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瞭解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對於很多人來說,今天是一個書香滿屋的日子——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到今年為止,正好“三十而立”。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將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忌日4月23日設為“世界讀書日”。
它有一句響亮的宣言:
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裕,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智慧財產權。
不久前,吳老師收到一封特別的邀請函,邀請他成為“新華全民閱讀研究院”的首批專家之一。
這是一個由新華書店總店發起、以“團結全民閱讀機構、豐富全民閱讀載體、匯聚全民閱讀力量”為目標的智庫型機構。
它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評論家、作家李敬澤任院長,首批23位專家委員都是來自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經濟學、科技、醫學等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
其中,有不少人們耳熟能詳的知識界名人慨然參與。
除了吳老師之外,還有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讀書》節目主持人李潘、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康震,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教授,作家毛尖,經濟學家梁小民等等。

上下滑動▲檢視圖片
吳老師是一個財經作家,也是一個極愛讀書,富有讀書心得的讀書人。
他曾說,“我是大概40歲以後才知道自己會讀書。當一個人‘會讀書’的時候,大機率會發生兩件事:第一,有一天發覺自己無書可讀,所在領域的經典該讀的都讀完了;第二,終於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書,然後有些書會反覆地去讀。”
這樣的感悟,唯有多年讀書方能體會。
實際上,他多次表達過對當代年輕人的羨慕之情:
“各位幸運的是什麼呢?藉助網際網路,你們有⽆數多的書可以去讀,但30多年前,復旦⼤學的⽂科圖書館,⾥⾯的藏書加在⼀起不到2萬本。但對那時候的我們而言,第⼀次看到將近2萬本書,已經⾮常⾼興了。”
他回憶道:“我記得我⼤學四年,⻝堂吃完飯以後就跑到圖書館,⼀排⼀排地讀書。⼤學三年級時,我已經把⽂科圖書館⼀樓的書全部讀完了。”
然而,在這個資訊過剩的時代,人們似乎對閱讀越發提不起興趣,浮躁和不確定性籠罩下,不少人與並不富餘的時間、缺少休閒的生活搏鬥較量。
與此同時,技術洪流與經濟動盪並存,在影片尤其是短影片年代,想要透過閱讀尤其是長閱讀中尋找了“樂趣”已經成了許多人的奢望。
實際上,讀書從來不易,“閱讀的樂趣”也並不是人人都能夠擁有的,這或許也是新華書店在“世界讀書日”三十歲之時設定“新華全民閱讀”的初心——
“藉由20多名熱愛讀書、會讀書的專家學者之力,新華全民閱讀研究院希望推動閱讀研究與閱讀推廣實踐的深度融合,讓書香的氣息浸潤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閱讀真正成為全民的生活方式。”
最後,在今天這樣一個特殊日子,小巴以吳曉波老師的“讀書六法⻔”以饗愛書的讀者,或許你可以從中探索到更多讀書的樂趣。

在讀書這件事情上,不要過早給⾃⼰定型。年輕時應該亂讀書、多讀書,形成⼴泛的興趣,就跟我們吃東西⼀樣,營養單⼀,⼀定會造成⼈格單⼀。所以“讀書”第⼀件事情是要讓我們形成⼀個豐富的⼈格。

⼀個年輕⼈在20多歲或者30來歲的時候,需要搭建⼀個經典書架。原因在於,書是會⻓⼤的,書會隨著你的⽣命積累不斷成⻓。當⼀本書進⼊你的⼼⾥後,它會隨著你對世界的認知,你的悲歡離合,你⽣命的不斷跌宕,你遭遇的種種挫折和愉悅,慢慢⻓⼤。
所以,三年後你再去讀這本書時,你會有不同的感悟。

⼀本書如果沒有被蹂躪過,你是沒讀過的。當我才思枯竭時,我會去看我的讀書筆記,因為讀書筆記就好像⼀個線團,有很多線頭,我隨⼿翻到⼀個線頭把它拉出來,就可能形成⼀篇⽂章,或形成⼀個觀點。
讀書筆記就像我們家的寶庫,像我的思想儲藏室⼀樣,最終把書中的精華沉澱下來。

⼀個作者寫書,他並不會把⼒量平均地使⽤在每⼀個章節和每⼀⾏字中,如果它有20萬字,可能最核⼼的只有3萬字,從序⾔中你就可以找到作者真正想表達的觀點。
所以,看書是⼀個訓練的過程,透過不斷閱讀,我們就能夠訓練出怎麼快速讀完⼀本書。

學了就要問,是我們獲得知識的最基本的⼀個路徑。
⼈⽣最重要的不是答案,⼈⽣最重要的是需要⼀個好問題。⽽這個問題往往是在你的⽣命、你的⼯作中產⽣的。找到⼀個好問題,你會⾮常⾼興,然後這個問題會引導你去尋找答案,當你找到答案時,這個問題就消失掉了,接著⼜有⼀個新的問題逼迫著你繼續往前⾛。

讀書是⼀件私⼈的事情,但讀書也帶有⼀定的社交性,能夠幫助我們在喧囂和孤獨的世界中找到你喜歡的那個⼈。

4月15日—4月30日
聽吳曉波講72本商業經典
理解商業底層邏輯
點選下圖▼立即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