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女孩被陌生人關廁所教育,家長同意,就能這麼幹嗎?

來源:怡禾心理
作者:朱麒臻、小怡
“高鐵、飛機小孩哭鬧要怎麼辦?”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多年,今年假期,我們在網際網路上看到了很多轉變。
父母們想出了各種方法,幫助年幼孩子適應長途旅行,比如帶小孩剝豆角、撿花生、剝捲心菜等,既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又讓孩子有事做,不會因為無聊而吵鬧。這些新聞,一時之間被傳為美談。
誰知,就在暑假即將結束之際,一則熱搜#飛機上兩女子強行帶孩子進廁所裡教育#悄悄登頂了。據瞭解,1歲多的小女孩隨奶奶乘坐飛機,因哭鬧被2名陌生人帶到飛機上的洗手間進行“立規矩”。
/截圖來源:大象新聞/
該帖子,至今已有1.1億次閱讀。這次,我們看到熱評這樣說。
/圖源|微博評論區/
原來社會事件不斷被曝光和科普,已經讓大家開始逐漸瞭解幼兒的“難處”了。

但隨後航空公司卻給出了情況說明:“為

避免打擾

到其他旅客休息,在其祖母同意下,兩名旅客將兒童抱至洗手間教育….兒童

母親

表示…

理解

…”


短短的說明,久久的詫異,事件本身並沒發生反轉,反而引發了更多的輿論。#孩子被關廁所教育家長同意就行嗎##孩子被關廁所教育最該反思的是家長#前後上了熱搜,這次許多人站在了孩子這邊:
/圖源|微博評論區/
坦白說,儘管航空公司一方說明了孩子家人都同意了對方為孩子“立規矩”。
但這不僅讓人想起一句話:“從來如此,便對嗎”?
特別是上方截圖中最後一條互動評論,無奈中透著理解的複雜情感。
他們理解了祖父母對孩子被帶走教育的“允許”,可能實際上是出於無奈的“被迫允許”。
然而,大多數人對此卻難以理解:為何孩子的父母能夠接受這兩個陌生人的行為?他們說:“家長這也能理解,我有點不理解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當下,並非人人都能很好地共情和包容帶幼兒出行的家庭。而不被理解,處處受限的境遇是常態,也正是許多父母感到失望和困擾的根源,也許還有妥協吧。
今天藉著這個話題,我們想和大家再聊聊引發多方討論的“厭童”話題。

“厭童”背後到底是什麼心理呢?

“厭童”代表了一些成年人與孩子相處時,表現出對童真、童趣的厭倦和不耐煩,很難對兒童及兒童的行為進行共情,無法在人際關係中提供相適應的理解和包容。
但是,人人都會有情緒,“厭童”情緒也不僅僅只發生在未婚未育的年輕人身上,已經成為父母的人也會有,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些時刻有過,這是一種人類面對不確定情境的反應。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和行為?
如果一個人曾有過與兒童時期相關的負面經歷例如虐待、性侵或其他形式的傷害,會導致他們對兒童產生恐懼心理和厭惡情緒,在社會交往上會自動迴避與兒童有關的情境。
如果一個人個性偏好計劃性、規則感,渴望對自我或外界有更多掌控。那麼面對兒童的無計劃、無規矩的行為,他們就會感到失控,孩童的天真爛漫在他們眼中就是世紀災難。
/圖源丨圖蟲創意/

被社會文化影響的“厭童”

從一個心理現象上升到社會現象,除了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之外,還有很多社會文化層面的影響。
 社會價值觀和文化趨勢的影響
有一些研究表明[1],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文化趨勢對“厭童”心理形成也有一定“貢獻”,例如對童年的社會性期許、對早熟和成熟的強調,使得成人早早失去了對童年的美好感受。就像近幾年國內教育的“卷”,無形中也在重塑孩子的童年體驗。
 社會壓力的影響
還有現代社會快節奏生活和工作壓力,成年人也缺乏時間和精力與孩子一同享受遊戲和娛樂,與孩子在一起變得非常“無趣”、“耗竭”[2]
而這些還會造成很多未婚未育的成年,因為強烈的個體責任感、焦慮和壓力,產生“恐婚”、“恐育”心理,實際上他們內在並不是不喜愛孩子,而是對自己缺乏信心,對未來感到擔憂,無法真正放鬆地擁有孩子,與孩子玩耍[3]
在強調成人化的社會環境裡,任何人都可能對孩子的天真、幼稚感到不適,就像大家日常生活中認知到的“恐弱”、“慕強”心態。
“厭童”現象的背後都有一段漫長的個體與群體、心理世界與社會環境之間互動影響的過程。
/圖源丨圖蟲創意/

怎麼才能和“厭童”情緒和解?

在心理學中,和情緒和解,一般會建議採取正視自我情緒的方法、尋找合適的方法安撫情緒等,而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做到真正蹲下來和孩子“對話”。
我們每個人都做過小孩,對孩子的感同身受和換位思考,其實有很多人不用刻意學習,天然地可以做到。

代入孩子的視角重新體驗

也許會遺忘,所以可以在平時安靜的時候,嘗試與童年的自己建立聯絡:
“如果此時此刻我是這個孩子,我處在這個環境下,我的感受是什麼呢?好奇?好玩?討厭?煩躁?我想要的是什麼呢?”
感受孩子當下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才有可能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而不是隻有“打罵吼催”。
曾經有一對父母帶著兒子來找我諮詢,他們沒跟孩子說這是心理醫生,就對孩子說“你說話啊,你有什麼要跟老師說,你快點說啊,什麼心裡話都要跟老師說。”孩子一言不發低著頭,父母很著急一直催促。
我說:“你們換位思考一下,對於一個爸爸媽媽找來的陌生人,孩子搞不清楚這個人是敵是友,究竟是來幫我的還是和父母一起來批評改造我的?他怎麼敢把心裡話跟我說?就好比爸爸媽媽,如果你們單位領導給你介紹了一個新來的人事總監,讓你把對公司的真實想法都跟他說,你們感覺怎麼樣?想說嗎?”
日常與孩子接觸,嘗試放下成人身份,回到童年時期的自己,參與到孩子的遊戲當中,感受一下孩童的快樂和純真。
你可以嘗試與孩子尋找共同的興趣愛好,戶外活動、繪畫、閱讀甚至是玩遊戲,玩不是目的,與孩子深度連線才是。
/圖源丨圖蟲創意/
最後,我回想起後臺收到的一條評論:“我不討厭帶小孩的家庭,我討厭的是孩子哭鬧時不作為的父母。”這其實反映了一個普遍現象。
我們可以理解,有時“厭童”情緒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要覺察這個情緒背後有沒有敵意。
如果有敵意,那可能針對的不僅是孩子,還有他們的父母、家庭,甚至是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它可能源自對這個世界、對生命本身的不滿。
帶著敵意生活,我們感受到的也將是敵意。然而,透過積極的行動,我們可以促進有效對話的發生,逐漸讓誤解消聲。
世界並不完美,人也不完美,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如同未經雕琢的寶石,需要時間和耐心去培養。當我們學會接納“不完美”,友好和包容就會自然地生長。
參考文獻
[1]In S. L. Hofferth & J. F. Sandberg (Eds.), Changes in American children's time, 1981-1997 (pp. 1-22).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Milkie, M. A., Nomaguchi, K. M., & Denny, K. E. (2015). Does the amount of time mothers spend with children or adolescents matter?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77(2), 355-372.
[3]Gondoli, D. M., & Silverberg, S. B. (1997). Maternal emotional distress and diminished responsivenes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ing efficacy and parental perspective tak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3(5), 861-868.
本文轉載公眾號怡禾心理,作者朱麒臻、小怡,專業校對:周娛菁醫生,責任編輯:鄭清湄,封面圖源:圖蟲創意。

關注C計劃
與你分享理性的的聲音
👇🏻

C計劃最新課程
改變,始於思辨。
C計劃最新思辨課正式上線線上直播課,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培養孩子深度閱讀、獨立思考、高階表達、人文素養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