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差島第 112 條推送
內蒙古
草原,森林,沙漠
駿馬,牛羊,駱駝
長調,呼麥,牧歌
極致遼闊的中國

▲草原額吉
內蒙古,
極致遼闊的中國。
一眼望不到邊的內蒙古,
橫跨東北、華北、西北,
賜予中國人極致的遼闊感。
它定義了三種「中國」:
草原的中國、遊牧的中國,奔放的中國。
內蒙古高原 · 烏蘭哈達火山
▼

草原的中國
中國人對草原的迷戀與嚮往
是深入骨髓的。
微信指數里搜尋「草原」與「大海」,
前者指數長期是後者的2倍。
內蒙古,45%的土地被草原覆蓋,
中國4大草原,有2個位於內蒙古。
呼倫貝爾、錫林郭勒,
幾乎成了中國草原的代名詞。
內蒙古儲存中國最遼闊、平坦和完好的草原,
足以滿足對草原的全部想象。
「綠色的海」呼倫貝爾草原
▼

遊牧的中國
山羊、綿羊、牛、馬、駱駝,
草原「五畜」在這裡流轉生息,
與一代代牧人共同塑造著草原。
遊牧,是千百年草原人的生活方式。
遊牧民族,是他們共同的名字。
他們一次次策馬南下,
民族交融出盛唐的繁華氣象,
為華夏文明注入新鮮的活力。
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
兩千多年的互動、碰撞、交融,
定義「何以中國」。

▲內蒙古赤峰的牧民。
奔放的中國
策馬揚鞭,搭弓射箭,
來去如風,塵土飛揚,
內蒙古,一片奔放熱烈的土地。
那達慕大會看不完的搏克比賽,
節日宴會喝不完的馬奶酒,
聽不盡的馬頭琴聲與長調民歌,
還有蒙古包裡熱騰騰的奶茶與牛羊肉。
只有這片寂寞空曠的草原,
才能迸發如此精悍濃烈的氣血與熱情!

今天,時差島聯合伊利
邀你一起橫穿內蒙古,
來一場5000公里的遊牧之旅。
什麼是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
面積118.3萬km²,
≈3個日本,5個英國,187個上海,
在34個省區裡面積位居第3,
佔中國陸地面積的1/8。
地圖上看,
內蒙古就像一匹奔騰的駿馬,
馳騁在中國的北疆。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線
幾乎橫穿整個內蒙古
▼

內蒙古人口2396萬≈1個上海。
其中蒙古族人口424萬,
比蒙古國總人口還要多74萬。
除了蒙古族,內蒙古還生活著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滿族等47個少數民族,人口大約60萬。

內蒙古北邊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
南邊與8個省區接壤,
是我國鄰省最多的省級行政區。
大興安嶺-燕山-陰山-賀蘭山,
這條重要的自然分界線橫穿內蒙古,
與400毫米降水線大致重合,
劃分出溼潤與乾旱兩種北方面孔。

▲地處中俄邊境的呼倫貝爾室韋村。
1/8中國,北方的平坦與寬闊
內蒙古長得超乎想象。
從東北黑龍江到西北的甘肅,
理論上只要經過內蒙古便可到達。
但這趟火車要坐超過50個小時,
從北京到拉薩,也才不到40小時。
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
火山天池宛如大地的眼睛
▼

內蒙古東西跨越30個經度,
直線距離2400公里,
相當於從北京到三亞,從巴黎到莫斯科。
從東到西,太陽都要「跑」2小時。
大興安嶺的壯麗秋色
▼

當東邊海拉爾開始沐浴晨光的時候,
西邊額濟納的人還在黑夜裡熟睡。
北國風光,多山的新疆勝在立體,
內蒙古則勝在平坦。
天際線與地平線在這裡重合,
呈現出極致的地平線美學。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灰喜鵲正在遷徙。
內蒙古的草原、大漠、平原,
甚至是綿延1400公里的大興安嶺,
都顯得無比平坦、柔和。
大興安嶺主體在內蒙古東部,絕少陡峭突兀的山峰,作家老舍說:「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烏蘭察布的丹霞地貌,猶如地球血管。
內蒙古「平坦美學」
▼

2003年無印良品「地平線」系列海報,
其中兩張在蒙古草原上拍攝。
一半天空,一半大地,寧靜空曠。
縱觀全國,只有內蒙古,
能呈現「空無一物又蘊含所有」的極致景觀。

草原,內蒙古的本色
草原,地球上分佈最廣的植被,
也是內蒙古最本真的「皮膚」。

▲呼倫貝爾草原上如絲綢般的莫日格勒河。
內蒙古草原不僅廣闊,也型別多樣:
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從東到西,順應雨水的「指揮」,
有規律地呈現變化。

▲降雨量的多少,定義內蒙古不同的地貌景觀。
內蒙古東邊是森林,西邊是荒漠。
靠近森林一側,是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
這裡氣候溼潤,草群繁茂、高長,
芨芨草、星星草等,都是牛馬的美味。
呼倫貝爾草原
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

靠近荒漠的一側,是荒漠草原和灌叢草原。
這裡氣候乾旱,草群低矮稀疏,
種類單調,常混生耐旱小灌木,
主要牧放耐渴的駱駝與山羊。
穿行在沙漠胡楊林間的駝隊
▼

在森林與荒漠之間的廣闊地帶,
分佈著典型草原,草群豐富,
貢獻了中國最美味的羊肉與牛奶。
錫林郭勒,最典型的典型草原;
水草豐美,優良牧草佔草群的50%;
呼倫貝爾,中國儲存最完好的草原,
兼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兩種景觀。
壩上草原
離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
▼

蒙古包只是用來睡覺的床,
草原才是牧民真正的家。
資深的牧民,能叫出草原上每一種草的名字。
嚴格意義的遊牧,是每隔14天,牧民就要搬家,遷移到新草場,避免對草原的過渡消耗。臨走時,還要把搭建蒙古包的地方清理乾淨,深埋垃圾。

▲蒙古包與勒勒車,傳統蒙古族人的全部家當。
牧民說:
「要是固定在一個地方,大地母親就會疼痛;我們只有不停地搬遷,如同血液流動,大地母親才會舒服。」
內蒙古草原養育著中國數量最多的牛羊。
牛羊肉、牛奶、羊絨產量均居全國第1。
全國每10斤牛肉、每5斤羊肉,
都有1斤產自內蒙古。
錫林郭勒草原
水草豐美,牛羊成群
▼

2023年,內蒙古牛奶產量792.6萬噸
中國每6杯牛奶就有1杯來自內蒙古。
這裡地處北緯40-50度黃金奶源帶,
生長數百種營養豐富的牧草。
呼倫貝爾更被譽為「牧草王國」,
一頭牛的「餐桌」可以達到100畝。

▲內蒙古地處世界黃金奶源帶,是全國最大的奶業生產區。
好的草原,才能誕生好的牛奶。
檢測資料顯示,內蒙古生鮮牛乳中的乳蛋白高於全國參考值0.23個百分點,揮發性風味物質 26 種,高於區外牛奶檢出數量。
伊利充分利用黃金奶源帶優勢,從產業鏈上游嚴格把控牧草質量,從源頭保障奶源品質。


現代內蒙古,有多強?
內蒙古,不只有淳樸的草原風情,
和傳統的牧場風光,
現代城市、工業、農業、高科技,
同樣在這裡深深紮根。
呼和浩特大召寺
「先有大召寺,後有歸化城」
▼

內蒙古有許多「浩特」。
原本在蒙語裡意思是「遊牧定居點」,
現在的含義是「城市」。
烏蘭浩特——紅色的城市;
二連浩特——五光十色的城市;
巴彥浩特——富饒之城;
錫林浩特——高原之城。
呼和浩特,內蒙古首府,
蒙語意為「青色之城」。

▲呼和浩特中山路,背後是大青山。
呼和浩特古稱「雲中」。
今天,這個名字成了現實。
雲計算大資料產業在呼和浩特快速聚集,
和林格爾新區,被譽為「中國雲谷」。
工業,而非畜牧業,
才是內蒙古經濟的頂樑柱、老大哥。
2023年,工業佔GDP比47.5%,接近一半,
農業、林業、畜牧業,加起來只有11.10%。
包頭,蒙語讀成「包克圖」,
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今天,它是內蒙古的工業中心,
被稱為「草原鋼城」。

包鋼軌梁廠,為京滬高鐵、京廣高鐵提供了超過一半的鋼軌,為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提供了全線95%的鋼軌。
稀土是高新技術產業不可或缺的金屬元素。
包頭的白雲鄂博礦區,
蘊藏著佔世界已探明總儲量41%以上的稀土,
被譽為世界「稀土之都」。
鄂爾多斯,蒙語意為「眾多的宮殿」,
擁有其他城市少有的資源稟賦。
煤炭、天然氣探明儲量佔全國的1/6、1/3,
風能、太陽能開發潛力在1.4億千瓦以上。

▲「礦藏大區」內蒙古,保障了29個省份的能源需求。
鄂爾多斯的「羊煤土氣」,
保障25個省區市的能源使用需求。
現代「風」「光」,
則藏著中國的綠色未來。
石油、煤炭、新能源,是工業的糧食。
內蒙古不僅是「工業糧倉」,
也是豐盛了中國人餐桌的大廚房。
2023年,糧食產量達796億斤,
穩居全國第6,
每年超過一半調往區外,供應全國。

全國每10顆瓜子,
就有1顆來自巴彥淖爾五原縣;
每3斤蕎麥,
就有1斤來自通遼市庫倫旗;
每5斤玉米,
就有1斤來自通遼市。
每6斤土豆裡的1斤,
以及70%的馬鈴薯原種,
都來自「中國薯都」烏蘭察布。
「萬里黃河第一閘」三盛公水利樞紐
澆灌出肥沃的河套平原
▼

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將內蒙古與全國經濟,
以及中俄蒙跨國經濟緊密連在一起。
公路總長達21.6萬公里,
縱橫交錯遍佈全境。
鐵路線路長達1.48萬公里,
位居全國第1。

▲「東北小香港」滿洲里,中國陸地邊境上最大的國門。
新世紀以來,內蒙古經濟一路狂奔,
GDP增長速度甚至高過廣東,
位列全國第1。
鄂爾多斯市,依然是內地人均GDP最高的城市。
從傳統能源到綠色新能源,
從傳統工業到新興智慧產業,
內蒙古一直在經歷轉型。
甚至傳統畜牧業的面貌,
也因現代科技而煥然一新。
呼和浩特是「中國乳業之都」,也是 「世界乳業科技之都」,引領中國的乳業變革,推動中國乳業向著高階化、智慧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位於呼和浩特的伊利健康谷,人們可以近距離感受世界先進的乳業生產新模式,也可以見證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乳業生產全過程。智慧牧場裡,奶牛的活動量、產奶量、睡眠資料均在數字終端實現透明化和即時監控。
誰是內蒙古人?
內蒙古大草原,
養育過一代又一代的遊牧民族。
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有三大族系:
匈奴、東胡、突厥。
匈奴族系的匈奴人、羯人;東胡族系的東胡人、烏桓人、鮮卑人、柔然人、庫莫奚人、契丹人、室韋人、蒙古人;突厥族系的突厥人、回鶻人、黠戛斯人,都曾在蒙古高原上崛起、壯大。

▲錫林浩特的蒙古族牧民。
呼倫貝爾草原,
被史學界稱為「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搖籃」。
各種遊牧族群在混居與戰爭中,
不斷組合、分解、重組,
最後的勝利者,
是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人。
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
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
除了草原上的蒙古族人,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山林深處
還有遊獵的達斡爾族、鄂溫克族等民族,
他們與馴鹿相伴,與獵鷹為伍,
留下許多動人的傳奇故事。
內蒙古出土的「國寶」
見證兩千年民族大融合
▼

明清時期,廣闊的內蒙古,
也是漢族移民闖關東、走西口的目的地。
山西人、陝北人、河北人,
來到內蒙古經商、種地、放牧。
在這裡,各民族雜居共處,
上演鮮活熱烈的民族融合大戲。

▲內蒙古承載了走西口和闖關東兩波大移民潮。
內蒙古人馬伯庸說,在內蒙古,
「可以見到漢人的牌樓、蒙古王爺的府邸、清真寺廟、滿人家院的頂杆」。
說蒙語的是內蒙古人,
說東北話的也是內蒙古人,
說山西話、陝西話和甘肅話的,
其實都可能是內蒙古人。
一根玉米,在包頭有好幾種叫法。
昆都侖區人叫「苞米」,滿腔東北味;
青山區叫「玉米」,略帶河北口音;
東河區叫「玉茭茭」,讓山西人感到親切。

內蒙古,定義「何以中國」
並不是所有草原都能養育出遊牧民族。
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草原,
都沒有出現他們自己的遊牧民族。
為什麼只有亞歐大陸腹地的大草原,
闖蕩出一波又一波的遊牧民族?
答案是馬,耐力極好的蒙古馬。
馬是牧人最尊貴的牲畜
是草原精神的象徵
▼

馴服馬,讓草原有了騎士;
發明馬鐙,讓草原有了騎兵。
有了馬,才有了「馬背上的民族」。
強大的遊牧民族騎馬南下,
以摧枯拉朽之勢推動古代中原政權的更迭。
草原與中原的互動持續了兩千多年,
串起中國歷史演化的主線。

▲金朝長城 · 達裡湖畔軍堡遺址。
最直觀的結果,
就是從戰國一直修到明代的長城。
內蒙古長城7570公里≈長城總長的1/3,
是我國長城遺址儲存最多、里程最長的省區。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
遊牧民族不斷進入中原,
胡人漢化,漢人胡化,通婚普遍。
隋煬帝、唐高宗、唐太宗、
隋唐兩朝皇室都是胡漢混血。

▲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黑水古城遺址,是西夏的邊防要地,元代的驛站要道。
胡漢交融,
將草原人的剛健血性和慷慨之風,
融入中原北方儒家的氣韻中,
讓中國的北方人更加剛毅、豪爽。
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騎兵,
更是橫掃歐亞大陸,
締造面積龐大的「馬背上的帝國」,
將遊牧文明推向最輝煌的巔峰。
蒙古馬體型粗壯矮小,耐力極強
13世紀的蒙古騎兵靠它們征服了亞歐大陸
▼

蒙元時期,草原絲綢之路也發展到頂峰,
位於內蒙古的元上都,
一度成為「世界心臟」。
它是《馬可波羅遊記》中的「東方花園」,
也曾是世界上最輝煌、最宏大的都城,
面積甚至超過了倫敦和巴黎。

▲四條絲綢之路里,草原絲路形成最早、跨度最廣。
蒙古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更加深遠。
元曲、元雜劇、說書,
通俗活潑,表達底層民眾的喜怒哀樂,
在民間廣為流傳。
北京的衚衕,在蒙古語裡是水井的意思。
過去北京每一條衚衕裡都有水井。
北京還有很多湖泊叫「海」:
北海、中海、南海、什剎海,
也是從草原來的稱呼。

▲霍林郭勒市可汗山,山頂是成吉思汗與忽必烈的巨型雕像。
草原生活,熱烈也溫潤
內蒙古人的生活,
一面豪放熱烈如酒,
一面溫柔細膩如奶。
蒙古族傳統盛會那達慕,
比拼賽馬、射箭、搏克,
這些遊牧時代的戰鬥力,
今天成為張揚勇氣與力量的舞臺。

▲牧民不願意長期騎乘一匹馬,因為這樣它會喪失野性。重新放入野放的馬群,它才能積蓄真正的力量。
「搏克」是蒙古式摔跤。蒙古族人把搏克手比作草原雄鷹,錫林郭勒盟有一句話:在烏珠穆沁草原,三個人中肯定有一個是搏克手。
不要跟內蒙古人比拼摔跤,
他們可能不會騎馬射箭,
但真的從小練習摔跤。
不要低估內蒙孩子的耐力。
其他地方的學生體側跑一千米八百米,
在內蒙,是男子10000米和女子5000米。

▲牧民家的小孩,從小就會騎馬放牧。
在這裡,酒要喝最烈的,
錫林郭勒的草原白酒,人稱「悶倒驢」,
酒精度數可以到70度。
只有烈酒,才能衝破草原人的心理防線,
抒發內心最深處的情感。
《祝酒歌》被網友稱為「內蒙失憶進行曲」,
一般人都撐不到這首歌唱完,
就已經醉臥草原。
內蒙古草原,也是音樂的草原。
青藏高原的歌聲歡快高亢,
草原的歌聲則更加寬廣悠揚。
蒙古族長調,世界上語調最長的歌聲,
草原有多遠,長調就有多悠長。
歌聲裡有駿馬、母親,
也有真摯的友誼和愛情,
有藏著蒙古人絲綢一樣柔軟的心腸。

▲草原人表面野性,骨子裡溫柔。
祖籍內蒙古的詩人席慕蓉說:
「用原鄉的語言和曲調唱出來的聲音,是從生命最深處直接迸發出來的婉轉呼喚。」
自帶畫面感的馬頭琴聲,
是與草原羊群、鴻雁、駿馬的對話;
奇特古老的喉音藝術呼麥,
是生命的律動,是天地與心靈的交響。
內蒙古人的一面是英雄,
另一面是額吉(母親)。

▲在蒙語中,母親叫作「額吉」。蒙古人稱大地為「額土根額克」(大地母親)。
牧人尊重婦女,尊敬母親。
在他們眼裡,天地之後居於第三位的,
不是君主,而是母親。
草原上的飲食分為紅食和白食。
紅食是肉,白食是奶。
蒙古族以白色為尊,
將奶視為高貴吉祥之物,
他們對牛奶的熱愛融入了血液裡。
有人說,真正的內蒙古人,
這輩子都不會「斷奶」。

▲內蒙古草原,奶茶飄香。
為了儲存牛奶,
蒙古族人發明了許多奶製品,
早餐之光鹹奶茶、奶之精華奶豆腐,
還有酪酥、酸奶幹、奶皮子、奶油渣……
簡簡單單的牛奶,
被他們做出了盛大的「白食宴」。
遼闊的內蒙古,
是席慕容眼裡「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也是騰格爾深情歌唱的「天堂」。

▲天蒼蒼野茫茫,草原遵循古老的生活節奏。
在草原上,天地豁然敞開在眼前,
千百年不曾變化,生命萬物週而復始。
對於快節奏的現代世界來說,
這樣簡單純粹生活,遙遠而又稀缺。
而很多內蒙古人,
依然在堅守這樣的生活方式。

▲烏蘭布統,壩上牧歸。
這裡的人們像駿馬一樣強健,
也有額吉那樣柔軟的內心。
遼闊的天地在傾聽大河與琴聲的流淌,
也在訴說生命的奇蹟與無常。
草原就像海一樣,
平坦而廣闊,沉默又包容。
它給了我們遼闊的心胸,
也教會我們樸實的快樂。
去內蒙古吧,
草原會告訴你人生本該多麼遼闊。

▲草原精神代代傳承。
正如內蒙古人對奶的極致追求,伊利對於牛奶品質的追求從未停止。
從奶源、運輸、生產加工、檢測、研發等領域做了全流程的品質管理。產品安全管控設定高於國標線50%的企標線,再提升20%作為內控線,進行層層把關。
▲點選觀看影片,和冠軍一起探索北緯48度黃金奶源帶上的品質奧秘。
金典活性乳鐵蛋白有機牛奶、安慕希AMX益生菌酸奶新品、伊利欣活悠享膳底配方奶粉,眾多爆款營養產品覆蓋全生命週期。伊利打造智慧牧場、建設智慧工廠、開發智慧洞察系統等,真正實現「從草原到餐桌」的全流程管控。
作為全球乳業五強、亞洲乳業第一,伊利不斷重新整理自己的技術和標準,在自我穩健發展的同時,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乳業品質高光。
▲在呼和浩特,蘇炳添對話馬頭琴演奏家周佳亮,感受品質好奶高光智造。
– END –
策劃 | 時差島團隊
文 | 李亦
視覺設計 | 於天龍
© 時差島 出品
伊利 × 時差島
時差島 · 中國&世界系列
▼
世界各國巡遊
中國各地巡遊
© 時差島
– 看見世界的時差 –
關鍵詞
蒙古
內蒙古
草原上
大草原
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