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排在年輕人的夢想top3裡,經濟獨立後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它——

在現代社會,獨居已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根據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國的一人戶家庭數量超過 1.25 億,佔總家庭數量的四分之一。
而與傳統觀念相反的是,這 1.25 億「獨居」人口中,20-59 歲的人群佔比超過 63 %。預計到 2030 年,20-39 歲的年輕獨居者將增至約 7000 萬。
Klinenberg (2013)在其著作《Going Solo》中提到,獨居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更是一種對個人自由和獨立空間的追求。
在他看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居,是因為他們希望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寧與自在。
那麼,獨居到底意味著什麼?對於千萬年輕人來說,真實的獨居生活到底「爽不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吧~
01
獨居,有時是「主動選擇」與世界斷開聯絡
近幾年,關於「自主孤獨」的討論在不斷增多。之前青年作家「格子裡的夜晚」劉嘉俊,在家突發心臟病。因獨居在家,去世 10 天后才被發現,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
在社交逐漸成為一種束縛的背景下,許多年輕人對此的評論更多的卻是對「自主孤獨」、「孤獨式死亡」的響應與默許,甚至有人表示「孤獨死也無所謂」。自主孤獨似乎成了大家逃避束縛的首選方案。
這種現象並不讓人意外,Long 和 Averill (2003)指出,選擇「自主孤獨」的人往往能夠更好地管理情緒,利用獨處的時間進行反思和規劃。這種自願選擇的孤獨與被迫孤獨有顯著差別,前者通常伴隨著積極的心理體驗。
同時,Bowlby (1978)的依戀理論也在提醒我們,個體在早期與重要他人的關係質量會影響其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模式。那些焦慮型或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常常感到痛苦,因此更傾向於選擇獨居,以逃避情感上的不安全感
很多年前,我們會為那隻頻率 52 赫茲,叫做 Alice 的藍鯨感到難過。它的聲音與其他藍鯨不同,導致其一生都無法找到同伴,孤獨地在浩瀚的海洋中徘徊,直至死亡。
如今,許多年輕人開始覺得,「我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理應孤獨地離開。」
他們在追求獨處與自由的同時,選擇擁抱孤獨,將其視為一種自我保護和內心平靜的方式。
 《樸夏京旅行記》
02
獨居獨立
我們在往期的文章中曾探討過什麼是獨立
在現代社會,獨居通常被視為自立的象徵,許多人認為搬出家門就意味著獲得了獨立,但這種觀念並不總是成立。
Segrin 等人(2012)曾在研究中指出,過度干涉的「直升機父母」可能導致孩子在成年後缺乏自我效能感。即使這些年輕人搬出家門獨居,他們仍可能依賴父母的支援,無法獨立面對生活中的責任與挑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獨居並不能自動帶來獨立性,反而可能讓他們在生活技能上顯得更加脆弱。
比如:
明明過上了可以自由支配開銷的日子,但卻沒能力做好財務規劃,月底還是要硬著頭皮求助父母。
▨ 獨居後下班回家只想窩在沙發上玩遊戲看劇(挺爽的),結果隔天又因熬夜而遲到。
▨ 家裡的外賣盒和未清洗的衣物,也因為自身擺爛而堆積成山。曾經嚮往的自由生活,不知道為什麼最後變成了一團亂滿,讓他們感到無比煩躁。
分辨獨居與獨立的關係不是簡單的文字遊戲,真正的獨立需要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承擔責任,並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
獨居者需要意識到,獨立不僅僅是「一個人住」,更是對生活的掌控與自我成長的過程。
 《自言自語的圍裙》
03
獨居,不代表「社交真空」
上週末,我的一個獨居朋友突然發燒重感冒,虛弱得躺在床上,連水都沒力氣去倒,最後勉強用手機給我發了條訊息。
等我趕到時,她臉色蒼白的和我開玩笑,「哈哈,要是我真躺在這裡昏睡過去,沒人會知道,估計得等到週一才會被發現。」雖然她話語間透著幽默,但這件事讓同樣獨居的我至今心有餘悸。
選擇獨居的年輕人往往希望獲得更多的個人空間和自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夠完全脫離社交的需求。
Baumeister 和 Leary (2017)曾在《歸屬需求:人際關係依戀的基本動機》一文中提出「社會連線需求」理論,人類天生就有社交需求,社會連線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長時間的獨處可能導致情感上的疏離感,讓人感到孤獨和無助。
有些人會將獨居生活誤解為完全的自我封閉,認為獨居意味著不必再與外界聯絡。這種不健康的獨居方式常表現為日復一日地在「家和公司」之間兩點一線,週末也選擇宅在家裡,唯一跟活人的對話就是和外賣小哥。
獨居本該是一種享受個人空間的方式,但在這種社交真空中,人們可能陷入自我封閉的迴圈,孤獨感逐漸累積,影響心理健康。
 《獨活女子的推薦》
此外,獨居者還需要面對許多日常瑣事帶來的挑戰。有些年輕人在選擇獨居後會發現,如果沒有社交支援,簡單的家務都變得讓人倍感無力。比如,
在搬新家時獨自一人費力地搬運重物,結果摔了一跤,身體上的疼痛和內心的委屈無助,都要咬牙承受。
家中馬桶漏水,因找不到人幫忙只能親自解決,最後把自己弄成了「落湯雞」也沒有修好,只能急得團團轉。
獨居帶來了自由,但這種自由不應以切斷社交為代價。保持一定的社交活動,不僅能豐富生活,還能讓我們在享受個人空間的同時,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支援。
無論是透過線上還是線下的互動,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方式,是讓獨居生活變得更有意義的關鍵。
 《My Salinger Year》
04
但對一些人而言,「低質量的陪伴」也要好過「高質量的獨居」
雖然獨居的自由令人嚮往,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放棄關係,哪怕這段關係充滿負面體驗。對某些人來說,即使是在「低質量」的陪伴中,他們依然找到了某種情感上的依賴和滿足,寧願忍受其中的不適,也不願選擇完全獨居。
近期在網路上,關於「低質量陪伴 v.s. 高質量獨居」的對話引發了廣泛討論。
許多年輕人困惑,是否應該在一段不滿的關係中將就,還是該選擇獨居,享受更多的自由與獨處時間。
一些人認為,與其勉強維繫情感,不如擺脫關係帶來的情感消耗。然而,《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的觀點為這一討論增添了新的維度:
哪怕是再惡劣的關係,折磨你、束縛你,確實很痛苦,但這種痛苦會讓你保持某種冷靜,清醒,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力量的滋長。
 《My Salinger Year
親情拉力正是這種現象的核心。根據 Beattie (1987)的研究,某些人在關係中難以離開,因為他們深深依賴於這種情感紐帶,即使這種紐帶可能並不健康,即便伴隨著痛苦和負面體驗,依戀心理使得他們更願意留在關係中,而非選擇孤身一人。
正如研究指出,害怕被拋棄、缺乏自我認知、以及對改變的恐懼,都會讓人難以放下低質量的關係。他們寧願忍受痛苦,也不敢冒險面對未知的孤獨生活。
負面反饋理論進一步解釋了這一現象。即便是負面的互動,也能為個體提供自我反思的機會。人類天生需要社交連線,哪怕是帶有痛苦的互動,也比情感上的完全隔離更為可取(Baumeister & Leary,2017)。
05
獨居,讓人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與此同時,一個容易被廣泛忽視的現象在於,許多年輕人事實上還在獨居的過程中,完成了從「半自治(semi-autonomy)」到「自治(autonomy)」的重要轉變
18 歲之前,大多數人都和父母一起生活。讀書期間也是一部分時間在校、一部分時間回家。這個階段被稱為「半自治」狀態,也就是說:人們承擔了一部分獨立生活的責任,同時,把另一些責任留給了父母和其它成年人。
直到離開學校獨自生活後,需要完成向「成年人」的轉變,也就是所謂的「自治」。完全的自治通常包括三方面特質(Weinstein et al., 2012):
1. 與自我保持一致 
獨居讓人有更多時間與自己對話,探究自己的真實需求。當一個人完全自治時,他們的行為和選擇都會與內心深處的意願保持一致。
例如,許多人在獨居時重新思考關於戀愛、婚姻等問題,而這些反思也讓他們未來的情感選擇不再來自於外界的捆綁,而是親身的體悟。
2. 掌控感和效能感
獨居幫助個體在面對生活突發事件時,快速做出決策並處理問題。
比如,當獨居者被告知需要臨時搬家時,能夠自治的人會迅速與房東協商合適的退房日期,發動社交關係積極尋找新房源;而不自治的人則容易陷入焦慮,不僅與房東產生摩擦,還會和朋友唉聲嘆氣抱怨,最後不得不倉促搬入不滿意的新住處。
3. 開放地反思
自治的關鍵在於,不論選擇的結果是好是壞,自治的人都會開放地進行反思。
例如,獨居者可能會在租房時租到「串串房」,自治的人會反思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一決定的失誤,並在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而不是簡單地把錯誤歸結為運氣不好,以後還是找長輩或者那些有經驗的朋友替我去做。
 《My Salinger Year
Wegner (2017)的「意志幻覺」理論也表明,獨居時,個體能更加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選擇。沒有外界的干擾,獨處讓人更專注於內心的聲音,並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逐漸明確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自治並不是一味追隨自己的意願,而是經過反思後,平衡「必須做的事」和「想做的事」。
自己不用依附於任何關係或他人,這種既不迎合、也不抱有敵意的態度,才是我們實現與世界和諧相處的根本底氣。
06
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獨居
「高質量」獨居常常被誤解為一種必須有產出、有收穫的狀態。許多人會覺得,只有在獨居時取得明顯的成就或學到讓人刮目相看的技能,才叫做高質量。
事實上,高質量的獨處更多在於自我反思與情感整合。這意味著,獨居者可以透過獨處時間反思過去的經歷,重新認識自己,進而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Weinstein et al., 2011)。
獨居者並不需要在獨處時不斷追求「效率」或「成就感」。相反,能夠安靜地與自己相處,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曬曬太陽,享受這一刻簡單放鬆的時光。當你找到內心的平和與喜悅,才是真正的高質量獨居。
那麼,具體要如何實現高質量獨居呢?我們列舉了 7 個小 tips,你可以將它們儲存下來,作為獨居生活的小指南來參考:
1. 有一兩個熟悉的空間,無論是自己精心佈置的陽臺,還是樓底下經常光顧的咖啡店。在你獨處感到內心崩潰時,熟悉的環境會讓你有歸屬感和安全感。
2. 在你的手機電腦清單裡,存一兩部熟悉的會反覆看的影視劇、綜藝,在你自己一個人感到空虛和孤獨時,它們的陪伴會讓你好過很多。
3. 衛生間永遠要多準備一卷紙。
4. 就算放假宅在家,也要至少每兩天走出門,扔個垃圾。
5. 和朋友住得近些,偶爾串串門;確保至少有一位朋友擁有你家鑰匙或者你家密碼,發生突發狀況時,ta 會是你的救星!
6. 獨居帶來的自由,不包括生活和精神層面的不自律。那不是自由,是「自我放棄」。
7. 最後,如果閒來無事自我審視時,覺得自己正在成為一個無法與人長期相處,有點孤僻的「怪人」,別擔心,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從大資料表明,在不久的將來,這類「怪人」會越來越多~
 《樸夏京旅行記
🏠🎟️🏚️

獨居並不是一定會帶來幸福感,它常常意味著我們要為每一個選擇負責,不再有他人可以成為我們生活中的藉口。
要真正體驗幸福,我們需要在自主性、勝任感和關係感之間找到平衡(Deci & Ryan,2000)。在這條道路上,獨居可以讓我們享有更多自主權,但若忽視與外界的聯絡,也可能讓人陷入孤獨。
獨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選擇。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併為之負責,它都可以讓我們在自由中成長,收穫生活的滿足與幸福。
✍🏻
你夢想的「獨居」生活是什麼樣的?
評論區一起聊聊吧~
本週諮詢師推薦
————————
參考文獻
————————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2017).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57-89.
Beattie, M. (1987). Codependent No More: How to Stop Controlling Others and Start Caring for Yourself. Hazelden Publishing.
Bowlby, J. (1978). Attachment theory and it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Adolescent Psychiatry, 6,5–33. Attachment theory and it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Adolescent Psychiatry, 6,5–33.
Deci, E. L., & Ryan, R. M. (2004). Autonomy is no illusion.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455.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11(4), 227-268.
Klinenberg, E. (2013). Going solo: 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Penguin.
Long, C. R., & Averill, J. R. (2003). Solitude: An exploration of benefits of being alone.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33(1), 21-44.
Segrin, C., Woszidlo, A., Givertz, M., Bauer, A., & Taylor Murphy, M. (201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verparenting,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nd entitlement and adaptive traits in adult children.Family Relations,61(2), 237-252.
Wegner, D. M. (2017).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 MIT press.
Weinstein, N., Deci, E. L., & Ryan, R. M. (2011). 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integrat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past identiti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0(3), 527.
Weinstein, N., Przybylski, A. K., & Ryan, R. M. (2012). The index of autonomous functioning: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human autonomy.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46(4), 397-413.
作者:四月

責編:寒冰

封面圖來源:《自言自語的圍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