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斯稱中國農民為“peasant”,和farmer區別很大!

【直播預約】

侃哥陪你讀外刊·24季·02課


↓↓

最近美國副總統萬斯的一個用詞又掀起波瀾。
萬斯最近接受 fox 新聞說了這一段話:
“What has the globalist economy gott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answer is, fundamentally, it’s based on two principles – incurring a huge amount of debt to buy things that other countries make for us. To make it a little more crystal clear, we borrow money from Chinese peasants to buy the things those Chinese peasants manufacture.”
翻譯:全球化經濟給美國帶來了什麼?答案是,從根本上說,它基於兩個原則——招致鉅額債務來購買其他國家為我們製造的東西。說得更清楚一點,我們從中國農民那裡借錢,買他們生產的東西。
我沒注意到萬斯使用了 peasant 來稱呼中國的“農民”,那麼這個詞到底有什麼內涵,和 farmer 又有什麼區別?今天我們分析分析。
“peasant”和“farmer”都可以解釋為“農民”,但其實差別還挺大的。
有時候有人會用“Peasant”來形容一個人的職業,比如說:“He is a peasant.” 其實這樣說不太禮貌,因為“Peasant”聽起來有點貶義,給人的感覺是你在說別人沒文化、沒教養、很粗魯。
而“Farmer”就不一樣,它是個比較中性的詞,意思就是種地的、搞農業的、經營農場的人,像我們說的“農夫”或者“農場主”。
“Peasant”在正式場合下,指的是歷史上那些窮苦的農民,或者現在一些比較落後地區的小農戶。而在日常口語裡,這個詞還有“土包子”“老粗”的意思,用在別人身上可能會冒犯人。
從詞典裡看,這兩個詞的區別挺明顯的,但要真正理解,還得從背後的文化和歷史說起。
簡單來說,“farmer” 只是在說一個人的職業,也就是說,這個人靠種地、搞農業為生。而“Peasant”更多是在說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他是哪個階層的。職業是你做什麼,階級是你屬於哪個圈子、有沒有權利、受不受尊重。
在古代,特別是工業化以前,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是靠種地活著的。那個時候,農民不僅僅是幹活的角色,更是社會最底層的象徵。
比如在中世紀的歐洲,社會大致分成三個等級:

1)宗教人員

2)貴族和武士

3)農民

這最後一類人,就是“peasants”,人數最多,但地位最低,也最窮,很少有人能讀書識字,生活條件也差。所以久而久之,“peasant”這個詞就帶上了“粗俗”、“沒教養”的感覺。
而“farmer”這個詞就不一樣了,它不管你是什麼出身、哪一階層,只是單純說你是幹農活的、搞農業的。甚至在以前的貴族中,還有不少人對農業特別感興趣。
就拿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來說,他在18世紀當國王的時候,非常喜歡種地,甚至自己在王宮裡開荒種菜,還被大家親切地叫做“農民國王”(Farmer King)。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英國成為第一個大規模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家,所以英語也最早開始用“Farmer”來代替“Peasant”。而其它國家,也慢慢開始擺脫“農民=底層”的觀念,讓“農民”成為一份正當體面的職業。
所以萬斯這一次用 peasant 指代中國的“農民”多少帶有一些有色眼鏡。他自己多年前出過一本書叫《鄉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

Hillbilly完全就是個貶義詞,指“山區鄉巴佬”。他用“鄉巴佬”這層身份引發受眾共鳴,也標榜自己的“逆襲”有多麼不易,但現在又用 peasant (鄉巴佬)一詞來指摘中國農民,實在令人唏噓。

【直播預約】

侃哥陪你讀外刊·24季·02課


↓↓

侃英語課堂優質英語好課活動進行時!
這裡有提分必備的寶藏課程,不管是外刊精讀、口語提升,還是語法梳理,各類課程一應俱全。講解方式深入淺出,生動易懂,從英語小白入門到大神精通,看了就能上手實戰。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進入課程商城,抓住機會提升英語水平,別錯過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