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討厭同學”和“被同學討厭”的孩子:學會3句話,就能解脫出來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碰到合不來,甚至討厭的人。
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和對方翻臉,或者離對方遠點。
但對孩子來說,“吵”和“躲”都沒那麼簡單。
因為他們的社交圈子很窄,無非是學校的老師同學、小區的玩伴、興趣班的搭檔……
你讓孩子躲,雖然能暫時安撫情緒,卻也變相傳遞了:“遇到困難,逃避就行”的訊號,容易養成玻璃心。
再說吵,孩子之間的矛盾往往沒多大,也未必是人家做錯了什麼,但可能就是氣場不合。
要是讓孩子鬧大,或者替他出頭,反而會讓孩子處境尷尬。
那似乎就剩一個辦法:忍。
好像也不太行,要麼孩子憋習慣了,變成“老好人”和“受氣包”;要麼孩子憋出內傷,自己難受。
其實,還有一個更高階的處理方式,不用委曲求全,也不用爭論吵架,孩子心裡還舒坦,就是教會孩子運用森田理論。
它是由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提出的,核心就8個字: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允許自己的“討厭”存在

所謂順其自然,就是允許自己的討厭存在。
當孩子有討厭的人,有的父母可能會講:
要包容、少計較,或者少管別人,專注自己之類的話,把孩子的情緒堵回去。
很多孩子自己,也會陷入一種“我不該討厭TA”的自我攻擊中——畢竟他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對人善良友好。
其實,討厭一個人,就像有人不愛吃香菜,沒有理由,這就是一種天然的偏好。
換個角度看,這甚至是一種“保護機制”,是大腦識別出:“對方身上有讓我不舒服的存在。”
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讓孩子學著接納,正視這種情緒:
引導孩子大大方方承認:我就是不喜歡對方某種行為,或者我就是討厭他這個人。
除了跟父母說,孩子發洩這種情緒還有很多:
比如把討厭對方的理由寫在紙上,然後扔進垃圾桶;
放學路上和信任的朋友多吐槽兩句;
在心裡給對方起個搞笑代號,每次想到都忍不住笑。
總之,不要憋在心裡,要讓情緒流動起來。
因為你接納什麼,什麼才會消失;對抗和牴觸,只會讓你不停地情緒反芻,什麼都做不進去。
當然,我們也要提醒孩子:情緒可以存在,不能成為困住你的牢籠。
你可以發洩,但一定要適度,反覆想討厭的人或事,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氣,陷入無意義的內耗中。
具體在操作上,孩子可以先給自己設定一個錨點:
比如把討厭的理由寫下來,就算翻篇;生氣個5分鐘,就到此為止。
轉頭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用具體的行動來轉移注意力。

別人的態度其實與你無關

孩子之所以討厭一個人,更多時候是對方先釋放了“攻擊訊號”。
可能是陰陽怪氣的嘲諷:“又在學習啊,大學霸,捲到我了”
可能是故意的排擠:跟TA打招呼,對方卻視而不見。
也可能是挑釁的小動作,走路的時候撞你一下,故意碰掉你的東西……
心力比較弱的孩子,很容易因為這些不友善,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其實咱們大人都懂:很多時候,別人攻擊你,是基於自己的心理需求。
有的人是為了轉移負面情緒,他在別人那裡受了氣,比如被老師、父母批評責罵,轉頭找你撒氣。
有的人是因為需求沒得到滿足,試圖道德綁架你。就像你沒借給別人東西,有些人會指責你小氣一樣。
有的人是為了自我保護,當別人討厭你身上某種特質,可能是你做到了,而TA沒做到。
就像那些吐槽你愛學習的人,其實是在掩飾對“自己不夠努力”的焦慮。
更有些人,他對世界純粹就是“差評模式”。不光是你,他可能看誰都不順眼。
因此三毛才會說:
“你對我的百般註解和識讀,並不構成萬分之一的我,卻是一覽無餘的你。”
我們該告訴孩子:
別人怎麼對你,反映的是他自己的狀態和水平。
你沒有責任改變他,更沒必要用他的問題來懲罰自己。
溫和堅定的提出才是真正的強大
有人可能會說:這不就是自我安慰,精神勝利,該受氣還是受氣嗎?
這就不得不說到森田理論的後4個字:“為所當為”。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的生命,是用來做真正值得做的事,書寫自己的故事。
你當然可以討厭他,但也就到此為止了。
畢竟,討厭一個人,也是需要精力和能量的。
你在別人身上消耗的能量多了,花在自己身上的能量就少了。
咱們中國也有句俗語:將軍趕路,不追小兔。
當然,這只是認知層面上的轉變,做好課題分離,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對方已經干擾到孩子正常學習生活,比如持續地晃桌子、傳謠言……
我們也要教會孩子“有邊界的溫和”,同樣是不翻臉,也不隱忍。
大致可以分成3步:
No.1
用“觀察 感受”代替指責
比如後排同學總踢椅子,教孩子別第一時間發脾氣,而是說:
你踢我椅子時(事實),我的本子會滑下去(影響),寫作業總被打斷(感受)。
這樣做,一來對方會放下防禦,因為你不是來吵架的;二來你沒有動怒,對方如果帶著惡意,也不能得逞。
No.2
提出需求,並替對方著想
我想好好寫完作業,如果你有不會的題,等會兒我還可以教你,咱倆都寫完作業,玩得也會更安心。
沒有人會拒絕對自己“有利”的建議,而且你首先釋放出了善意,對方也就不好意思無理取鬧。
No.3
等待明確反饋。
說完後,讓孩子直視對方的眼睛,等一句“好的”或“知道了”。
所謂先禮後兵,當你明確表達過自己的訴求,對方也知曉,還繼續搗亂,就可以求助父母和老師了。
這不是打小報告,而是保護自己的權利——就像生病了要看醫生,尋求幫助是勇敢的表現,不是軟弱。
人生海海,我們的孩子會遇見無數人。
跟喜歡的人相處是運氣,跟不喜歡的人相處是能力。
願我們的孩子,既有接納世界的氣度,更有守住內心,專注成長的勇氣,如此才能不卑不亢,笑對人生。
最後也再跟姐妹們多提一嘴咱們後面的直播,週四給孩子們準備了玩⼤獅思維專場,主要是針對3-12歲孩子的數學思維提升我覺得它比較剛需緊貼新課標,精準匹配孩子學習進度,如果孩子課外做題量很大,數學成績卻不上升;解題沒思路丟分;解應用題時,邏輯雜亂,都一定要來聽聽。
5月我最期待的就是超級記憶力學霸訓練營的專場。這個專場每個孩子和家長都適合來聽聽,老師會在直播間講解各種高效提升記憶力的方法。那些總是記不住知識點、專注力不強、學習壓力大的孩子,都會特別有收穫。
這周的免費贈書活動也在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客廳板凳已擺好!
速速點選關注樹媽影片號
謝謝你們的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