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不上班,裸辭“編制”擺地攤,37歲負債百萬:那個風光牛娃,現在怎麼樣了?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這段時間,身邊很多姐妹都在討論AI興起之後,“現在學什麼專業最有發展?”
有說學人工智慧的,有說學數學的,還有說最好帶行業壁壘,機器人取代不了的。
我是覺得提前規劃很重要,但有時候比起熱門和就業率,更重要的參考標準是孩子的興趣和特質。沒有興趣這個敲門磚,孩子即使學了熱門專業也可能會很痛苦。
最近刷到一個博主的訪談,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件事。
訪談物件叫何腦斯,曾是北大數學系高材生。
北大本科的含金量不用多說,千軍萬馬卷出來的學霸牛娃。尤其是數學系,北大響噹噹的王牌專業,誰家娃考進去,家長臉上都有光。
當年也有很多人都告訴他“學數學能當科學家”、“去大學教數學”,好像人生之路都光明燦爛。
但是進去了之後他才發現,“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
何腦斯不喜歡數學,不僅成績屢次掛科,自尊心受損,險些沒畢業,還因此讓媽媽特別失望。
工作後他也走了很多彎路,換了8份工作,當過臨時工、擺地攤,37歲負債百萬,最窮的時候,卡里不到十塊錢。
直到百轉千回,找到了自己熱愛的方向,何腦斯才終於找到了追求已久的價值和快樂。
我們以為的“捷徑”
也可能是彎路
這兩年好像大家都特別重視孩子選專業的事兒。很多孩子還在幼兒園的父母,就已經在聽張雪峰的直播,想看看那些自己覺得不錯的專業是不是熱門、好就業。
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畢竟誰都希望孩子未來的路,好走一些,順利一些。
不過也越來越能感受到,無論怎麼選,都不能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個性。否則“捷徑”,也可能變成彎路。
何腦斯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他的描述裡,當年想報中文系,愛看書,喜歡民謠,是個有點浪漫的文藝青年。
可誤打誤撞讀了數學系,何腦斯的浪漫與文藝無處施展,並且學不懂專業課讓他倍受打擊。
大一上學期,他考了人生第一門66分,曾暗自發願努力追回來,結果下學期他徹底學不明白了,上課有種聽“天書”的無力感。
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優秀的何腦斯,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他形容那是第一次有種被放棄的感覺,於是他也把自己放棄了。
從大二開始掛科,到大三基本不去上課,再到後來考試交白卷,延遲畢業,何腦斯的北大生活只覺苦悶和無意義。
在他看來,那段時光不堪回首,北大畢業後,換了很多份工作,卻覺得自己什麼也幹不好。
跟朋友開籃球館,維持半年就倒閉了;想去當時尚編輯,卻多次被婉拒。
直到他以國防生身份,進入一家事業單位,捧上了“鐵飯碗”。
可他實在不喜歡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寫了很多稿子,也沒調到其他部門。
於是,為了擺脫“命運”,他主動提出回家,成了“裸辭”青年。
其實,在找到人生方向之前,何腦斯整個的讀書和求職生涯,都可以總結成一句話:
“走上一條不擅長的路,就如同在錯的軌道上疾馳,風景再美,也無法抵達內心向往的站點。”
從現實的角度看,確實選熱門的專業,就業機會多一些,可很多熱門專業,就像何腦斯讀的數學系,是特別吃天賦的。
倘若孩子並不擅長,也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愛,那麼即使選擇了,恐怕學起來也會很吃力,而且因為挫敗感太多,還會讓他們越來越沒自信。
讓我感慨很深的一點,何腦斯熱愛文字,又很有藝術細胞,如果一開始,他讀的是適合自己的專業,或許並不需要經歷後續一系列的“坎坷”。
或者更確切的說,他的北大生活會變得,更加有意義和閃亮很多。
追求認可的人生
是源於成長的不被認可
這段訪談之所以打動我,還有個原因,就是何腦斯講了人生一系列的“折騰”,其實歸結起來,無外乎是在尋找外界的認可和價值感。
而往深了探究,不過是源於成長過程中,來自媽媽的不認可。
在何腦斯的表述中,媽媽對他的現狀並不滿意,他與媽媽理想中的樣子,總有那麼一段距離。
因為大學成績不好,大五補考那年,老師給了他57分,差點延期畢業。
也因為畢業後,他沒有和其他同學一樣,有穩定的工作,有房有車,更沒有給媽媽理想的好生活。
所以,媽媽常問何腦斯:“為什麼高中前,你總能讓我變成最榮耀的那個,從你上大學之後,我就一直抬不起頭來呢?”
何腦斯講了一段經歷,說有次母親節,他給媽媽發了個200元的紅包,可媽媽正好跟朋友在一起,對方的孩子發了個888元的紅包。
於是,媽媽感覺自己被比了下去,情緒瞬間不好。
原本讀了一個不適配的專業,何腦斯就非常沮喪和苦悶。
走出社會,四處碰壁的他,好不容易找到了攝影這條適合自己的路,並且在圈內也算小有名氣。
然而,在媽媽看來,這些“非主流”的行為,根本不算成功,也很難給予支援。
包括後來的婚姻選擇上,妻子學歷不高,媽媽也不滿意,但卻給了他渴望已久“被認可”的感覺。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真愛是如你所是,假愛是如我所願。”
其實,我們為人父母,必然是期待孩子,過上世俗意義“更好、更安穩”的生活。
可如果這份期待裡,總是附帶著各種條件、比較和要求,那麼,這樣的愛,無形中就會讓孩子受到“隱形”的傷害。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如何腦斯一樣,雖然成績優異,思想獨立,但他卻似乎一直透過他人的肯定,來獲得自我的肯定。
採訪中,他說了一段話“從高考到現在,都追求一種存在,就是我需要別人認可我,在乎我。”
因為媽媽無形中與他人的比較,會形成一種壓力,一種焦慮,甚至是一種自我的不滿和苛責。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有個觀點,我很贊同: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孩子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
是“低配生活,高配靈魂”
訪談中,主持人提到北大的光環,沒有讓何腦斯迎來所謂的人生高光,也沒有如其他人一樣獲得名譽地位,甚至被當成了一個平凡的普通人。
包括何腦斯自己也承認,大學同學都在金融、網際網路、科研領域,很多已經功成名就,步入了職業的黃金期。
記得,片中有一段賺錢重要,還是精神追求重要的討論。
主持人的觀點更貼近於,賺錢重要,更能帶來選擇的底氣和話語權。
何腦斯卻認為,雖然沒有賺到錢,但他卻從來不後悔自己的人生選擇。
他拍了很多照片,有各大音樂節,有明星的演唱會,有中國的搖滾樂,有上千人的人像攝影。
他還跟著喜歡的攝影師,做移動照相館專案,拍了半個中國。
何腦斯曾拍過一套北大的風光照片,做成明信片在網上瞬間售空。他還跟妻子去演唱會擺攤,賣自己拍的搖滾樂明信片。
雖然這些行為,在父母和他人眼裡,是在偏離“精英”的軌道行走,甚至常被嘲“北大畢業有什麼用,還不是去拍照”。
可他談起這些經歷,卻感到特過癮、特好玩。而且,對於現在的生活,他也很滿意,很知足。
當被問道“繞了這麼大一圈,做了很多不靠譜的事,追求的就是所謂的瑣碎日常嗎?”
何腦斯堅定的回答:現在追求的確實是這種小小的幸福,一家人在一起很安心的狀態,如今陪兒子就是最大的自由。
在那個瞬間,我忽然理解了楊絳的那句“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靈魂。”
很多時候,我們的教育都太“功利主義”,強調成功、成材、成名,好似孩子成為“耀眼的存在”,才不枉費我們的苦心和他們的努力。
但實際上,真正的成功,何嘗不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未必賺了很多的錢,但卻精神豐盈,內心自洽、自在,對所選的生活滿意,對所處的環境如意。
那麼,即使孩子最終走向平凡,我們也沒什麼好失望的,而是應該欣然接受,給予認可和祝福。
正如,我很喜歡一本書中的話:“你不需要成為太陽,做一顆星星,也能照亮自己的宇宙。”
文章之後,再跟姐妹們預告一下。3月18日(週二)上午11點 & 晚8點,好多姐妹等了超久的華熙生物護膚專場開播。
他們家在玻尿酸護膚領域幾乎沒有對手,特別適合有抗皺、抗老、強補水需求的姐妹。咱們播過好多次,每次有好多姐妹一次囤半年的量。我自己也是到補貨的時候了,這次潤熙泉/誇迪/BM肌活/德瑪潤爆品新品全都有,幹皮救星/油皮親媽/敏感肌守護神也準備齊了。30+姐姐們的必備,K老修護、提亮維穩,一定要提前預約上。
這周的免費贈書活動也在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客廳板凳已擺好!
速速點選關注樹媽影片號
謝謝你們的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