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疊便籤紙、一個普通書籤和一支筆,售價 2 美元(摺合人民幣 14.7 元)。一個能做類似事情的鈦合金 AI 書籤,售價 129 美元(摺合人民幣 947 元),你會心動嗎?
當 AI 成了廠商的新金礦,功能越簡單,越需要技術包裝;需求越基礎,價格卻能炒得越高,Mark Engineering 或許也深諳此道。
這不,蹭上 AI 熱潮的順風車,這家 AI 初創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的 AI 書籤——Mark。甫一發布,便在 X 平臺引來了 743 萬網友的圍觀。
創始人背景不俗,名校出身光環加持,為產品增添一絲「靠譜感」。畢竟,矽谷式創業神話的一部分就是:年輕、有頭腦、能講故事。
LinkedIn 資料顯示,創始人 Henry Yin 和 Eason Tang 均就讀於南加州大學。
雖然兩位創始人年紀尚輕,但卻積累了豐富的商業經驗,前者曾創辦過播客「Teenage Hurdles」及球鞋品牌,後者則主攻 3D 設計與沉浸式體驗,曾策劃超 200 人參與的藝術展覽。
短期來看,AI 是當下風口,硬體蹭流量無可厚非,但風口上的豬能飛多久,取決於它是否能落地。消費者不會永遠為「酷炫的概念」買單,最終比拼的還是產品的使用體驗。
按理說,硬體廠商在給產品植入 AI 功能前,都會先想想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
但這款標價 129 美元的書籤給人的感覺,像是先有了「AI 書籤」這個創意,再反過來拼命找理由說服使用者它有用。
Mark Engineering 強調,Mark 採用「5 級」鈦合金製造,旨在提供高階的硬體+軟體一體化體驗,專為愛讀紙質書、想提高閱讀效率、容易分心的人群打造。
聽起來很酷,設計上,Mark 也秉承「包豪斯風格」,能夠追蹤閱讀進度、分享書摘,並總結閱讀內容。
此外,公司還發布了一份充滿野心的「宣言」,闡明他們的使命:「改變閱讀體驗,徹底顛覆人們吸收知識的方式——讓閱讀更具吸引力、更直觀、更有影響力。」
使命很高大上,但這款金屬書籤的使用方式卻出奇簡單。
當你讀完一個章節時,只需將它夾在書中,然後透過旋轉按鈕設定頁碼標記位置。一旦合上書,Mark 就開始工作,把你剛剛讀過的內容整理成一段簡短的總結,傳送到你的手機上。
這樣,當你下次開啟書時,大腦就能迅速跟上之前的閱讀進度。
透過配套應用,你不僅可以檢視其他使用者正在閱讀的書籍,還可以分享自己的閱讀見解。此外,該裝置還會記錄你的閱讀習慣資料,包括:
甚至,它還能幫助你記錄和分析自己的閱讀模式。到了年底,Mark Wrapped 功能將為你生成一份專屬閱讀報告,讓你全面回顧這一年的閱讀旅程。
Mark 還能根據你閱讀的書籍型別和涉獵範圍計算你的「知識評分」,讓你直觀瞭解自己的閱讀廣度和深度。應用內還加入了互動式閱讀遊戲,用來提升整體閱讀體驗。
針對網友的提問,Mark 官方表示,使用者可以基於引用(或關鍵資料、主題、觀點等)調整摘要內容。除了個性化摘要,使用者還能記錄所有想法和筆記。
「Mark 就像你的第二大腦,幫你整理並存儲所有的知識和學習內容。」官方如是說。
紙質書市場確實龐大,市場資料顯示,2023 年全球圖書出版用紙市場規模約為 914 億美元,預計到 2030 年將達到 1088 億美元。
乍看之下,這款 AI 書籤似乎精準切入了一個潛在市場需求,但官方宣傳片沒告訴你的,還有很多使用者沒注意的隱性成本。
Mark 官方表示,「我們正在持續擴充書籍資料庫。我們的目標是讓任何使用者都能上傳自己的電子書版本,以應對我們尚未收錄的書籍。」
話聽著挺美,但這段話的潛臺詞是,你不僅要花 129 美元,保證它有電、連網,若資料庫裡沒有你正在閱讀的書,還得自己掃描上傳,甚至上傳受版權保護的書籍後,還有可能被用作訓練 AI。
此外,現實中同一本書在不同版本中的頁碼和排版往往都不一致,那 Mark 如何精準識別你讀到哪一段?是否需要你手動輸入 ISBN 編碼來確保版本匹配?這些都是它必須回答的技術細節問題。
這也是 Mark 存在的悖論,它聲稱透過技術解決注意力分散問題,結果還得多花心思操作、充電、管 app,反而更費神。
更重要的是,自產品官宣以來已經過去一個半月,Mark 依舊沒有正式「發貨」。創始人的 X 賬號倒是還在不定期更新一些開發進展和生活碎片。
Mark 官方釋出創始人的一則宣告,其中提到「事實是,如果你期待我們在 30 到 90 天內釋出,那是不可能的。」
他們給出的說法是,不想倉促推出一個價格過高、只追求噱頭、看起來炫酷但缺乏實際價值的 AI 產品,而是希望打造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真正能讓使用者喜愛的產品。
目前,如果你對這款 AI 書籤感興趣,也只能加入官方候補名單,繼續等訊息。
Mark 官方在 X 平臺發文稱:「就像 Strava 讓你保持運動動力一樣,Mark 讓你持續享受閱讀。」
作為參照的 Strava 是一款風靡全球的運動應用,主要面向跑步、騎行、遠足等運動愛好者。
利用 GPS 技術,Strava 能夠記錄使用者的運動資料,包括距離、速度、時間、海拔變化、心率等。它還能生成詳細的運動報告,幫助使用者分析運動表現。
同時,Strava 也構建了一個運動愛好者社群生態,使用者可以關注好友、加入俱樂部、分享個人運動成就,並透過「點贊」與評論互動。此外,平臺還提供「挑戰」功能,鼓勵使用者之間良性競爭。
然而,Mark 與 Strava 在應用場景和使用者核心需求上存在本質差異。
運動是一種目標導向的行為,使用者往往有明確的目標(如減肥、提高耐力、完成馬拉松等),並且希望透過資料記錄和社交激勵來強化自己的成就感。
Strava 踩中了這種展示的心理,資料的意義本身就是目標,比如配速、里程、海拔差。運動是外向活動,分享既是動力也是樂子。
可閱讀不是專案管理,它是心流體驗,若你太在意「完成進度」,反而丟失了沉浸的樂趣,也多少有點本末倒置的意味。
能理解 Mark 想要藉助 AI 的浪潮打造下一代閱讀方式,但現在看來,它更像是一個不懂閱讀的人做出來的產品。
有人一小時翻 100 頁啥也沒記住,有人慢嚼 10 頁卻滿腦子想法。對真正值得讀的書,你自然會記住內容;對無價值的書,129 美元的技術附加值也很難站得住腳。
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既饞著多讀書,卻又靜不下來。於是我們選擇一頭扎進技術輔助,結果可能更讀不下去,形成惡性迴圈。
哲學家安迪·克拉克和大衛·查默斯在 1998 年提出「擴充套件心智假說」,在他們看來,技術可以成為認知的延伸。
但問題在於並非所有認知外包都是等價的,就好像計算器外包了計算能力,能替你解決數學運算,但你仍需保留數學思維。
技術熱潮總是重複發生一波又一波的新瓶裝舊酒,與 Mark 相似的硬體前輩可能是 2014 年的 Spritz 閱讀技術。
宣稱透過單詞快速序列呈現可大幅提高閱讀速度,它曾獲得數百萬美元投資並登上各大媒體頭條。結果表明,使用者理解力顯著下降,還加重了眼部疲勞,最終歸於沉寂。
紙質書閱讀是一種多感官體驗,包括觸覺(紙張質感)、嗅覺(書香)和動覺(翻頁),構成了閱讀記憶的重要部分。
Mark 的突兀介入,可能反而破壞了這種完整體驗,使記憶效果不升反降。
我能想到 Mark 的唯一用途是,你可能會因為花了 129 美元買了這塊電子垃圾,而賭氣堅持把書讀完,以證明這筆錢沒白花。
畢竟,它更像是把一疊便籤紙能解決的事情,用 AI 包裝成了一個智慧產品,然後再瘋狂溢價。
真想提高閱讀的質量?答應我,放下手機,挑本喜歡的書,靜靜地讀完它。最終能打動你的,永遠是那一頁翻過去後的震顫,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