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創新能力,而動畫電影《哪吒2》的出現,則讓人們不僅看到了中國電影在技術上的進步,更是被精美絕倫的藝術呈現所折服。
令人矚目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我們往往將目光聚焦於成功者的成就之上,而忽略掉他們來時的漫漫長路。實際上,不論是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峰,還是《哪吒2》的導演餃子,都經歷了常人難以體會的挫折與磨難。在充分準備之後,才最終結出豐碩的成果,為人所見。
準備好了的人生,終將璀璨
為了《哪吒》這部電影,導演楊宇籌備了很多年。
幾年前的一個冬天,楊宇註冊了MAYA論壇,ID叫“餃子”,這也成了他後來的代號。彼時,他放棄了攻讀多年的醫學專業,帶著在別人看來的“一時衝動”,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動畫。
命運齒輪的轉動,永遠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待業在家的三年裡,餃子和母親的生活簡單而樸素,兩個人吃穿用度,只能靠母親的那點微薄退休金,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他們每月生活費僅1000元。那段拮据的時光,並沒有讓餃子低頭,面對街坊四鄰的流言蜚語,餃子並沒有失去對於動畫的熱情,日復一日地繪畫、渲染。

多年之後,當我們沉醉於大銀幕上栩栩如生的哪吒形象時,絕對想象不到,其中的很多靈感來源於如此窘迫的環境。
對於一個學醫的外行人來說,做動畫完全是毫不相關的兩個產業,很多人都覺得餃子是在痴人說夢,想要做出一部高水準的動畫,需要同時兼具審美和極高的製作水準,而對於餃子來說,能創作如此精緻的作品,他所付出的努力,即使是科班出身的動漫人才也無法想象。

《千里江山圖》故宮博物院藏品
為了研究《千里江山圖》筆觸,他曾反覆地臨摹,和同行探討數字化的可能,最終和團隊完成了符合國人審美的水墨粒子特效。僅僅是哪吒踢毽子這樣一個簡單鏡頭,餃子改了283遍,為的是完全還原毽子在空氣中的軌跡。對細節近乎苛刻的追求,成就了這部令人拍案叫絕的佳作。
即使是在《哪吒1》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後,餃子並沒有急功近利,他拒絕了資方快速出續集變現的請求,而是在《哪吒2》中,投入了更多心血。五年的時光,最終呈現給我們的是一部水準更高的作品。
茨威格說:“沒有哪一位藝術家在日常生活的二十四小時總是藝術家。”然而在現實中,能成為藝術家的人,一定是每時每刻都在生活中尋求靈感,積極準備的人,因為有準備的人,才可能獲得命運的青睞一一比如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峰和人工智慧之間的故事。

梁文峰從小就是一個只關心方法,不關心結果的人,在2024年DeepSeek開發者大會上,梁文峰說:“我的父親是一名小鎮數學老師,他從不問我考試排名,只問‘今天解決了什麼問題’。”這種教育方式養成了梁文峰的思維邏輯,他在解決一個問題之前,往往會嘗試準備多個不同的方法。兒時的他就熱衷於拆開自家的電器,探索內部構造,為此沒少捱揍。成年之後,他又如飢似渴地吸收著人工智慧領域的知識,積極求索,勤於實踐,經驗在一個個日夜積累,最終躋身為行業翹楚。
在DeepSeek杭州總部裡,陳列著一臺90年代生產的“飛躍牌”收音機——那是梁文峰初中時反覆拆裝37次的實驗品。邊上的銘牌寫著:所有偉大的創新,都始於對現狀的“不合理”拆解。這大概也是梁文峰的座右銘,37次的枯燥拆解,是梁文峰對於未知近乎瘋狂的求索過程。而這樣的堅持,也讓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最終突破國際上對中國技術、硬體上的壁壘和掣肘,誕生了人工智慧領域顛覆性的產品。

夜裡仍舊燈火通明的辦公大樓
2023年7月,梁文峰創辦了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彼時,眾多資金雄厚,技術領先的網際網路大廠已然在這一領域發力,DeepSeek並不算是最早接觸人工智慧的公司,資金和硬體上也無法和大廠媲美。
但是就像那臺被拆卸了37次的收音機一樣,梁文峰始終篤信“方法”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硬體的侷限,2024年底,DeepSeek突破了世界範圍內只有靠顯示卡堆疊算力才能執行大模型的瓶頸,讓所有人工智慧的從業者為之震驚。但究其原因,大概要追溯梁文峰從兒時起對AI領域的探索與追求,從每一個字元到程式碼的編寫,都蘊含無數個日夜的測試和心血。這漫長而堅定的準備,就是成為突破人工智慧領域的鑰匙。
今天的DeepSeek被視作潛力無限。基於DeepSeek模型的不同應用,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不久前,深圳率先推出了人工智慧“公務員”,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新質生產力廣泛應用前景。這似乎昭示著人工智慧在中國發展的光明未來。
如今,餃子和梁文峰都成了各自行業中的翹楚。回望他們的奮鬥歷程,起點與常人無異,平凡普通。但他們比大多數人多了一份堅持與耐心,在漫長的歲月裡,日復一日磨礪技藝、如飢似渴地學習知識,以實幹探尋前路。當積累足夠、準備充分,成功也自然如期而至,這是他們的軌跡,也啟迪著我們:普通人的機會,就隱藏在每一次的堅持與積累之中。

屬於平凡人的精彩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或許很難取得如餃子、梁文峰那般萬眾矚目的成就,但成功對於每個人的定義不同,但當我們為明天做好準備時,我們就走在了不斷收穫的路上。
2001年的時候,時年75歲的退休老人江澄波決定創業,在蘇州開辦一家舊書店:“文學山房”,這家書店的前身,是有 100多年曆史的古籍書店“文學山房”,江澄波的父親執掌書店的時候,書店那時有宋元刻本37部、明清善本6000餘部。歷經歷史變遷之後,曾經的書齋被合併。然而對於江澄波而言,書籍幾乎是他人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退休之後,江澄波的最大夢想,就是讓自家的書屋重新開張。
75歲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應該安享晚年的年齡,但對於江澄波來說,他的前半生,似乎都是在為這書香滿屋而準備的。

江澄波從13歲就開始獨立收集古籍,那個時候,他就能根據書籍的紙張、色澤、目錄判斷書籍的年代,即便是開店多年的祖父亦覺得有所不如。此外,他還能夠判斷古籍的來歷,必要的時候,還要親手進行古籍的修復。江澄波的辦公桌上,永遠擺放著糨糊、剪刀等各種工具,以保證他能夠仔細地修補古籍的殘頁和蛀洞。
二十多年來,江澄波的生活在外人看來平庸而乏味:每天步行去書店上班,接待拿著古籍找他鑑定的客人。週末,他也會去文廟市場、古舊書店收書。江澄波還給圖書館和藏書家寫信,探討古籍保護的相關問題。他說,“我要做一艘載書送書的船,我離不開書亦如船離不開水。”
直到今天,江澄波已經九十多歲,這家特立獨行的古籍書店依然頑強地開在蘇州。對古籍的熱愛以及數十年對古籍知識的學習與實踐,讓江澄波對生命的價值有了更加篤定的認識:“每次來到書店,我發現自己不曾老去,我還是那個小學生,放學回家推開店門,看到一位位讀者站在書架前。”

這並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相反,在許多人眼中,這樣的堅持或許沒什麼意義。然而,在這過程中,大概唯有江澄波自己能在內心完成一種自洽,漫長的準備,只為將心底最美好的堅持呈現出來。為明天做好準備,並非一句空談,真正的終點並非世俗意義上的“功成名就”,相對於個體而言,人生的“成功”就是不竭地努力與積澱的過程,達成心中所想。

準備好,才能迎接更好

當然,準備的過程,也難免有掙扎與困頓。但那些不屈服命運的未雨綢繆,終將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不竭動力。
或許我們很難想象,視障人士能寫出屬於自己的程式程式碼嗎?鍾科因為失明而被困在了黑暗裡。他雖然看不見這個世界,但他有個程式設計的夢想,併為此開始了艱難的準備,於是在大學期間,鍾科就開始堅持旁聽程式設計課程,作為視障人士,他將每本書的每一頁都掃描到電腦中,再將掃描完成的圖片轉化為文字進行播放學習。悄然間,命運的鎖彷彿最怕“點滴準備”這把鑰匙。畢業後,鍾科真的進入一家軟體公司從事程式設計工作,負責多款軟體產品開發和維護,以及客戶端的無障礙開發。

作家阿爾貝·加繆曾在《夏天集》裡說,“在隆冬,我終於知道,我身上有一個不可戰勝的夏天。”我們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變得不可戰勝。
毫無疑問,普通人改變世界最有力的方式,正是“準備”。尤其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為了一個看似遙遠的夢想,長期、耐心、堅定地未雨綢繆。更重要的是,對個人而言,無論結果如何,準備的過程又會不斷創造人生價值感、成為生活幸福感的源泉。
帶著這樣樸素的想法,十年前,就有這樣一群人,希望以科技的方式,讓“平等的金融服務”能覆蓋到更多對生活懷揣夢想的普通人、更多充滿活力的小微企業。於是,中國誕生了首家數字銀行——微眾銀行,秉持“讓金融普惠大眾”的初心,專注於普惠金融領域,十年來一步一個腳印,直到今天,微眾銀行已經躋身全球領先的數字銀行之一。

在過去十年間,微眾銀行的成長軌跡與普通人的生活脈絡緊密交織。回溯至創立伊始,微眾銀行敏銳洞察到彼時金融服務版圖中的空缺,看到了普通大眾與小微企業獲取金融服務的困境——在十年前,這一群體的金融服務獲得率處於低水平,而微眾銀行毅然決然地將目標鎖定於此,開啟了一段充滿挑戰與創新的征程。
在科技力量的助力下,微眾銀行構建起一套以滿足大眾需求為核心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無論是承載著生活煙火氣的普通家庭,洋溢著青春活力與夢想的年輕人,還是面臨特殊溝通與感知障礙的聽障、視障人士,抑或是作為市場經濟毛細血管的小微企業主,他們的多元需求與痛點,皆成為微眾銀行在科技應用拓展與業務創新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指引。
深圳的黃先生是聽障人士。過去去銀行,得反覆跑腿,還要用紙筆不停地寫寫畫畫,和櫃員溝通既耗時又費力。後來他在朋友的推薦下,黃先生透過微粒貸解決了資金週轉難題,所有操作都能在手機上完成。更貼心的是,微眾銀行提供手語客服服務,讓他能直接透過影片和客服交流,跨越了溝通障礙。

70多歲的黃國權夫婦是上海人,常被各類手機銀行復雜的操作介面搞得手足無措。現在他們用上了專為老年使用者設計的“微眾銀行財富+爸媽版”,大字型顯示和簡化的功能模組特別適合老花眼。清晰的操作流程讓老兩口能獨立完成轉賬、理財等操作,不用再麻煩子女。黃老爺子逢人就誇這個版本“就像給老年人定製的智慧手機說明書”。
這些案例正是微眾銀行踐行普惠金融的生動註腳。作為一家數字銀行,微眾銀行始終將技術創新作為服務根基,更讓金融服務突破了傳統物理網點的限制。而普惠金融的核心,在於讓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更好的服務,獲得為未來儲備資源的能力。

十年深耕數字金融,微眾銀行深刻理解:真正的“準備”不是盲目囤積,而是用專業化的能力,幫助使用者建立可持續的、健康的金融習慣,同時培養應對風險的能力。當科技與普惠相遇,也希望成為每個使用者實現美好生活的助力者——無論是聽障人士的無障礙服務,還是老年人的適老化改造,本質上都是在構建讓金融服務更包容、更平等的基礎設施。
《基督山伯爵》裡曾經有這樣一句話:人類所有的智慧都彙集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微眾銀行始終相信“準備”的力量,希望與每一位使用者站在一起,準備好,等待明天。
春已到,是時候,埋下準備的種子。

#只要準備好了,就能迎接更好#

世界依舊充滿不確定,而這似乎也是“準備”的意義所在,希望始終在前方。面對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那些提前規劃、準備充分的人們,正用智慧與行動書寫著生活的答案。這或許是一次技能提升的選擇,一次家庭財務的梳理,又或是一場健康管理的堅持,生活中的每一次提前規劃,可能都是未來破局的關鍵一步。
我們誠邀您分享那些關於「準備」的真實故事。無論是個人成長、家庭保障還是事業發展,您的經歷都將成為照亮他人前行的星光。在評論區參與 #只要準備好了,就能迎接更好 #話題互動,我們將篩選精彩的故事,在3月13日的微信推送中呈現,與讀者共同感知準備的力量。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編輯丨張弛
作者丨Benjamin
設計排版丨小丁
圖片來源丨視覺中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