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交友軟體的種類多到令人目不暇接,似乎所有的人際關係都能透過點選螢幕輕鬆實現。而在法國,有一種特殊的”交友“工具更是在悄然流行——不是為了找愛人,而是為了找一個願意共同孕育和撫養孩子的"共同父母"。

在法國,已經出現了十幾個網站,它們能助力這種”冒險配對“,比如Coparentalys、Co-parents.fr、Toos Parents、Childable等等·······

在手機上滑動螢幕,就能物色孩子的另一半血緣?!這種被稱為"共同養育"(coparentalité)的新型家庭模式,讓不同性取向的成年人能夠找到理想的"共同父母",共同孕育一個孩子,但不需要有愛情關係或者法律約束,甚至不需要住在一起。

這種生活方式長期以來適合許多難以完成醫療輔助生殖或代孕(在法國是禁止的)程式的同性戀夫婦,或者希望在傳統渠道之外撫養孩子的異性戀者,通俗來說就像一種”民間代孕“合作。
但Alexandre Urwicz,同性戀家庭協會(ADFH)主席,希望警告所有人這種2.0版共同育兒的危險:

"網際網路改變了一切。以前,尤其是對同性戀夫婦來說,向親近的人尋求幫助生孩子並不罕見。今天,這些網站的危險在於你完全不認識你後代的未來母親或父親。經常看到的情況是,兩個女人向一個男人提出共同育兒,承諾他擁有父親身份。但當孩子出生時,她們消失了。男人通常沒有核實她們的身份,因此他不可能認領孩子和/或找到他們。這些女人尋找的是精子捐贈者,而不是父親,這實際上是手工醫療輔助生殖。”

同性戀伴侶的需求不必多言,單身的異性戀也有類似的渴望——43歲的蕾拉(化名)是一位想成為母親的異性戀工程師,但是她還不想進入婚姻。
"我從未想過透過醫學輔助生殖(PMA)獨自生育孩子,也不只是想找一個男人提供精子。我也想,誰知道呢,可能遇到一個好人。"

蕾拉想要的”好人“是可以一起負擔這個孩子的未來,然而,在註冊Coparentalys網站幾天後,她就收到了令人震驚的資訊:"到我家來!我會讓你懷孕!"蕾拉感到如墜冰窟,"感覺就像在Tinder上一樣,那種咄咄逼人的搭訕,對我的心理造成了打擊。"
這些被稱為"共同養育網站"的平臺大多宣稱自己是"生育孩子的第一選擇",但現實卻往往不盡如人意。

在這些需要支付10至40歐元月費的網站上,你可以看到各種奇特的個人資料:男性不加掩飾地宣傳自己精子的質量、基因資質、有無煙癮等;女性或多或少公開地提供代孕服務;還有一些40歲左右的單身人士或夫婦,真誠地被撫養孩子的願望所困擾。
專門研究同性戀親權問題的律師卡羅琳·梅卡里指出:"這些網站就是共同養育界的‘優步’。他們利用人們想要孩子的願望。在那裡,你能找到各種各樣的人,特別是很多堅持要與女同性戀者發生性關係的男性(而不是進行人工授精)。"

40歲的奧黛麗(化名)去年夏天經歷了類似的遭遇。這位來自雷恩的培訓師尋找精子捐贈者,卻被男性的個人資料和動機"嚇到"。
"從一開始,我就收到了很多資訊。有些男人告訴我,他們希望在人類中留下自己的痕跡,這讓我逃之夭夭。"她繼續說道:"這些是另類網站,你能找到各種各樣的人。老實說,有時候真的很可悲。我也驚訝地看到有很年輕的男性,不到18歲,或者其他非常年長的人,大約90歲!"

35歲的法布里奇奧(化名)則把這些平臺形容為"菜市場":"在這些網頁上,你就像在超市一樣!完全沒有監管,所以沒有任何規則。"
這位自稱持有"左派價值觀"的教師對一些女性"深刻的種族主義"資訊感到震驚,她們公開表示不尋找"黑人或阿拉伯人,“這簡直就是優生學的邊緣!"
Gay同性戀與女同性戀家長協會(APGL)的共同養育負責人布魯諾·杜布萊表示:"我聽到很多成員抱怨這些平臺。有很多混亂,一些沒有錢的女性想要免費捐精,而不希望男性參與孩子的教育。"

在開始生育計劃之前,共同父母通常會簽訂一份協議,規定孩子出生後的撫養規則、監護方式、飲食等。然而,律師卡羅琳·梅卡里警告說:"這份檔案在法庭上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她經常遇到"極度困難"情況的共同父母,"特別是在孩子出生後,一些男性根本接觸不到孩子,因為母親完全獨佔。"
法律專家諾埃米·肯金·索尼戈則指出:"法律完全沒有規範這些情況,每個人都制定自己的規則,所以當每個人都同意時,沒有問題,但當有分歧時,情況可能變得非常複雜,因為這些家庭不符合民法典的框架,政府幾乎沒有對這些家庭的支援。"
當然,也有幸運的人能夠在耐心等待後找到真正的"美好相遇",46歲的瑪麗昂和安娜伊斯(化名)就是成功案例。她們倆與兒子湯姆的兩位父親共同簽署了一份"共同養育憲章",並在孩子的受孕過程中確保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他們是如何實現這一點的呢?直到受孕成功,這四位父母認為他們堅持"共享"一切,瑪麗昂說:”在從父親家到我們家70公里的汽車旅程中,社會父親也就是基因提供者的伴侶攜帶了Tom爸爸的精子。然後是我把精子注入我妻子的子宮,這樣每個人都參與其中並投入其中。“
像許多共同育兒父母一樣,他們使用了人工授精,換句話說,沒有醫療協助的授精,透過用容器收集捐贈者的新鮮精子,然後用移液器或注射器注入陰道。

根據公共衛生法,這在法國是非法的,可處以30,000歐元罰款和兩年監禁。
現在,湯姆週三晚上、每兩個週末和一半的學校假期住在他的父親們家,其餘時間住在他的母親們家。"我們試圖儘量結構化並尊重平等。今天,我們是一個真正的家庭,五口之家。我們認為,選擇性的養育比被迫養育要好。"

然而,並非所有的共同養育家庭都能達到這種平衡。弗蘭克和大衛(化名)的經歷就完全相反。他們結婚後透過網際網路找到了雨果(化名)的母親娜塔莉(化名)。
但自從孩子出生後,一切都複雜化了。由於職業限制,娜塔莉每兩週就有一週無法照顧孩子,但她卻僱傭了一名保姆而不是把孩子交給他們。

弗蘭克總共提交了八次關於不出示孩子的投訴,但徒勞無功。現在,小雨果已經被寄養三年,大衛只有有限的探視權。
後來,大衛和弗蘭克再次試著找到一個新的母親Julie,但在Julie生下女兒後,他們才發現一切不過是重蹈覆轍,他們的關係劇烈惡化,有一次,大衛不慎帶“女兒”回家晚了15分鐘,Julie對大衛說:'你傷透了我的心,你再也見不到她了'"。在勒索和威脅之間,噩夢還在繼續······
現在,筋疲力盡的弗蘭克告訴記者:"如果能重來?我會選擇代孕。如今我能理解面對這種情況而放棄並消失的父親。"
隨著法國生物倫理法案在國民議會透過,這些法國共同養育網站正在為那些不惜一切代價想要成為父母的人唯一的機會。

心理學家塞繆爾·多克十分憂心,對這些網站持懷疑態度,這些使用者想要孩子的動機就有問題:"今天,人們想要一個孩子是為了不孤單,為了延續家族,或者為了造一個'迷你我',但大多數時候沒有準備好承擔約束。他們想要一個帶著自己名字的嬰兒,但一年中只要幾周。這非常自戀,自私,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將來會因此受苦。"
諾埃米·肯金·索尼戈呼籲,為了改變這種無序的狀態,只能指望法律改革:"有些父母由於無法在法國進行醫學輔助生殖(PMA)或無法在國外資助代孕(GPA),而選擇共同養育,所以向所有女性開放PMA將首先為那些預設選擇共同養育的家庭提供更多選擇。"
6月,一項向單身女性和同性戀夫婦開放PMA的法案將提交部長會議。但在此之前,這些共同養育網站將繼續在法律空白中繁榮······
每個人都有權追求自己的幸福,包括成為父母的幸福,但在法律與倫理的交叉點上反覆橫跳,這條前路註定充滿荊棘啊。
-END-
Ref:
https://www.leparisien.fr/societe/famille/javais-limpression-detre-sur-tinder-le-business-douteux-de-la-coparentalite-sur-internet-25-02-2025-HZ2HYAGSC5ENNP72XD4TY7ZRIQ.php
https://caroline-mecary.fr/parents-a-tout-prix-la-jungle-des-sites-de-coparentalite/
https://www.slate.fr/story/174177/sites-coparentalite-enfant-sur-mesure-vide-juridiques-risques-loi-pma
文|Tu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