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趙露思生病”的訊息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我還是挺唏噓的。
就在上個月底,我還頻繁刷到她新戲的路透,劇組取景地就在離我工作室不遠的湘湖,整個畫面顯得特別美!
當時我還在想,這麼漂亮的風景,我也要趁週末趕緊去拍一張,結果還沒去,就傳來了突然重病重到無法站力甚至失語,被抬進了醫院搶救室的訊息……

後來她自己寫了一篇長文,解釋了生病的來龍去脈。從2019年起,就出現抑鬱情緒,還伴有“頻繁乾嘔、眩暈、針刺”等明顯軀體化症狀,但她忽視了,直到最後身體終於支撐不住……
而其中有一段關於“成長經歷”的回憶,看得我五味雜陳:
小時候被人說是一無是處的花瓶,被補習老師打;長大後因為沒有試上戲,又被當時的領導打……每一次被打,都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但這樣的“內耗”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反而一次次地往自己的傷口上撒鹽,讓痛苦愈來愈深。
這一段看得揪心且共鳴,這似乎是每個東亞小孩刻在骨子裡的思維模式,永遠在反思,永遠在自省,永遠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對,辜負了所有人的期待。
這也讓我想起了最近小夥伴和我訴苦的一件小事兒:
她女兒這學期開學的時候,有一陣子情緒特別低沉,她說和同桌處得不愉快——
比如她上臺讀英語的時候,同桌會在臺下“蛐蛐”,說她聲音小得像蚊子叫;
上課分組討論問題的時候,同桌也不配合,說討論話題沒意思;
同桌忘帶橡皮了,問了前桌後桌隔著走廊的同學借,唯獨就不問問她,是不是對她有意見?
雖然小夥伴經常開解娃,說同桌的這些“負反饋”和你沒有半毛錢關係,不想參與討論是因為他懶得思考;喜歡背後說別人閒話,因為能找到樂子。
但孩子的思維模式單純又直接,一想到上學就會遇上這些被“審視”的灼灼目光,小夥伴的女兒心裡壓力大到一度都不想去學校。

於是我把《被討厭的勇氣》一書推薦給了小夥伴。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其實不僅僅孩子需要,就連我們這些還“困在他人眼光”裡的大人,也有需求。因為學會克服“害怕被他人討厭”的心態,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解決了人際關係中最大的苦惱。

#01
不必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我特別喜歡阿德勒的一句話,“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言簡意賅,直擊人心。
誰都無法否認,其實我們都掙扎般地活在各種各樣的“羈絆”之中——
不得不和討厭的人交往;不得不忍受上司的刁難;不得不為了滿足父母和親人的期待,強迫自己去做一些不願意做的事。
所以試想一下,如果能夠從煩瑣的人際關係中解放出來的話,那人生該有多爽!
不過這種事也只能在夢裡想想,回到現實,我們既逃不出人際關係這張牢固的大網,也時時刻刻都渴求得到別人的認可。
所以首先,阿德勒就指出,其實我們不必活在別人的認可和期待裡。
認可和讚美固然很重要,這會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覺得,哎呀自己還挺有價值,自卑感消除了,自信心建立了。
但陷入這種思維邏輯,就會抹殺掉我們做一件事情的原動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在工作單位撿垃圾,但是周圍的人壓根沒看到這一點;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沒有人來一句誇誇,那麼,你下次還會繼續撿垃圾嗎?
可能有人就會立馬放下手中的垃圾袋,不想再幹下去了。
但其實你試想一下,你原本撿垃圾是為了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表揚嗎?肯定不是啊,就是單純的覺得環境太髒了,想收拾得清爽一點罷了。
這也是我們長久以來,習慣了“賞罰式教育”之後,必然會產生的思維定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獲得表揚這個目的,所以才去撿垃圾。並且,如果不能夠得到肯定,也不被人看見,那就會覺得不值得,心裡憋屈,下次再也不幹了!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麼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02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但要完全不在意別人的眼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挺難。
這時候就必須要再進一步瞭解一下,阿德勒心理學中非常好用的工具箱“課題分離”了。
這個詞兒這兩年在網際網路上也特別火,簡單來說,就是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區分開來,釐清責任和邊界。
要理解這個概念,可以舉一個我們這些中年婦女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家裡有一個不愛學習,不聽課,不寫作業的孩子,那你該怎麼做?
我想你腦子裡第一個想法就是:忍不了,趕緊幫娃搞學習,回家督促他寫作業,對吧。
不過咱們也知道,這種強壓式的手段,是沒辦法幫孩子搞好學習的,充其量就是應付一下老師。
所以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搞清楚,“學習”這個課題,到底是屬於孩子的課題,還是父母的課題。
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如果孩子選擇“不學習”這個選項,那麼由這種決斷帶來的後果——例如成績不好、無法上好學校等——最終的承擔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
答案顯而易見,這是孩子的課題,父母代替孩子學習沒有任何的意義。而且我們逼著他學習,這等於對他的人生課題妄加干涉。
基於“課題分離”的概念,父母應該要做的事,就是不要去幹涉。

說到這兒,可能很多人未必認同,誠然,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但“讓孩子學習”何嘗不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呢,我們怎麼能放任孩子擺爛下去呢?
這裡就有一點需要注意,放任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麼的態度。阿德勒的主張不是如此,而是要在瞭解孩子內心想法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
就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父母要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
某個國家有這麼一句諺語: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你對他人的一切援助都可以遵循這個要求。如果無視本人的意願而強迫其“改變”,那結果只會產生強烈的反作用。
#03
你沒辦法讓所有人喜歡你
課題分離就是這麼回事,你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所以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
那麼,人為什麼會如此在意別人的視線呢?那就是因為你還不會進行課題分離,把原本應該是別人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
奧運游泳冠軍潘展樂在一次賽後採訪中,就有一句破圈的名言:“冠軍是我們,不滿意的應該是別人。”
一語道破了課題分離的核心。看到你拿到冠軍後別人怎麼想,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同樣的,我之前和大家聊過的楊天真,也是把“課題分離”處理得極好的箇中翹楚。
楊天真說,她以前做經紀人的時候,手下的藝人一有什麼負面訊息上熱搜,她就得在後頭做“背鍋俠”,承受漫天的黑水。
她有一陣子甚至想關掉手機閉關,但後來就慢慢想通了。雖說經紀人這一行人脈很重要,但“自己的感受”更重要。
“如果我不保護我的感受,我就沒有能量,我沒有能量我還能幹什麼事情呢?所以我的能量肯定是所有事情的最優先順序,我要先保護它。”

有人惹到她,讓她不舒服了,她不會把怨氣憋在心裡,一定會去找對方談,要不把問題解決,要不讓對方不舒服,反正不能只有她一個人不舒服。

既然她有權利討厭別人,那別人當然也有權利討厭她,她同樣非常接受這一點。
那這種時候,她要因為某些人的厭惡,而改變自己嗎?當然不。
任何人都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不必在意那麼多複雜的眼光,做自己就好。

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但人生越往後走就會越明白,時間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不敏感於別人的目光,不活在別人的定義裡,只管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你是誰,只有自己能決定。
最後以《被討厭的勇氣》裡我最喜歡的一段話做個總結吧——
“既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將錯就錯,只是分離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並不是你的課題。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