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應對新冠病毒感染的藥物和錯誤認識

此前一篇 提醒:準備一點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 釋出後,有不少讀者留言問到了一些問題,有必要再做一點解釋和說明。當然,留言裡也收到一些挑釁和指責,並不意外。
我標題裡說的是「準備一點」,準確的意思是,如果家裡沒有,就準備一點,但不是按時你去囤貨。這種基礎藥物,家裡平時日常也有必要準備一點,並不算是浪費。
然後有人質疑:你用的是「和」,啥意思?這是讓我同時吃這兩種藥嗎?你是不是壞?確實有必要同時準備兩種藥,但我可沒說讓你同時吃。我不知道為什麼有的人能腦補出來這種結論。雖然同時吃,控制劑量得當也不會有太大問題。我不建議這麼做。
為什麼是「和」而不是「或」?家裡常備這兩種藥成本並不高,而且,各有優缺點和針對性,一種不適合可以換另一種。是比較合適的用藥策略。
然後我強調了不要買緩釋片,當然也包括緩釋膠囊。並且解釋了為什麼不建議這麼做。有讀者問,如果是為了見效快,那應該買哪種?一般而言,對於成年人,分散片咀嚼片口腔崩解片、泡騰片的見效時間都比較快。緩釋片、腸溶片,見效時間都比較慢,當然,其目的是為了長效。記不住這些名詞不要緊,買到藥之後,說明書裡、藥盒外包裝,都有相關描述,看一下。
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後,如果症狀不嚴重,硬槓著不吃藥好不好?我認為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
新冠病毒感染會引起體內廣泛的炎症反應,啟用免疫細胞,而免疫細胞又會引起更嚴重的炎症。這些炎症對身體各個組織和器官的危害相當大,尤其是對於全身血管和肺部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身患基礎病的人,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的人尤其應該當心。
類似的是,如果感染了流感病毒,也不應該硬抗。雖然你可能沒有直接針對病毒的藥物,但有效的消除炎症,就是在降低對身體的損害。
有些讀者振振有詞的說:類似自限性疾病啦,最後都是硬抗過去。我只能說,你們的認識啊,需要更新啦。
兩種藥就消炎的表現而言,毫無疑問布洛芬更優一點。布洛芬是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對乙醯氨基酚不是。
什麼是炎症?
免疫系統為快速應對損傷或感染而發動的複雜生物反應。受損組織處的血流量增加,引起紅、熱、腫、痛和功能喪失。
這是《戰鬥細胞》中對炎症的解釋。順便說一下,這是我認為的目前可以找到的針對大眾讀者講解免疫系統執行機制最好的一本書。

要注意這裡說的「炎」跟大眾日常語境裡的另一個「炎」不是一回事。大眾現在還習慣把「抗生素」叫「消炎藥」,實際上抗生素並不直接消炎。
如果能準備更多更好的藥物,好不好?當然好。我之所以只提醒 準備一點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因為這兩種藥物對於患者的可負擔性、可及性,都不錯。
有些讀者問:感染後肌肉痠痛、嗓子疼(刀片嗓),怎麼辦? 如果是我的話,疼,我就會吃止痛藥。到這裡,可能布洛芬緩釋片一類的藥物就能派上了用場。不只是這幾種疼,類似痛經、關節痛、肌肉痛、牙疼、急性咽炎……引起的疼痛,都應該及時服用止痛藥物。
當然,我支援吃止痛藥物,並不是說不讓你去就醫,以免有人再來抬槓。
現在有一些證據顯示,適當補充維生素 D3 的收益不錯。維持體內的 D3 的量,一個有效方式是曬太陽,如果曬太陽仍不夠,可以口服維生素 D3 補充。但這個目前並沒有低成本的方式,市場上售賣的維生素 D3 我個人認為價格都偏高(尤其是 5000 IU 以上的規格)。
是不是維生素 D3 匱乏,可以透過抽血檢測「25-羥基維生素 D3」的水平來驗證。光憑自己的感覺是不算數的。
對於老年人群體,我還是傾向於認為接種肺炎疫苗、流感疫苗、帶狀皰疹疫苗,可以起到最大的收益。當然,很多讀者肯定不這麼認為。
對於日常生活裡的個人防護,我認為有效的方式是做好手部衛生,比如勤洗手、出行的時候及時用溼紙巾擦手、儘可能少用手觸碰口鼻和眼部等等。戴口罩的防護方式,是不是有效,說來都有點荒誕:到現在也沒有太多有效的證據支撐。另外,這麼熱的天,戴口罩太不舒適了。
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論,本地就補充說明這些。希望對大家有所參考。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