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跟大家聊聊《再見愛人4》裡的李行亮。
李行亮這個人物也很具代表性,他代表著中國一部分攻擊性被閹割、自我被眼中壓抑的憋屈的老好人形象。
所以看到李行亮,相信很多人也會聯想到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可能是自己的父親,或者自己的老公男朋友。
🎥特徵
老好人們通常有以下幾個特徵:
很少和人起衝突。
非常有服務意識。
善良,顧及他人感受。
善於忍耐,習慣性委屈自己,壓抑自己。
你通常會在這樣的人身上發現一些模式。
比如,他們身邊總有那麼幾個欺負他的“惡霸”。
要麼不生氣,要麼生氣起來特別可怕。
🎥產生原因
為什麼我說這種憋屈的老好人在中國特別普遍,因為他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的作品。
一個缺席、混賬的父親,一個“喪偶式育兒”、無私付出犧牲的母親,就會誕生一個攻擊性被閹割的憋屈好人。
所以李行亮極大機率是擁有一個對他付出極多的母親,在寫下這句話之後,我去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的確如我所料,在媒體報道中,說李行亮的母親在去世前還想著為李行亮織一件毛衣。
而這樣的母親,大機率也有她的B面——控制慾強、比較情緒化、霸道專制。
而這些特質,有沒有發現,和麥麥很像。
由於母親對自己的愛,母親對自己的付出犧牲,再加上孝順的文化傳統,使得李行亮無法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壓抑對母親的憎恨,否認母親對自己造成的傷害。
一個為自己付出全部、付出一生的母親,我怎麼好意思說母親傷害了我?我怎麼敢去表達對母親的憤怒?
🎥潛意識和劇情
所以在李行亮的潛意識裡,攻擊性是具有極大傷害性的,攻擊性會讓媽媽受傷,表達攻擊性就等於傷害母親,這個世界上最愛自己的人。
因此,李行亮的劇本是這樣的——
媽媽非常愛我,為我付出犧牲很多——她雖然控制慾強、喜怒無常,但我不能指責她——我如果指責媽媽,媽媽一定會非常傷心難過——媽媽有媽媽的不容易,所以對我的傷害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千萬不能生氣傷害媽媽
他會“合理化”母親對自己的傷害,因為媽媽太不容易了,所以即便無意中傷害了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親密關係困境
親密關係是一場合謀和共舞。
沒有一方的配合,這支舞蹈是舞動不起來的。
而李行亮之所以找麥麥,是因為麥麥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的母親很像,在心理學中,相似熟悉=吸引。
他和麥麥的互動模式不過是和母親互動模式的延續。
所以你們會發現,他們不像是平等的夫妻關係,更像是母親和孩子。
李行亮就像個努力取悅討好“母親”的兒子,生害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又讓母親不高興了。
所以在潛意識裡,李行亮和麥麥真正的關係是母子關係。
他找了個“媽”去體驗童年裡被愛的感覺,即便這個愛帶著控制、勒索、虧欠感,但這就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上體驗到的愛的口味。
當我們陷入一種困境中而無法擺脫它時,說明一件事——你的潛意識裡渴望並需要它。
即便李行亮在節目中表示希望麥麥能有自己的工作,但潛意識裡他並不希望麥麥的改變,他希望自己是麥麥的世界中心,就像他曾是母親的全部一樣。
而這段關係裡的硬傷在於,他們沒有真正走進對方的內心世界,建立起真實深度的連結。
🎥防禦機制
原因很簡單——一個無法釋放攻擊性的人,是無法表達真實自我的,而無法表達真實自我也就意味著,你和他人永遠走不近,永遠隔著一道跨越不了的溝壑。
這裡就要提到李行亮的防禦機制了。
李行亮鈍感嗎?他完全感知不到麥麥的情緒和不對勁嗎?
當然不是,在《再見愛人4》裡有一幕,麥麥因為畫像的事情心情不好,兩個人回屋以後,李行亮覺察到氣氛有點不對勁,就問麥麥你是累了還是emo了?
麥麥口是心非地說,我累了。
李行亮就跟沒事兒人一樣回到自己的房間裡。
隨後,他又從房間裡走了出來,去拿他心愛的吉他,但這個時候你們仔細觀察他的動作,他是躡手躡腳的。
躡手躡腳說明了李行亮是知道麥麥心情不好的,但他不想惹事兒,不想給自己找麻煩,不想擔負起鬨麥麥的責任。
他選擇了抱著自己的吉他躲回自己的“安全小屋”裡。
我相信,這是李行亮從小習得的某種防禦機制,也是大多數憋屈好人的防禦機制,就是情感隔離,保持鈍感,以工作之名,退縮排自己的安全堡壘裡,在不被打擾的空間裡喘上一口氣。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麥麥會在節目裡提到說覺得李行亮很享受孤獨,一個人待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因為這是唯一一個不會被麥麥情緒裹挾、插手的空間。
🎥人生課題
李行亮在婚姻中的困境,並非真正的困境。
李行亮的真正的人生課題是——釋放攻擊性,允許真實自我的出來。
就像李行亮在節目中又一次因為“理想伴侶”沒有指麥麥而惹哭麥麥時,所有人都勸他去哄麥麥,他開始陷入自我懷疑——我就不能有情緒嗎?我就不能愛一個人的同時又對他不滿嗎?
如果我為了不惹麥麥生氣,而違心地說話,那我的真實自我在哪裡?參加這個節目的意義又是什麼?
他拷問的,正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痛到極點的時候,就需要做出選擇了。
為了不讓愛人生氣受傷,而永遠地壓抑自我?
還是釋放自己的攻擊性表達真實自我,即便它可能會給愛人帶來傷害?
要知道真實自我的出來,就像利劍出鞘,勢必帶著一些寒意和戾氣。
李行亮不想傷害的,不僅是麥麥,而是潛意識裡的母親。
而在攻擊性釋放出來的一剎那,就是完成心理上的“弒母”的過程。
我們認同母親對自己的付出和愛。
但也要承認她給自己造成的傷害。
我們可以一邊深愛母親的同時,
一邊又對母親表達憤怒。
捨得讓愛自己的人受傷,她們同樣也需要藉著痛意醒悟成長。
而李行亮為代表的老好人們要做的,是從攻擊性中找回真實的自我和力量。
最後:
你們是怎麼看待李行亮這類老好人的呢?可以在評論去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