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源 | 網路
作者 | 伍文靚
編輯 | 蘇鵬
歲末之際,回首2024年的全球車市,恰如置身於一場風雲變幻的宏大敘事之中。
國際局勢暗潮湧動,區域衝突陰霾未散,貿易保護的高牆拔地而起,諸多不利因素交織成一張嚴密的大網,讓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之路佈滿荊棘,整個行業艱難摸索前行。
然而,就在這看似最壞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汽車出口規模去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2024年也有望蟬聯冠軍。
目光投向歐亞、拉美等地區,不計其數的中國汽車及產業鏈海外工廠宛如雨後春筍般,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紮根發芽,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動工或是等待投產;本地化團隊的搭建,更是成為不少出海企業戰略層面的優先順序。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汽車出海的內在邏輯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不再滿足於早期簡單粗放的出口賣貨模式,而是向著本地化、精細化、品牌化的高階方向前進。
眺望2025 年,前方既有未知挑戰,亦存無限曙光。
值此新舊交替之時,我們覆盤了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八家企業,它們正在行業內卷的時代中,憑藉各自獨特的方式征戰海外市場,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出海探索出了寶貴的經驗和模式,以期能給行業帶來新的啟發。
近日不絕於耳的關於日系車企合併的訊息,被視為日系車企在全球汽車行業變革中的一種自救行為。
實際上,讓日系車企更加倍感危機的不僅是在全球市場節節敗退,更是因為來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品正在其日本大本營蠶食市場份額。
去年首次登陸日本市場之時,比亞迪就定下了具有極強進攻性的市場策略,概括來說就是:前期只做電動車,而且要建設深入日本毛細血管的本地經銷網路。
今年,上述策略初見成效。2024年前11個月,比亞迪在日的累計銷量為2134輛,較去年同期增長了72.5%。
雖然從體量來看,這一資料並不驚豔,但在日本市場能做到如此成績已非常不易。要知道,日本市場電動車的2023年總銷量只有2萬左右,遠不如國內頭部新造車企業一個月的銷量水平。
多位汽車行業的從業者曾向未來汽車Daily表明,“比亞迪做日本市場不是走量的邏輯,更多是品牌導向。”
據未來汽車Daily瞭解,進入日本市場之後,比亞迪的門店基本都開設在豐田、日產、BBA等其他全球車企品牌4S店附近,虹吸品牌關注度的同時,也吸納了一眾當地的銷售人才。
今年12月,比亞迪在日本連開3家門店。由於業務規模擴充套件迅速,常規的人員招聘速度跟不上,一些比亞迪日本店員甚至兼起了HR的工作,用個人賬號在各大社交媒體招聘新同事。
無論是中國員工還是日本員工,只有經過嚴格培訓才能在比亞迪門店上崗。
比亞迪已經為日本經銷商搭建了一套培訓體系,由中國總部牽頭,培養一批講師對經銷商員工進行培訓,內容包括熟悉比亞迪汽車的技術亮點與產品特性,以及日本消費者的文化背景與消費心理。
“這套培訓體系中還有一個類似末位淘汰制度的關鍵環節,如果定期考核不透過就會被調走。”比亞迪日本一門店的店員向未來汽車Daily透露道。
從繁華都市的商業中心,到人口密集的居民區周邊,比亞迪已在日本開設了61家門店,覆蓋了這個島國上超過70%的都道府縣,構建起了一個從大城市到中小城鎮的廣泛銷售覆蓋網。
如果按照這一速度繼續,比亞迪在日本“2025年底擴建至100家門店”的KPI可能會提前完成。
在2024年汽車出海的商業版圖之上,奇瑞集團是決不能忽視的存在。
今年11月底,奇瑞集團累計出口汽車超百萬輛,同比增長22.4%。這是奇瑞集團首次年內出口突破100萬輛,同時也創造了中國車企最快達成年內百萬輛出口紀錄。
身處中國存量市場的汽車品牌們正用以價換量的策略拔高銷量規模,而奇瑞早已將觸手伸向海外,要增量。2024年,每4輛走出國門的中國乘用車中,就有一輛屬於“奇瑞造”;平均每27秒,就有一輛“奇瑞造”交付海外使用者。
海外市場的蓬勃助力,無疑成為奇瑞邁向更高層級的引擎。就在今年,奇瑞成功叩開《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大門,位列385位。
未來汽車Daily瞭解到,除了銷量規模不斷擴大,在盈利方面,奇瑞的資產收益率高達35%。這一資料在中國汽車行業內一騎絕塵。
資產收益率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與運營效率的不二 “黃金標尺”。股神巴菲特縱橫股海數十載,在篩選投資標的時也始終將這一指標奉為圭臬。
這背後折射出的是奇瑞的精細化運營能力,包括對技術研發資金的精準投放與高效轉化,對生產製造流程的嚴苛把控,對經銷體系各方關係之間的利益權衡。
作為當之無愧的中國汽車品牌出海一哥,奇瑞的業務版圖已橫跨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市場規模與國內相當。
奇瑞在海外市場的輝煌成就,絕非偶然所得。在出海過程中,奇瑞一直將「社會責任」看得非常重要。
奇瑞董事長尹同躍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不能把中國的一些做法帶出去,要遵守當地習慣,為當地做貢獻。”
今年4月,奇瑞果斷出擊海外併購,與西班牙汽車公司Ebro-EV Motors成立合資公司生產新型電動汽車,創造了1000+個就業機會。就此,奇瑞也成為第一個真正在歐洲擁有整車生產基地的中國汽車品牌。
就在前不久,該合資公司旗下首款量產產品——EBRO品牌S700已正式下線。
在海外市場,奇瑞不僅帶動上下游產業的協同發展,還積極投身於當地的公益事業,改善社群教育與環境狀況,並積極贊助當地體育賽事。奇瑞品牌一度已經融入了當地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中。
基於奇瑞在全球建立的10個生產工廠,以及1300餘家銷售服務網路,奇瑞汽車的海外使用者數量已然飆升至440萬,率先成為國內首個累計出口銷量突破400萬大關的汽車品牌。
未來10年的規劃是成為「面向全球的AI汽車公司」,實現海外市場銷量穩穩佔據公司總銷量的半壁江山。站在小鵬汽車AI科技日的舞臺聚光燈下,何小鵬意氣風發地說出了這一願景。
儘管目前在北歐中大型純電SUV細分領域已成功登頂銷量榜首,取得了出海的階段性勝利,但為了擺脫純電車在氣候環境與充電基礎設施條件的雙重桎梏,小鵬汽車推出鯤鵬超電體系。
“純電車做到最高800-1000km續航就已接近天花板,如果想到1000km續航以上,就需要換能源方式,”何小鵬在AI科技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們會逐步從純電動轉向電動+超級電動的模式,以後也可能用氫+電。”
而鯤鵬超電體系,將是小鵬汽車征戰全球市場最重要的基石。其中,鯤代表超級增程系統,採用下一代增程技術;鵬代表著小鵬一直深耕的純電體系。
“一車雙能” 模式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實用性。比如,鯤鵬超級電動體系的純電續航可達430KM,是目前同類產品中最長的純電里程,整體續航最高可達1400KM。
為了鯤鵬超電體系的全面落地,小鵬汽車已規劃在2025年推出3款全新車型和4款重大改款車型。
據未來汽車Daily瞭解,小鵬汽車不會設立獨立的面向全球的品牌,而是選擇將其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車型,根據海外市場的不同特性進行針對性投放。
比如,小鵬X9在亞洲市場頗受消費者青睞,那麼小鵬汽車就會將資源重點傾斜,加大X9在亞洲國家的投放力度。
海外產品策略上,何小鵬甚至有點反常識,即走平臺化路線。他深信,在一個足夠強大的平臺的基礎上做簡單的配置,就可以滿足全球市場不同的需求,而不是做嚴格意義上的定向開發。
這在一群大談特談“埋頭苦幹做本地化、做使用者服務、做低成本”的車企同行們之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何小鵬的邏輯是,以往,絕大部分中國車企更傾向於把盈利的希望寄託在「以價換量」,即透過大規模生產和降低成本來獲取更高的利潤。然而這一邏輯在未來也許會逐漸失效。
在未來,消費者會更加註重汽車產品的個性化和差異化,而科技方面的差異性將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優勢。因此,何小鵬決定在海外組建更多的研發團隊,集中力量打造強大的中國平臺化體系。
汽車,作為誕生一個多世紀的工業製品,人們對其關於「美感」的探索也由來已久,包括創新式的外觀設計。譬如經典的Mini Cooper、大眾甲殼蟲等緊湊型小車,譬如凱迪拉克埃爾多拉多、雪佛蘭科維特等粗獷張揚的長寬型轎車。
關於汽車的設計不斷迭代,60 年代的船型設計、70 年代的多彩復古風格、80 年代的方盒型設計…但在過往漫長的歲月裡,以往市面上火爆的汽車產品,其設計理念以及審美標準,絕大部分以 “西方美學” 為主。
過去數十年間,中國車企為了迅速提升自身產品的設計水平,融入國際市場主流審美,不乏外聘西方設計師來坐鎮汽車外觀設計的舉措。
但在吉利汽車看來,在新能源浪潮之下,“設計”將是中國汽車出海繼“技術”之後又一張新名片。
今年,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陳政首次提出“設計,即戰略”的觀點,還強調“未來中國汽車的競爭力一定是「Designed by China」”。
而吉利集團旗下的銀河系列多款車型,便是這一戰略佈局下結出的累累碩果。其中,銀河系列的第一款全球車E5,以中國瓷器為靈感,用設計語言去復原「潤玉流光」的美感和內涵,找到了全球審美的最大公約數。
據未來汽車Daily獲悉,銀河E5剛上市便憑藉其超凡脫俗的設計,斬獲了極具含金量的MUSE設計獎鉑金獎。這一獎項在國際設計領域聲名遠揚,被譽為設計界的「奧斯卡」,其評選標準嚴苛至極。
除此之外,吉利設計還與德國普福爾茨海姆應用技術大學(Pforzheim)聯合合作,在Pforzheim畢業展上正式展出,吸引了全球眾多媒體、行業專家和觀眾前往觀看。
任何一輛新車的誕生,絕非僅僅是美學的單方面呈現,它宛如一場精妙絕倫的平衡藝術表演。
除了要考慮如何讓汽車外觀符合大眾的審美、遵循空氣動力學原理以降低能耗,還要在實用性、功能性、生產工藝、生產成本之間找到那個微妙而關鍵的平衡點。
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陳政說道,“設計的創新不僅僅是創造美,而是創造在既定環境和條件約束下的一個最優商業解。”
在他看來,在遙遠的未來,也許產品經理也會成為是汽車設計師的終極形態。
目前,吉利集團全球設計團隊在千人左右,除了中國的上海和寧波,還在義大利的米蘭和都靈駐紮了設計根據地。
長久以來,中國汽車供應鏈企業的出海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
真正能夠憑藉自身綜合實力,突破重重阻礙,直接打入海外車企供應鏈核心圈層的中國智駕供應鏈企業,實在是少之又少。
無論是海外車企對產品效能及量產經驗幾近嚴苛的要求,還是對供應商管理體系全方位無死角的審查,都為中國汽車供應鏈玩家設定了一道極高的門檻。
這不僅僅是中國汽車供應鏈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所處地位的困境,更是對中國汽車產業整體邁向高階化、國際化程序的嚴峻考驗。
據未來汽車Daily獲悉,導遠近期又斬獲一家國際老牌豪華汽車品牌的高階車型定點,這是其2024年火力全開的出海收官之作。導遠已與大眾、BBA、豐田、沃爾沃、SMART等全球知名汽車品牌達成合作。
導遠自研的行業首款可程式設計汽車慣性感測器 來源:導遠科技官方
作為國內首家獲得國際頂級車企定點的高精度定位感測器及解決方案供應商,導遠在全球已實現170萬套產品的交付規模。這一數字不僅僅是產品銷量的直觀體現,更是全球合作伙伴對導遠技術實力、產品質量以及交付能力的高度認可。
據悉,導遠目前正在大幅擴充產能,以便滿足日益增長的訂單需求。
導遠在各項資質認證方面也走在細分領域前列,早在2021年便通過了汽車功能安全管理體系ISO26262認證,並於今年拿到預期功能安全SOTIF認證。
目前,導遠出海團隊的工作重心放在歐洲市場,尤其是德國——這裡汽車工業底蘊深厚,以BBA、大眾為首的車企仍牢牢佔據著高階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並且在加速向新能源、智慧化轉型。
為了進一步在德國市場紮根,導遠還通過了德國車企看重的“TISAX可信資訊安全評估交換機制”。
這是由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導制定的資訊安全評估標準,以複雜性、廣泛性、嚴格性著稱;對於在資訊安全管理方面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的中國供應鏈企業來說,透過此評估標準更是需要克服諸多困難。
相比起國內車企對新技術的迭代速度以及接受程度,海外車企對技術供應商的選擇往往更慎重,整體時間週期更長,因此會格外重視供應商的長期穩定性。
導遠執行總裁Pia Hu在德國生活和工作十多年,擁有海外十年以上的汽車零部件大廠的研發,管理及市場經驗;能夠帶領海外團隊更準確地理解並滿足本地客戶的需求。
為了更好地服務海外團隊,適應不同地區的市場需求和文化差異,導遠提前進行戰略佈局,目前在德國、日本、美國等汽車市場都組建了本地化團隊。
作為中國汽車在海外市場競爭力的一個縮影,動力電池企業的海外征程也備受關注。
當下,全球動力電池格局呈現三足鼎立之勢,中、韓、日各展鋒芒。曾幾何時,日韓企業憑藉深厚的技術積累、成熟的產業體系,令旁人難望其項背,中國企業只能在後面奮力追趕。
時過境遷,如今行業格局迎來重大轉折,寧德時代的海外市場份額已反超LG,傲立潮頭;緊跟其後的榜單2-4位依次為LG、三星、SK三家韓系電池企業,第5位為日本松下。
從全球動力電池的格局來說,寧德時代可謂是殺出了日韓電池廠商的重圍。
對此,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曾表示:“寧德時代的海外市場份額追平了LG,仍有較多空間;2024年國際局勢瞬息萬變,但新暫時的不確定性反而給有能力的人更多機會。”
根據最新資料,寧德時代36.8%的全球市場份額,實現同比增長,穩居全球第一。
而寧德時代在海外市場的崛起,與其激進的當地工廠策略不無關係。
歐洲,這片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的熱土,寧德時代佈局不斷深化,多點開花,有效滿足了歐洲車企對本地化供應的要求,增強了與寶馬、賓士、大眾等國際汽車大客戶的合作粘性。
德國圖林根工廠產能穩步爬坡,向著年內盈虧平衡全力衝刺,一旦達成,將為歐洲中部地區穩定供能;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儘管面臨成本壓力,但為了滿足歐盟對本地化供應的要求,寧德時代會咬牙堅持,力爭年內實現盈虧平衡。
此外,匈牙利工廠總投資約73.4億歐元,已完成部分廠房封頂及裝置除錯,有望於2025年下半年投產,屆時,其高效的生產線將為歐洲汽車產業注入澎湃動力。
而寧德時代與Stellantis攜手在西班牙薩拉戈薩市投建的磷酸鐵鋰電池工廠也在緊鑼密鼓得籌備中,雙方各持股50%,計劃 2026 年投產。所生產的磷酸鐵鋰電池將供應給Stellantis,為歐洲市場提供更穩定的電池供應。
在全球範圍內佈局生產基地,寧德時代也在嘗試更好地整合當地資源。如在印尼建設電芯製造工廠,利用當地豐富的鎳資源,減少了原材料進口的依賴和運輸成本。
除了歐洲市場,寧德時代還將目光投向了巴西、泰國、以色列、澳大利亞等海外市場,以期能夠迅速擴大在全球的市場份額。
在智慧駕駛風起雲湧的時代浪潮下,雷射雷達作為核心感知部件,成為眾多車企與科技企業競逐的高地。而速騰聚創則將北美市場選作了其戰略版圖中的關鍵錨點。
據市場調研機構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速騰聚創在北美智慧駕駛雷射雷達市場的份額已攀升至 12%,較去年同期增長5個百分點;放眼全球市場,同期的全球市場份額接近40%,位居行業第一。
這一成績背後,是速騰聚創與車企巨頭深度協同的成果。在北美市場,速騰聚創與通用、福特等汽車巨頭及一級供應商緊密攜手,憑藉定製化方案與超一流售後,成功站穩腳跟。
同時速騰聚創還與斯坦福、MIT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積極聯動技術研發,針對北美開闊高速路況與駕駛者習慣,最佳化雷射雷達演算法,提升探測精度與響應速度,持續迭代產品。
2024年,速騰聚創與斯坦福大學聯合實驗室的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雙方研發新型演算法使雷射雷達在高速行駛下對微小障礙物的識別準確率提升20%,極大增強了駕駛安全性。該成果已應用於部分合作車企的路試車輛。
從全球視野俯瞰,速騰聚創的足跡也已遍佈歐亞大陸,比如與歐洲的賓士、寶馬等豪華車企開啟合作,融入當地高階汽車供應鏈。
未來汽車Daily獲悉,速騰聚創在2024年為賓士某高階純電車型獨家供應定製雷射雷達。兩者相輔相成,速騰聚創幫助賓士實現了智慧駕駛系統升級;而賓士銷量的崛起,也帶動了速騰聚創歐洲市場銷售額在上半年突破5000萬美元。
亞洲市場,借本土供應鏈優勢,深耕日韓、東南亞,以高性價比產品服務新興車企。
展望未來,速騰還計劃進軍拉美市場,透過設立海外銷售和營銷團隊來服務地區性客戶。不過北美市場仍會是戰略核心。
速騰聚創已規劃未來三年內投資2億美元於北美建立大型研發中心;五年內在當地實現量產,預期產能將達每年50萬套,大幅降低成本、提升交付時效。
不同於同一批興起的以Robotaxi起家的L4明星公司,文遠知行的產品形態在近些年得到極大的完善和佈局。
文遠構建起的五大產品矩陣,涵蓋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小巴(Robobus)、貨運車(Robovan)、環衛車(Robosweeper)以及量產高階智慧駕駛解決方案,能夠精準切中多元的出行與作業場景。
2024年,也無疑是文遠海外征程的高光時刻。一方面是其登入美國納斯達克,成為美股上市公司;一方面是其在產品在全球範圍的商業化落地獲得了實質性飛躍。
文遠知行Robotaxi在阿布扎比上線Uber平臺
今年,文遠在阿聯酋斬獲了中東首張國家級全域自動駕駛牌照,隨後牽手全球出行巨頭Uber,於阿布扎比街頭投放了中東最大的商業運營Robotaxi車隊。
據未來汽車Daily瞭解,該車隊的服務範圍覆蓋阿布扎比的核心區域,包含薩迪亞特島、亞斯島以及往返阿布扎比扎耶德國際機場,滿足當地乘客的出行需求。
這是Uber平臺首次在美國以外地區上線自動駕駛車輛,也是美國和中國之外規模最大的商業運營Robotaxi車隊,雙方計劃在2025年升級至純無人商業化運營服務。
除了阿聯酋,中東地區的沙烏地阿拉伯也在與文遠積極洽談中,未來將在產品技術、人才人才培養以及研發製造等方面開展深化合作。
今年6月,文遠Robobus正式落地新加坡聖淘沙,這標誌著新加坡首條前裝量產公開道路L4級自動駕駛小巴載人運營路線正式開通。
除此之外,文遠與新加坡知名環衛公司CTM合作的S6無人環衛車及S1無人掃路機,順利拿下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的T1和M1許可證,已在濱海灣大道以及濱海藝術中心進行商業運營。
誠然,出海之路從不是一帆風順的康莊大道。面對各國千差萬別的法規政策、嚴苛的資料合規要求,目前文遠已經組建了一支由國際法律專家領銜的專業團隊。
未來,文遠還將繼續對旗下自動駕駛產品的底座WeRide平臺進行持續投入和研發,以便進軍更豐富市場、滿足更多元場景。
親愛的讀者們,不設定星標,很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請星標“未來汽車Daily”,及時接收每篇推文,期待為您帶來更多更專業的行業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