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兒果果作品)
1
在睡眠門診,常常會遇到一些“非醫學”問題帶來的焦慮,比如,身份認同,道德審判,等等。
有一位媽媽,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大家說的“母愛”,更多的只是一份“育兒責任”,她因為這個事情感到特別壓抑。
我問她,你說的“母愛”是指什麼?她說,就是沒有身邊人說的那種“全身心都撲在孩子身上”,“常常為孩子擔心受怕”之類。
我問她,你說的“育兒責任”是什麼?她說,就是那種“我生下你了,需要對你負責,把你養大”,類似於“接了一個工作,談不上熱愛,但依然盡責”。
我好奇:這對你來說,有什麼問題嗎?
她回答說,對比身邊的媽媽,我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配做媽媽”,因為這份懷疑,搞得自己很煩躁,很抑鬱。
我問:假設,你不告訴大家你內心的想法,身邊人從你的表現看,會覺得你在母親這個角色上“沒有母愛”嗎?換句話說,他們憑什麼認為“你缺乏母愛”?
她說,那倒也沒有,好像也看不出,就是我內心覺得沒有別人說的那種“濃濃的愛”。“所以,我特別怕過母親節你知道嗎”,她補充道,“外面都在說母愛偉大,可我沒做到,我沒那麼偉大。”
“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問,“還拿你剛才說的工作打比方,假設,外面都在說做這份工作的人都很偉大,都是奉獻型的,但你心裡知道,你只是打份工,沒那麼多激情,你會有同樣的想法嗎?”
“那沒有。”
“為什麼呢?”
“因為,工作可以只是盡責,不用非要熱愛啊。”
“如果一個人,工作上只是盡責,但沒有那麼多熱愛,他會面臨道德上的指責嗎?會有心理負擔嗎?”
“不會吧。”
“那麼,為什麼做母親只盡養育責任,沒有母愛就不行呢?”
“啊,可是,母愛不一樣吧?”
“哪裡不一樣?”我追問,“做媽媽就必須要有那種濃濃的母愛嗎?沒有就需要被道德審判嗎?”
“啊?可以沒有嗎?”
……
這個問題非常值得討論,她不僅涉及到媽媽的“母愛審判”問題,還涉及到成年人對原生家庭的“怨念”。我先說下“母愛審判”。
2
第一個問題:母愛是天然的嗎?
這個問題的意思是說:一個女性,是不是隻要生了寶寶,內心的那份濃濃的母愛就自然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