦慮,這隻會給角色帶來更加豐富的層次。
就像在拍攝《漫長的季節》時,辛爽曾告訴她,“您表演的時候有一種特殊的東西。”林曉傑沒有追問“特殊的東西”是什麼,但她知道,這一定和她此前的人生有關係。
編輯:Tristan
撰文:周取
美術:小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