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 黃仔 | 撰稿: 雨山 | 責編: 雨山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大家早上好呀。
最近聽說我特別喜歡的一個吃播主播「塌房」了,原因是觀眾發現她手上有「催吐疤」,脖子上還有「催吐包」,以此鑑定她每次吃完後會催吐,既浪費糧食又欺騙觀眾……
看到之後我大為驚奇,催吐疤和催吐包是什麼?在網上一搜,像這樣鑑催吐的帖子還不少,從女演員到女愛豆到吃播主播,只要她們指關節有疤痕、脖子兩側腫大,就會被懷疑經常催吐。
催吐真能造成這些生理變化?這種判斷是科學的嗎?

催吐包/疤是什麼?
催吐是使用各種方法引起嘔吐的行為,在醫學上有合理的使用,比如對服用了有毒食物、藥品等患者,可以用催吐進行緊急治療。
但是,現在這個詞更多指在非緊急情況下催吐食物,目的是為了減少進食,從而減肥或保持身材。
什麼樣的人會這樣做?吃播「大胃王」曾經是重災區。

▲圖片來源:《新聞週刊》
為了吸引人眼球,他們要吃下遠超正常量的食物,30份麵條、100只雞腿、1000只小龍蝦……「大胃王」體質是否真的存在仍然是個謎,就算存在,能吃掉和消化這麼多食物的人也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為了光吃不胖的噱頭,只好吃了又吐。
一般會用摳嗓子眼來催吐,牙齒嗑在手指上,時間久了形成瘢痕,這就是大家說的催吐疤。催吐包則是指脖子上的凸起,因為催吐時壓迫扁桃體,導致脖子兩側腫大。

▲圖片來源:google
根據《默沙東診療手冊》,用手指引導的反覆嘔吐的確可能導致手指出現疤痕;催吐時頸部充血嚴重,胃酸刺激咽喉部位的組織,可能導致唾液腺增大和腮腺腫大。
催吐可能導致催吐疤/包,但是反過來卻不一定成立,身上有這些痕跡不能斷定一個人催吐,尤其是催吐包。內分泌紊亂、營養不良、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等,都可能導致唾液腺增大。

暗藏網路的「兔子」群體
無良吃播已經在幾年前被警告和打擊,但順著對催吐疤/包的搜尋,我們發現了許多仍在自行催吐的人。
如果說主播是為了生計不得不自虐,那麼更多的人只是因為對卡路里的恐懼選擇催吐。
她們稱自己為「兔子」,諧音吐,又有瘦和食量小的意思。「兔子」活躍在貼吧豆瓣等地,分享自己長達十年的催吐史,交換更輕鬆催吐的方法,詢問如何消除催吐導致的身體痕跡……


▲圖片來源:小紅書
兔子們最常用的催吐方法有三種:用手指摳喉嚨;把PVC或矽膠材質的管子(被叫做仙女管)插入胃裡導流;熟練催吐多年的人甚至不需要藉助外力,只要想吐就能吐出。

▲圖片來源:微博
一開始接觸催吐大多是因為想減肥,她們對體重的理解已經畸變,即使很瘦了也想著再輕一點、更輕一點。身體在叫囂著要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但是大腦被長胖的恐懼和進食的悔恨佔據著。
想吃卻又怕胖怎麼辦?她們發現了催吐。吃進去再吐出來,既過了嘴癮又沒有攝入熱量。不必再壓抑對食物的需求,吐完後想到不會長胖就心滿意足,多次嘗試後,許多人開始對催吐上癮。
長期催吐,會讓身體發生可怕的變化。嘔吐時胃裡的東西從胃反流回食管、喉、口腔,其中的酸性物質可能對沿途每一個部位造成腐蝕性損傷。
-
胃食管反流病
胃酸反覆刺激食管內膜,可能導致胃食管反流病,症狀有燒心、胃灼熱、上腹部痛、胸痛等。如果引起食管粘膜損傷,可能患上食管潰瘍、出血等。食管長期炎症還可能導致食管變窄和食管癌前病變,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

▲圖片來源:Wikipedia
-
咽喉部症狀
胃酸刺激可能導致咽喉出現問題,比如咽痛、聲音沙啞、慢性咽炎等。
-
腐蝕牙齒
胃酸經過口腔時腐蝕牙齒,牙釉質被破壞,可能導致牙齒敏感、疼痛,牙齒還會變薄變短,影響外貌。
嘔吐時會帶出保護胃黏膜的粘液,更容易誘發胃潰瘍,引發上消化道出血;劇烈嘔吐後還可能導致食管賁門黏膜撕裂。
當催吐變成習慣,不僅會改變身體,還會改變我們和食物的關係,最終可能形成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ED)是一類非常嚴重的精神障礙,在所有精神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

▲圖片來源:Unsplash
ED包括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暴食障礙等。神經性厭食症患者中的暴食/清除型別,和神經性貪食症患者都存在催吐行為。
患者經常暴飲暴食高熱量食物,一些人此時沒有飢餓和飽腹感,無法控制食物的量,只是一味地機械重複進食這個動作。進食後,又由於愧疚和對體重增長的恐懼,使用催吐、吃瀉藥等方式進行清除。
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的體重通常低於正常值,但患者還是覺得自己「太胖」,於是拒絕進食、過度運動。

▲圖片來源:《骨瘦如柴》
身體失去了驅動它的能量,一切生命活動都會減緩甚至停止。神經性厭食症患者通常都不再來月經、心率過緩、血壓低、體溫低、經常脫水和暈厥……
國內醫療紀錄片中的一位15歲神經性厭食症患者,拒絕進食50天后搶救無效離世,她有1.65米的身高,體重卻不到50斤。
神經性貪食症患者體重通常不會低於正常值,但由於反覆暴飲暴食又催吐,可能發生嚴重的體液流失和電解質紊亂,極端情況下暴食時發生胃破裂或食道撕裂,導致併發症,危及生命。

▲圖片來源:Google
到這時,催吐已經不再是偶爾發生的事情,而成為了患者無法自控的強迫性行為。患者彷彿陷入死迴圈,丟失了與食物和身體的連線,很難再找回平衡。

為什麼要催吐?
長期反覆暴食後催吐、形成進食障礙的情況非常複雜,它的誘因仍在探索中,目前的研究表明它與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有關。
-
基因和家庭
《自然-遺傳學》雜誌上一篇研究發現了8個與神經性厭食症相關的基因,特定的基因可能會增加個體患進食障礙的風險。
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進食障礙歷史的人,自身患進食障礙的機率也會更高。
-
心理因素
有焦慮、抑鬱、壓力、低自尊等心理狀況的人,患進食障礙的可能性會增加。同時,患進食障礙也可能帶來抑鬱、焦慮、自殺行為等併發症,加速病情惡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反覆催吐的行為,可以追溯到曾經歷過的校園霸凌、家庭暴力、性虐待之類的創傷。研究發現,消極緊迫感(在痛苦時衝動行事的傾向)與暴飲暴食密切相關。

▲圖片來源:《骨瘦如柴》
因為痛苦,同時缺乏調節痛苦的力量,只好把對控制感的追求轉向自己的身體,從而帶來自虐的行為。
-
體象障礙
體象障礙也是一種精神障礙,指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表並對外貌缺點進行誇張想象。有暴食催吐行為的進食障礙患者,大都沉迷於關注體重,對自己的外表和身材非常苛刻。
她們時常像外人一樣指責自己,暴食後抨擊自己「胖得像豬」「不自律」「犯賤」。這種心理痛苦讓她們拼命減肥催吐,用更輕的體重和身體空虛的感覺來獲得滿足感。

▲圖片來源:《骨瘦如柴》
那麼,她們為什麼會這樣對自己?
許多研究都發現了進食障礙患者周圍環境的影響:更容易被朋友取笑體重和體型的女生報告了更多的節食行為;青春期時因體重被戲弄的女生成年後更不滿意自己的身體;有暴食症的青春期女生,她們的父母對其外貌的評價通常很低。
除此之外還有媒體的影響,研究發現女大學生雜誌瀏覽量與飲食失調行為清單的分數有關,接觸越多的媒體影像,她們越可能約束自己的飲食去保持身材。
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向參與者展示不同身材的女性幻燈片,發現隨著模特身材變瘦,參與者的不滿情緒也逐漸增加。

▲圖片來源:《骨瘦如柴》
進食障礙是極有性別傾向的疾病,女性發病率約為男性的10倍。女性中又以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女性居多。
在這些時間裡,女性的身體開始發育、外貌逐漸變化,是最有青春活力的時期,而同時也是這個時期,她們接受著外界最嚴苛的審視。
影片、圖片、雜誌和廣告幾乎只展現身材苗條、外貌沒有缺陷的女性,加上身邊親人、朋友對自己的攻擊,會讓女生們認為「瘦」等於魅力、吸引力、成功和幸福,「不瘦」等同於不自律、失敗和沒有希望。
這些荒謬的條條框框,引導著女孩們自虐,讓她們厭惡自己本就很美的身體。

▲圖片來源:《骨瘦如柴》
這是我們希望去打破的。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由ta的體重決定的,人生的困境也不能歸咎於一個數字,它不能真正幫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誇讚、認可和愛。
況且,女性身材怎樣才算好的判斷標準本身就錯得離譜!這些標準並不是以女性的健康和幸福為目的而設定,而是為了讓女性自我審判、甘願為弱。
從健康的角度看,體重是監測身體狀態的指標,並不是越瘦就越好,關注體脂率和心肺功能更加重要。所謂身材無非是骨骼、肌肉和脂肪的分佈,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簡單地用體重或者BMI這樣的單一標準去約束它未免太過片面和苛刻。
當我們擺脫外界對自己的苛責,實現和身體和解,找回和食物純粹的關係,好好關照自己的身心健康,身體自然也會順著我們的心意產生變化。

▲圖片來源:《骨瘦如柴》
許多人瞭解後可能覺得暴食催吐的人是「瘋子」,她們自相矛盾,浪費糧食,不值得同情。但事實是她們生病了,並且自己也感到內疚和痛苦,因此更需要理解和關懷,需要獲得專業人士——精神科醫生、營養師、心理諮詢師等的幫助。
希望女孩們能看到自己真正受傷的、需要療愈的地方。曾經的傷害已成往事,現在的我們有能力和勇氣做出選擇,永遠不要和欺負自己的人為伍,不要與自己為敵,不要和ta們一起來傷害自己,努力去接受和愛自己。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Patricia van den Berg, J.Kevin Thompson, Karen Obremski-Brandon, Michael Coovert. The Tripartite Influence model of body image and eating disturbance: A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investigation testing the mediational role of appearance comparison[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002.
[2] Racine, S. E., VanHuysse, J. L., Keel, P. K., Burt, S. A., Neale, M. C., Boker, S., & Klump, K. L. Eating disorder-specific risk factors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gative urgency and binge eating: A behavioral genetic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26(5), 481–494.
[3] verywellmind. The Different Causes of Eating Disorders[EB/OL]. (2024-09-08)[2025-03-12].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at-causes-eating-disorders-4121047#toc-risk-factors-for-eating-disorders.
[4] Hunna J Watson, Zeyenep Yilmaz, etc.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dentifies eight risk loci and implicates metabo-psychiatric origins for anorexia nervosa[J]. Nat Genet, 2019.
[5] 默沙東診療手冊. 進食障礙[EB/OL]. [2025-03-12]. https://www.msdmanuals.cn/professional/psychiatric-disorders/eating-disorders/bulimia-nervosa.
[6] 騰訊醫典. 狂吃、催吐,再狂吃、再催吐,迴圈6年,我終於從噩夢中醒來[EB/OL]. (2021-10-29)[2025-03-1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128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