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AI工廠”的概念愈發火熱。
從黃仁勳提出的“AI工廠”——生成AI和智慧體的新工業藍圖,到各個產業應用AI的實際探索,AI究竟能否成為生產力的核心驅動,成為行業的焦點。
基於此,我們近期深入探訪了聯想位於深圳的南方智慧製造基地,拍攝了一支“機器人工廠總動員”。
這支影片起源於,我們觀察到的一個業界聲音——AI是不是“虛火”“泡沫”?
伴隨著OpenAI延遲推出GPT5,消費級與企業級市場遲遲沒有出現一個廣受認可的“爆款“應用,這個問題逐漸成為焦點爭論。
我們觀察到,在產業鏈中的“超級節點”聯想看來,AI絕對不是泡沫,智算需求呈現出全球性驅動勢頭。目前市場還處於投入起步期,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刻。
透過深圳工廠,聯想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明確方向——AI不只是一時的熱潮,它將以深刻的方式改變製造業,向“實”邁進。

深圳南方智慧製造基地,是一個集智慧製造、創新孵化、產業賦能為一體的平臺。
在聯想全球製造版圖中,這裡被稱為“母本工廠”,每年能生產超過1600萬臺AIPC、伺服器和高效能計算叢集。
這些產品連結著上游晶片玩家、下游大模型和各類行業市場,供應鏈的動作和需求資訊,是聯想“下注”AI市場、把握AI未來風向的基礎。
在已知的大模型和個人AI裝置之外,AI如果有下一個風口,它將是什麼呢?在南方基地,我們彷彿也找到了答案。
這個答案是什麼呢?
11月23日,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對談中,黃仁勳分享道“人工智慧,下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實體智慧,即賦予AI理解和與物理世界互動的能力。”
他所說的這種實體智慧正是機器人技術的核心,也是大灣區硬體生態系統未來可以深入發展的方向,因為這裡已然建立起一套相關的完整製造業生態——同時擁有發達的機電技術產業和人工智慧技術產業。
這一點,在我們的聯想南方智慧製造基地探訪一行中也有所感受。在這裡,實體智慧——機器人從0到1落地製造的故事不時在上演。
本末科技的雙輪足機器人TITA,就是南方基地的代表作之一,它在這裡完成了從概念到落地的全過程。

這臺靈活的小傢伙不僅能夠自主導航,還能快速適應複雜地形完成高效運輸。

聯想團隊為TITA設計了定製化的小批次生產方案,至今已實現量產,同時它還為廠內智慧運輸、智慧巡檢等智慧應用場景添磚加瓦。
下面這個四足的“機器狗”,也是聯想的作品——聯想晨星足式機器人Q1,而且還是聯想自研打造的。

它的角色是工廠的“智慧巡視員”,可以實現場站式巡檢場景的全息感知和全域決策輔助,具備較強的外設搭載能力,可搭載高靈活性的機械臂、雙光雲臺等外部裝置,透過搭載不同的功能模組,響應不同的巡檢需求,對裝置進行多角度無死角檢查。

同時具備自主導航、即時避障功能,能夠智慧規劃最優巡檢路徑、規避站內檢修區域。

除了Q1 之外,聯想還有多款自研機器人,如多功能六足機器人GS/IS,輪式巡檢機器人D1,遠端替身機器人S1等,目前也已經在不同場景中落地應用。
在輪足、四足機器人之外,聯想也關注到了黃仁勳強調的將引領未來變革的實體智慧之一——人形機器人。

影片中出現的這臺人形機器人,已經具備精確技能作業能力,單臂負載達到了5公斤,其靈巧手擁有6個主動自由度,能夠適應多種地面,達到擬人化全身協調運動,最快速度≥6km/h,擁有物品搬運、物品抓放、伺服插孔等作業能力。

可以說,為了走向“下一個方向”,聯想早有準備。
聯想全球製造與工程攜手聯想創投聯合發起的“火種計劃”和“光明計劃”,率先在聯想集團母本工廠——南方智慧製造基地落地。
兩項生態計劃,會從「智慧製造」「智造方案」和「資源協同」三大板塊促進AI初創企業全鏈路的快速發展。
“火種計劃”,聚焦更早期的科創企業/高校產研機構的難題——概念驗證與科技成果的轉化,讓企業的產品可以落地、完成早期驗證。
在解決「概念落地」的難題後,初創企業仍然會面臨產線建立困難、產品轉化週期長等等困擾,“光明計劃”面向的正是這些問題。它致力於整合聯想集團的先進製造經驗、能力,打造從樣品到驗證、調優再到量產的全鏈條服務。
得益於“火種計劃”和“光明計劃”,AI機器人的功能驗證週期和試產週期縮短近30%,單位制造成本降低8%,產品不良率趨近於零。
總的來看,聯想透過提供製造即服務(MaaS),共享了這裡的智造能力,利用供應鏈「超級節點」的資源賦能初創企業,讓初創企業不再需要鉅額投入建廠,而是可以藉助聯想的生產平臺完成小批次驗證,甚至實現模組化開發。

南方智慧製造與AI的故事,其實還不止這些。
在建設初期,這裡就引入了人工智慧,以互聯互通、智慧決策等關鍵特點為基礎,將這裡打造成了自動化與數字化深度融合的智慧製造新標杆。

其“智慧排產系統”透過先進的智慧演算法,可以綜合考量排產需要考慮的60多個因子。每日5000筆訂單,其中60%在10臺以下的小批次排產,原本這樣的任務需要人工的3~4小時細緻排產,基於此係統,時間被縮短至3分鐘,生產效率和柔性製造能力大幅提升。
更值得關注的是,本片中出現的AI機器人,也正逐步在聯想南方智慧製造基地與更多園區落地;甚至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出海”應用到全球更多企業客戶的實體場景中。

在南方基地,在聯想,在更多供應鏈夥伴的實驗室與工廠,我們都在看到這樣的趨勢——機器人正從「能動」向「能幹活」真正轉變。
藉助大模型和工業、家庭、物流等場景的作業實訓,實體智慧正進一步向通用智慧邁進,不斷為人機協作模式的革新積累經驗資料。
聯想作為AI供應鏈上的“超級節點”,與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持續探索AI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深度應用,努力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產一線的“最後一公里”。
同時,聯想也在為行業樹立標杆:以智慧化為核心,推動製造業向更高水平的自主化、協同化轉型,賦能全球生產力網路。

作為AI供應鏈上的“超級節點”,聯想不僅在參與實體智慧的製造和應用,亦在從供需兩端發力,幫助AI產業鏈上的科技企業,以及有數智化轉型需求的傳統企業、工廠等,破解AI應用落地難題,合力打通“最後一公里”。
最終,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像過去的蒸汽機、電力那樣,成為真正改變世界的“超級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