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 黃仔 | 撰稿: 雨山 | 責編: 雨山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網上都說,深夜窩在被子裡的時間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當結束一天的工作和各種瑣事,洗了澡、遛了狗,終於可以舒舒服服躺在床上,度過無人打擾的片刻,這段時間裡,大家最喜歡幹嘛?購物、刷劇、看小說?
或許可能有不少人和我一樣,喜歡在這會兒看吃播?
畫面裡的食物看起來美味誘人,主播大口吞嚥時,耳機裡傳來清晰的咀嚼聲,視覺和聽覺得到雙重滿足。看完一個接一個的吃播影片,身體和精神彷彿都被餵飽,在滿意之中愜意地睡去……這正是我的睡前日常。

▲圖片來源:Google
但是,這種深夜的快樂源泉,最近似乎「塌房」了?!我看到許多網友討論說,看吃播會導致胃病,這是真的假的?

看吃播得膽結石?!
之前有網友分享自己確診膽結石的經歷,他懷疑是因為經常在晚上看吃播,而這一說辭引發了不少網友對看吃播的焦慮。看吃播真的會導致膽結石?
大家可以先把心放下了,科普中國、央視網等官媒已經闢謠,看吃播和膽結石之間的關係有些牽強。

▲圖片來源:微博
膽結石是膽囊中形成的消化液硬化沉積物,它的病因複雜,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比如膽汁中膽固醇含量太高,多餘的膽固醇就可能形成晶體變成結石;膽囊由於某些原因無法正常排空,導致膽汁變得濃稠,也可能形成膽結石。
膽結石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肥胖、遺傳、缺乏運動、高膽固醇飲食、體重快速下降等等,女性和老年人也更容易患病。
看吃播和患膽結石之間沒有直接關係。如果經常熬夜看吃播,導致生活作息不規律,可能影響膽汁的分泌和代謝,但也不一定會導致膽結石。

看吃播得胃炎?!
一直有一種說法,看吃播時,由於大腦以為我們「在吃」,胃酸會照常分泌,如果此時胃裡沒有食物,胃酸就會腐蝕胃黏膜,可能引發胃潰瘍、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消化道疾病。
為了分辨這種說法的真假,我們要從胃酸分泌的源頭去找答案。
其實,消化並不是在食物進入胃裡才開始的,而是在大腦裡就先開啟了,這是消化過程的頭期階段。
在這個階段,視覺、嗅覺甚至聯想都會產生作用。
當我們看著看上去非常美味的食物照片,或是回想某道自己特別愛吃的菜,雖然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吃到,但這些刺激已經傳輸到中樞神經系統,再透過迷走神經的副交感神經纖維,刺激胃中的粘液細胞、主細胞、頂細胞和G細胞分泌胃液,為攝入食物後的消化做準備。

▲圖片來源:Google
被稱為「假飼」的實驗證明了消化頭期的存在。
巴甫洛夫是最早進行該實驗的生理學家之一。他透過手術把一隻狗的食管切斷,用瘻管技術將食物導到體外。狗餓了幾天後對著一盤肉狼吞虎嚥,但肉吃進去,馬上就順著食管掉出去,沒有進到胃裡。
狗的胃和腸道里都沒有食物,但連線胃部的橡皮管裡卻流出了胃液,說明胃液的分泌並不需要實際食物的刺激。

▲圖片來源:Google
針對人的假飼實驗是讓志願者咀嚼食物,並在他們吞嚥前測量其吐出來的胃酸。實驗結果表明,頭期分泌刺激的胃酸佔一頓飯總體分泌胃酸量的30%~50%。
不僅如此,在嘴巴不接觸食物,僅僅看到食物,或僅聞到食物香氣的情況下,胃酸分泌也會顯著增加。
即便視覺、嗅覺和味覺刺激都沒有,僅靠討論和想象食物,也有研究發現參與試驗的人的胃酸分泌,在30分鐘內從4mmol/h增加到13mmol/h,血清胃泌素濃度也顯著增加。而討論食物以外的話題並不會帶來相同結果。

▲圖片來源:Unsplash
觀眾只是看吃播,聞不到也吃不到,但畫面裡食物的形狀和顏色,以及觀眾跟隨主播想象食物有多美味的聯想過程,都可能作為刺激讓胃開始分泌胃液。
但是,在正常情況下,胃酸分泌得多並不會腐蝕胃黏膜。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比如感染幽門螺桿菌、長期口服NSAIDS類藥物,胃酸多才會加重胃黏膜受損。
也就是說,關於看吃播分泌胃酸得胃炎的說法,前半句是對的,後半句就不夠嚴謹了。愛看吃播的朋友們不用太擔心!

看吃播能減肥?!
許多人會拿看吃播來減肥,認為看到主播大快朵頤,就彷彿自己也吃飽了,實現了一種想象上的進食,可以在現實中減少進食,從而減輕體重。
透過觀看食物想象進食帶來飽腹感是有依據的。
一項研究給352名受試者看M&M巧克力豆的圖片,並讓他們努力想象自己吃了3顆或30顆巧克力豆。想象結束後,他們可以要求真正獲得巧克力豆,結果想象吃了30顆的受試者想要的更少。研究者認為他們透過想象獲得了一定的飽腹感。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但是,也有不少研究發現,看吃播會增加觀眾消費食物的行為,可能導致進食衝動和體重增加。
針對1160名大學生的調查裡,70.5%的人回答看完吃播後食慾會增加。其中一些人會開始進食,而60.1%的人都選擇了吃快餐。
關於吃播的網路資料抓取也發現,很多人看完吃播後更想吃東西了。而吃播裡往往吃的都是重油、辣、鹽的重口味食物,或者是高糖分、脂肪的甜食。觀眾被激起食慾,很可能選擇同類型的食物來滿足自己。
長期吃這些食物,可能導致肥胖,增加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也給消化系統造成負擔。

▲圖片來源:tenor
而且,食物的視覺、嗅覺等刺激,還能讓大腦分泌腦內炎症因子,促進胰島素釋放。但對於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他們的身體處於慢性炎症狀態,炎症因子反而會抑制頭期胰島素釋放,不利於控制血糖。
很多人都偏愛在深夜看吃播,一看就看到了凌晨,熬夜對人健康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綜上所述,吃播不是不能看,不過建議大家不要因為看吃播又熬一個沒必要的夜,看完了也不要太放縱自己,儘量別衝動下單和深夜開吃,還是要注意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損傷胃的習慣
看吃播的威力沒有那麼大,下面這些生活習慣,才是真的傷胃。
-
抽菸喝酒
菸草和酒精都會損傷胃黏膜,酒精還能直接穿透胃黏膜,導致急性出血。這兩樣東西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利,能戒最好戒掉。
-
高鹽飲食,不吃蔬菜水果
鹽分太多會減少胃酸分泌,破壞胃黏膜,增加患萎縮性胃炎的風險。《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建議,每天攝入鹽少於5克。
注意,這裡的5克不僅包括做菜放的鹽,也包括醬油、豆瓣醬等調味料,以及泡菜、酸菜、香腸、醃肉裡的鹽,這些加工食品最好也少吃。
少吃鹽,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研究發現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量可以降低胃癌和消化道癌症風險。《膳食寶塔》建議,成人每天應攝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

▲圖片來源:Unsplash
-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傷害胃黏膜的頭號殺手,通常透過接觸感染者的唾液、嘔吐物或糞便進行人際傳播,也可透過受汙染的水和食物傳播。如果和家中嬰幼兒不分餐,就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成人之間不容易傳染。
-
用藥誤區
一些藥物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對胃黏膜不是很友好。如果在不需要吃這些藥的情況下長期吃,或是長期服用這些藥物同時沒有注意保護胃(吃胃保護性藥物),就可能造成胃黏膜損傷。
-
狼吞虎嚥,暴飲暴食
做飯一小時,吃飯五分鐘,是誰的寫照?吃飯太快,食物還未充分嚼爛就嚥下,導致胃的消化負擔加重,長期下去胃就可能不堪重負。
暴飲暴食也會加重胃的負擔,導致胃脹氣、胃蠕動減緩、胃排空延遲等問題。其實人體對食物的需求量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每餐吃七八分飽,吃到沒有飢餓感,也不覺得胃脹即可,不要每次都到實在吃不了才停下。


如果胃出了問題,那真是茶不思飯不想,別提有多難受。飲食不僅是我們維持生命所需,更是一件快樂的事,保持胃的健康,才能吃嘛嘛香,才能更好地去感受美食帶來的幸福~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科普中國. 深夜看吃播會得膽結石?[EB/OL]. (2025-01-21)[2025-05-09]. http://kpzg.people.com.cn/n1/2025/0121/c404214-40405793.html.
[2] 科普中國. “脆皮年輕人”的胃還好嗎?11 個傷胃壞習慣,看你中了幾個?[EB/OL]. (2023-10-17)[2025-05-09]. https://mp.weixin.qq.com/s/z-0Ni4Fg8LB4oKiBPoyxAw.
[3] M FeldmanM, C T RichardsonC. T. Role of thought, sight, smell, and taste of food in the cephalic phase of gastric acid secretion in humans[J]. Gastroenterology, 1986.
[4] T. Andersen, D.V. Byrne, Q.J. Wang. Imagined eating – An investigation of priming and sensory-specific satiety[J]. Appetite, 2023.
[5] Cephalic Phase. Encyclopedia of Human Nutrition.
[6] Sham Feeding. Encyclopedia of Neuroscience.
[7] Robert M. Stern PhD, Howard E. Crawford BS, etc. Sham feeding
Cephalic-vagal influences on gastric myoelectric activity[J].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1989.
[8] Aybala TAZEOGLU, Fatma Bengu KUYULU BOZDOGAN. The effect of watching food videos on social media on increased appetite and food consumption[J]. nutricion clinica,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