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6年深度反思:關於流量、平臺、IP、認知成長及團隊

一轉眼,從2019年3月創業到現在,來到了第6年。
運氣比較好的是,我們活了下來。
  • 19年做了行業第一批 K12 短影片 MCN
  • 20年在快手上開創了直播賣例子玩法
  • 21年跑通了影片號,做了素人直播矩陣
  • 23年開始嘗試IP化的打法
過程中有一些收穫,自營了6000多萬的家長短影片粉絲。拿過一次福布斯U30(沒花錢),也曾拿過融資(創新工場)。也有不少波折,經歷過雙減等。
此間心得分享給大家,之前也寫過一篇創業3年反思可以搭配著看。創業三年,關於短影片+直播+流量千萬級經驗覆盤
這篇文章以碎碎念為主,全文8000字,主要以下4個模組
  • 流量及平臺經驗   11條
  • IP,MCN理解       15條
  • 個人認知升級      35條
  • 團隊覆盤            13條
我的習慣是幾年更新一篇文章(差習慣,要改),可以分模組跳著看,全部閱讀完差不多30min。放心文末沒有賣課廣告,小白請慎入。
01 關於流量和平臺:
1.新媒體平臺上,流量紅利的本質是供給紅利,簡單來說就是供給遠小於需求。同時我們所有動作要符合平臺程序。玩家的興起,一般都是起於娛樂搞笑,興於熱點行業,終於產業。
滿世界都跟你說某某紅利的時你要警惕,當小圈子無意中得知某個紅利,你要立即行動。
2.網際網路專案裡資訊差傳遞時間在變少,這年頭當有人跟你說有好專案的時候,一定要眼見為實,不要被截圖所迷惑。
3.賽道決定一切,賽道決定一切,賽道決定一切。太重要的話要說三遍。
不要做盲目追紅利的人,紅利是留給有積累的人和團隊。有些機會註定不屬於你。
4.在某種程度上,付費的流量更便宜,免費的流量實更貴。
付費便宜在,你是在公開市場上放開拿量,類似於地主跑馬圈地,更加穩定。
免費流量,貴在需要看天吃飯,需要持續耕耘,類似於農民。
當然兩者沒有好壞,不同階段使用武器也不一樣。
5.一家公司寄託於流量力挽狂瀾,那麼離長久很遠。
那些天天拿著大喇叭在門口喊的餐廳,最好不要進去,除非他是讓你排隊等號。
6.產品優於流量,當你產品力不強的時候會天天喊著缺流量。
很多IP反應到了短影片平臺找不到流量,根本問題其實是沒找到PMF。就像一個訓練有素的馬術師,看到一輛跑車,跨在引擎蓋上,大喊著駕駕駕。
但真正做好產品太難,身邊創業者不超過1%。
7.一直只做流量會有反噬,更多的是心態層面,太著急有結果,所以有小結果就沾沾自喜,沒結果又慌得一批。
8.私域是很多生意繞不過去坎,私域裡使用者的價值才能被稱重。
私域不被重視,核心不是戰術上的問題,是戰略上的認知問題。
雖然我從16年在公司就做過個人號矩陣,包括在18年寫《高階運營》時,提出過私域流量池部署,應該在國內很早期普及這一概念。但我們搞了6000w的短影片粉絲,私域量級只有幾十萬。
不是不會做,是沒有看到真相,沒有認真計算產值,所以草草忽略。就跟你開車越野車到了沙漠,發現一路上到處是湖泊,你沒心思在這裡好好把水灌滿,邊開邊走,直到駛入湖泊消失處。
但請注意,私域是租客邏輯,不是房東邏輯。沒有關係是恆定的,你的閨蜜都能把你拉黑,更何況是你沒見過的使用者。
因為是租客,所以一上來就要把動作規劃好,一個要租5年的房子和租1個月裝修力度自然不一樣。
9.很多人的生意模式,如果算毛利,大頭都被平臺拿走了。
不要盲目追求純確定性的方法論,有些人突然在平臺起來了,有可能他因為某段時間幸運,或者某個玩法ok被選上了,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原理。
對於平臺來說其實無所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如果走純投放模式來說,要找到平臺無法直接計算你產出的模式,要麼在私域裡翻江倒海,要麼在品牌裡叱吒風雲。
10.關於平臺的紅利,需要細分到具體類目來談,前幾天去矽谷,當地朋友問我國內的新媒體平臺什麼情況,編了一段大概印象。
朋友說要起一個橫批,那還是“內容為王”
11.下一波平臺紅利的敘事,大機率是AI大幅提高內容生產能力,及提升過程中的效率。
02 關於IP和MCN
1.短影片發展到現在,低垂的果實基本上已經摘完,剩下來的迴歸到生意本身。
比流量紅利更大的是人心紅利,這也是IP的機會。
2.到底什麼是IP?
我的角度:流量+差異化定位+產品沉澱,缺一不可。
所以大多數IP不是真IP,最多算數字分身。
3.其實絕大多數的MCN是一個很差的生意,因為存在不可能三角。
可複製性,IP穩定性及生命週期長很難全部滿足。
夫妻檔,師徒制的穩定性比大多數MCN高的本質是,構造了社會契約,而不是簡單的經濟契約。
MCN發展到現在,其實在迴歸其本質Multi-Channel Network,是頻道邏輯。
其本質是給IP提供服務,而不是創造產業。
4.未來的MCN,不是比拼誰簽了更多的人,而是在這個產業中滲透程度。
IP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MCN會逐步去魅,還是叫XXX產業公司更合適。
就像雷軍,在社交媒體他不僅是一個賬號,更是代表了手機數碼和汽車兩個大的產業。
5.IP如何留住主播,從機構的角度需要滿足6個要素:
短影片/直播/投放/銷售/產品/交付
內環是戰略(很多IP會忽略劃一根線的價值),外環是戰術(不能有大短板,或者長板足夠長)
6.但實踐過程中,MCN要起飛遠比這個難,六要素外還存在一個冰山模型。
對於機構來說經營IP本質是經營關係。
和IP在價值觀/情緒價值/包容性/成長性/利益分配都需要一致。
過程中摻雜各種變數,就算是俞敏洪頂級大佬也難留住董宇輝,問題可能出在看不見的隱藏環節。
7.你能從IP業務賺到的錢
=【使用者需求,產品能力】最大公約數
=【你的認知,IP認知】最大公倍數
所以最好你在專業領域的認知要遠高於IP。
8.那沒有IP是不是沒法做業務了。其實也不是,我們21年做了一個k12業內最大的自營素人直播矩陣,透過可複製主播模型,累計培訓了幾百個主播(在杭州被同行稱為黃埔軍校),同期有30+主播直播。
以至於我們miss掉了純IP紅利,因為前期我們利潤比有些同行IP公司高。
9.使用者進入存量注意力時代。
給使用者產生的多巴胺從 【多頻刺激】轉移到【大幅共振】。
比如知識付費,之前是透過短時多刺激,即10秒內給你各種表演動作,比如翻白眼來刺激你停留。
後面逐步變成了娓娓道來,給你更多認知上的顛覆。
10.只有IP就是差生意,拿IP當成觸角就是好生意。對於知識付費來說,賣課IP已經見頂,但是產業IP正當時。我們也逐步的在做產業級別的IP,歡迎聯絡。
11.下面這句話對我來說教訓有上千萬。
孵化IP是很多時候是偽命題,放大IP價值更大。
你是要玩一個低機率遊戲,還是做一個確定的事?
12.IP業務對於很多賽道來說,當下最大的不是流量問題,是公眾情緒。這兩年暴雷了很多IP,但在微博,公眾號時代的後期,”咪蒙“式的消失也屢見不鮮。
IP做的越大,本質就是車速越快,就像你開著120碼的車,前方始終吊著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只要遇到一個小坑,可能前功盡棄。
核心是謹小慎微,適當往後撤。可以參考大冰火之後的動作。
13.微信公眾號2012年推出,2015年商業化,2019年開始資料下滑(接廣告部分),但現在依然存在,經歷了10年以上,大紅利消失了,小紅利依然存在。
比如21年的公眾號和影片號可以一體化關注(行業叫默展號),我們透過這個功能漲了1000w公眾號粉絲。去年很多玩家用gpt批次寫文章拿流量主收益,小綠書出現等等。
抖音,影片號也一樣,一個牛逼的產品,生命週期比你想象的要長,生態建立起來了,森林裡就算砍掉了大樹,還會有很多鮮花開放。
所影片直播無論是IP,電商都還能做,依然在每個階段有新的紅利,核心區別是
你要變成高手,或者等待你的機會出現。
14.進場時機很重要,除了資訊之外,就是看常識。在關鍵判斷上,要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要跟著輿論走。
我們6年中有幾個關鍵的卡點
一是21年雙減,我當時不知道有雙減,年初發現網校給我們CPA結算價格下降,從賣一個9元例子結算150元到了90元。當時意識到了這個行業我們作為渠道商,其實本質賺的是資本市場上溢價的錢。
這個風一定會停止,類似於滴滴和快的打車一樣,後面作為渠道一定會痛苦。
所以在21年的2月就開始獨立做自己的錄播課形態。等到雙減來時,我們廣告部分收入只佔了20%。
另一個是關於影片號,我們可能是業內最早跑通影片號的教育MCN。20年影片號有一陣子泡沫期,很多人放棄了。
但當時我堅持在做,基於兩個推斷:
1)微信月活11個億,抖音加快手去重月活大概8個億,還剩3個億上網但是不看影片的人群,最後一定會在影片號上看。簡單推算就知道一定是老年人主導。
2)基於羅傑斯創新擴散曲線,事物的擴散是有規律的,不是勻速的,無論是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都符合這個規律。
最後接受者占人群中16%,如果按照移動網際網路11億算,最起碼還有接近2億人沒熟悉短影片。
兩者交叉分析影片號就是答案,所以我們堅定地認為影片號能跑出來,堅持半年後我們在21年7月份終於跑通。比行業說的紅利提前了2年。
15.目前看到對做IP產業公司最好的理解,出自張勇(新榮記老闆,在米其林無數次摘星)
“從我們 1995 年開第一家店,我們對食材的追求高,慢慢形成了文化。我不希望廚師做菜標準化,而是他把菜當成一個作品來做,把這個工作當成自己的榮譽。”
03 關於認知成長
1.和一個比你高2個level的人聊過一次,低過你苦思冥想一年,你收穫的答案或許和周圍人完全不一樣。
2.牛逼的人厲害的不是他在做什麼,而是觀察他拒絕什麼。
有個朋友前幾年無所事事,天天打打高爾夫,偶爾更新下公眾號,很多人給他介紹新機會,他都拒絕了。一開始以為他頹廢了,後來才知道他在等待入場時機,後來進軍餐飲,一舉爆發。
3.我們吃過了很多紅利,但很多時候吃的僅僅是西瓜尖一部分,做一陣子之後沒有放的非常大。
為什麼是這樣?之前我認為只是組織能力差,其實是看終點的能力。
很多人說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其實是你賺不到覺察以外的錢。
為什麼會錯過,其實是你沒有關注。如果沒有覺察能力,任何有用的的資訊在你面前沒用。
去年有一個群友來拜訪,最後臨別的時候跟我說了句,沒事就多買屯點XXX。XXX後來漲了很多倍,不是我不知道,是你內心根本不關注。
4.太簡單的東西,往往吸引不了重視。
很多事情底層往往簡單的令人可怕,你很可能很早就聽過,但人往往相信複雜,似乎複雜後面的力量更大,更容易成癮。
如果一個人往往能把一件事情,能說的很簡單,要麼是傻子,要麼就是高手。如果你發現是後者,乖乖認小弟。
5.臣服是一種態度,其實更是一種能力。我們往往自己的ego很大, 覺得能力圈可以拓展到很多領域。
當你能意識到侷限性的時候,已經贏了。
當然改命的核心,往往不是自己變牛逼了,而是找了一個牛逼到大哥帶你牛逼。
段譽在學會凌波微步之前,對菩薩磕了999個頭。
6.認真做事是一種頂級能力,意味著絕對專注,絕對的目標導向,能夠排除萬難。
李小龍說:“速度是身心同步、消除不必要的動作、注重精準。速度的本質不在於匆忙,而在於效率。”
7.更富有,更睿智,更快樂》是一本書名,也可以是人生的座右銘,分別代表著追求食物鏈(物質),智慧鏈,幸福鏈。
當然每個人階段不一樣,提醒自己及時知止很重要。
周圍的很多朋友,已經很有錢了,但過得不怎麼幸福,可能在後者上投入的時間沒有研究賺錢的1/10。
城裡的人想進去,城外的人想出去。最核心的是你要有意識到城的存在。
8.絕大多數人,一開始創業時本質是消除恐懼感,對於金錢,人際關係的恐懼。
當恐懼感消失的時候,其實你才真正開始創業。而不是倒過來。
當然很多人表面上說想賺錢,其實想急於證明自己。後者可能會翻大跟頭。
前幾天去矽谷轉了下,發現很多當地創業者非常powerful,來源於他們的底層自信,真的喜歡這件事情,而不是單一的賺錢。我從去年開始慢慢覺察到自己的這點。
9.不要發力過猛,不要期待過高。要保持平常心。
在一個滿是人的游泳池裡,快速到達對岸最快的速度可能不是猛遊,而是走一步看一步。
很多創始人一開始用力過猛,要麼後面身體或者心力消耗過快,需要很長時間恢復。
10.心力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很多聰明的人反而體會不到。
聰明是不生智慧的,他們不是不具備,是每次快用上的時候,打一槍換一炮。
11.要經歷週期,經歷好的和壞的,既要在絕望中充滿希望,也要在歡聲笑語中低頭反思。
12.看到行業三個月的變化有時候很簡單,看清行業三年後的變化是難的事情,但看清後決策會變得簡單很多。
去年有本書很棒,10X than 2X,強迫自己的思維有10倍速的視角。
包括一個10年的專案,能不能在6個月內完成。
13.現在越來越明白底層特質的重要性,如果光看技能層 人和人其實差距不大,但底層決定十年後的發展上限。
14 .人最重要的是加速度,過去成功不代表現在成功,但過去一直失敗你要小心了。如果一個人 幾年內都沒有任何成績,要反思選擇或者能力問題了。
15.一直熱衷賺快錢,最大的壞處是會形成思維慣性,對低垂的果實表現出狂熱,但從機率上來說,總有一天,你會被跑的比你更快的獅子吃掉。
16 .做正確的事情,不一定是做難的事情,“做難而正確的事情”是有行業語境在的。
在很多行業,不用和自己過不去,正確的事情有時候反而會做起來會更輕鬆,因為自帶勢能加速度。
17. 如果一個概念 10 年前大家都在說,現在依然還在炒,要麼是真的難,要麼是真的對。
前者是 sass,每年都是元年。後者是 IP,從圖文到短影片時代。
18.不要羨慕純運氣,要學習可被複制的運氣,大多數高手的運氣都是可以被計算的。最簡單增加運氣的方法就是:多花錢+保持好人品。
有朋友今年接手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來源於多年前商學院認識的一個大哥,對他接近 10年 的觀察。
19.一個人的核心能力是知止,越早知道或者觸控到能力圈的邊界越好。因為知止,心態反而會更開放。
過去一味的強調自營,載了不少跟頭,包括這次我們去做產業IP,我們也主動找合作方合作很多環節。
20.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很多你認為很新鮮或者棘手的事情,可能別的行業,別的維度上已經發生過好多次。
21.“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很多事情的發生其實暗合規律,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比如行業流量變遷的規律,商業模式的紅利期,都存在週期。對普通人來說,最難的是尊重常識,當然更難的是承認自己是普通人,不是special one。
當然你悟到這個點後,你就無所畏懼了。因為我們是普通人,我們可以犯蠢。
過去很少找大佬主動聊天,生怕大佬覺得這個問題太愚蠢了。但有個朋友講,你可以害羞,但是1秒鐘後害羞就過了,之後你就恢復正常。
22.在當下的環境中企業一直要關注幾個點,增長,效率和風控。
對於公司來說,營收是面子,資產是裡子,現金流是日子。
23.多和能數次穿越週期的人聊,他們有更深的體感。一時的風起雲湧,不如一直呆在牌桌上更令人值得尊敬。
24.終局思維和逆向思考能力都是稀缺品質。
25.在很多人眼裡的賭博行為,其實是無數次精準的計算。
不要只看利潤率,要看ROE
ROE=利潤率*槓桿率*週轉率
所以看到一個月利潤率20%且超高週轉的生意後,一個大佬果斷借了8000w年24%的“高利貸”,一把封神。
(這裡不鼓勵大家進行任何借貸行為,有時代背景在)
26.在成功之前,找到你的絕對長處,長到依靠這個,周圍的資源會自動聚攏為止。
27.想要大幅增長,從需求端要滿足:剛需,穩定,趨勢向上,抗週期,有延展。同時具備要素越多越好。
28.圈子很重要,圈子的平均收入就是你的收入。
有個頂級投資人一直會問創業者兩個問題:你的大哥是誰(你在什麼樣的圈子裡),你之前賺的錢都花在哪裡(只顧貪圖享受的直接pass)
29.對於學到的新知,要養成付費意識,而且是隨手付費意識。我經常在每週日晚上自己直播間“PUA”觀眾,如果聽到有價值一定要送禮物,第一你能記住這個知識點,第二你的好習慣就培養出來了。
我發現微付費的槓桿非常大。之前看某個大佬的公眾號,那會他的閱讀量不高,我給每篇歷史文章打賞了200。加到微信後,這個大佬連忙感謝,像遇到知音一樣。可能正常渠道你都沒法接觸這樣的人。
30.玩了一個叫做財富流的遊戲,線下6個人組局,用3h走完一生。有幾個體感:
一個是終局思維,如果一個人一上來就看見過高山上的風景,確實能夠更快的進入順流層。(遊戲中表現為被動收入遠大於主動收入)。
第二做任何事其實都會消耗精力,這是一個隱形的投資,把精力花在哪裡就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有個朋友剛賺了筆大錢,想要買一輛蘭博基尼,後來被投資人勸退了。理由是核心不是600w,而是你買之後要在車上花時間研究,還要花更多時間炫耀,這點時間不如投入在公司上收益更大。
31.呆在牌桌上,可以待機,但不要下線。
32.判斷終局的能力是最難的,所以區分出來了純打工,生意人,企業家。
33.誰痛苦,誰改變。聰明人最大的問題是,總是能找到很多支線的答案,每次都能活下來。這是對他們最大的詛咒。
34.這幾年創業,熱衷於加各種組織,私董會,諮詢等,累計花了幾百萬。很多朋友問我,到底哪個私董會最值得推薦。其實這個問題反過來問更合適,你去參加這些的目的是啥?
每個階段你參加每個私董會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之前只是生怕自己 fomo一些機會,但後來發現,缺的不是資訊,是目標。
35.能游到海水變藍,最核心的不是努力遊,而是先確是海。不然越遊越累,可能發現是在沼澤。
如何判斷?算力+演算法+資料
有自己的底層作業系統(算力強),多元思維模型(演算法好),優質資訊源(資料好)。
幸運的是AI時代,能夠幫我們做很多決策參考,我現在基本上已經離不開GPT了。【這裡面有很多心得,回頭有空,做個AI新媒體俱樂部】
04 關於團隊
1.順著人性做事,逆著人性修心。共苦其實沒有同甘難。
2.太高的利潤率往往不是好事,會有很多人盯上,如果疊加上沒有很強的組織壁壘,那會形成災難。
普通公司不要輕易搭建所謂的護城河,在你沒有看清楚這件事情之前,可能只是搭建了一條馬奇諾防線。
而且你覺得它是護城河,僅僅是因為你在上面投入過多。
3.使命願景價值觀,剛創業的時候感覺比較虛,沒有看懂和理解。
直到去年才有感覺。核心是確定目標,動力,制定規則。
就像一艘船在大海里,有的人開著開著就變成了海盜,有的人變成了哥倫布發現美洲,這注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4.篩選比培養更重要,但是前提是你能配得上大家,你只能找到你目前能找到最好的人。
所以不要抱怨企業人才不行,多看看自己哪裡出了問題。
5.冰山下的比冰山上的更重要。
創業剛開始,我們更看重技能型的人才,拿來就用,但是後面慢慢發現,招錯一個人的成本其實非常大,特別是造成的傷害方面。
現在找核心人才,更看重這個人的一些底層特質,價值觀,人生觀。
6.很多時候企業的失敗,並不在於一路業務縮減,而是創始人一路擴充套件後的精力問題。
就像矽谷現在說的創始人模式迴歸。雷軍做小米汽車的時候問了李想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做汽車,你給我一個建議,只要一個,是什麼?我說:小米車要想成功,你必須all in——沒有什麼其他的,只要做到這一點,小米汽車就會成功。”
7.如何判斷組織升級的標準是什麼?
李想:核心要完成四個任務:
  • 如何能有效感知並獲取到全面真實的資訊;
  • 如何能做出好的判斷及決策;
  • 如何確保執行的過程;
  • 如何有效覆盤
能做好其中2個以上就很難,繼續修煉。
8.短期主義vs長期主義的本質不是選擇,是看清真相。
所以不要上來就談長期主義,可能造成長期危害。
我曾經很困擾於是做生意還是做事業的問題,不知道自己的初心在哪裡。其實沒有短期和長期主義,本質是你看清這件事情的真相。就像打遊戲一樣,不能只關注眼前的補兵,而要看清整個地圖,明確最終目標是推掉水晶塔。
9.要時刻保持團隊的中正位,既不要純利益導向,也不要一點利益都不談。
10.遠離那些經常負能量的人,不要認為你能輕易改變一個人。
同時將軍趕路,莫追小兔。不要被情緒裹挾,不要被沉沒成本打劫。
11.在《悉達多》這本書裡,有一個商人問他,“你一個大僧人什麼能力都沒有,你在幹嘛?”
他說我有三個能力:會思考,會等待,會齋戒。
  • 會思考(強大的認知能力):看清真相
  • 會等待(延遲滿足感) :看清真相後的耐心
  • 會齋戒(忍受痛苦的能力):接受過程中的曲折
“期望值很高的人,耐力就很低。不幸的是,在成功的道路上,耐力是很重要的。我不知道如何教給你們,除非我希望你們遭受一些磨難。我很幸運,從小就在一種能夠成功但又有很多挫折和磨難的環境中長大。直到今天,我在公司內部使用“痛苦和磨難”這個片語時仍然感到無比欣喜。"——黃仁勳
這本質就是西遊記的故事。
12.利他是個好東西,請持續。無論是在公司內還是對身邊朋友。
我經常在各種場合隨手幫一些朋友,甚至有有些時候還吃虧,但長期看很多機會都是來源於之前積累。
以至於有個小圈子都說近火火者富,比如20年拉了身邊一票朋友,做教育的CPA,好幾個結果都還不錯。
13.今年我們也從一家純粹的K12 MCN公司,轉型為產業IP的公司。主要聚焦在【幫助真正有能力和願力的人一起放大】。
目前重點看的是心理學,家庭教育,文化領域等。
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嘗試結合AI和數字人技術,取得了一些進展。
我堅信做對的事情,然後把事情做對。
下一波AI+IP的時代要到來了,我們也在找各種人才,包括短影片,直播,產品,產品,私域,管培生等。個人聯絡方式(gongyan42)。
我也希望和有IP資源或者IP一起合作,以及各個方向上的合作伙伴。
如果是對的人,我們終將相遇,一塊去取經,也取你自己的真經。
源 |  龍共火火(ID:net-talk)
作者  龍共火火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