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今天,讓我們一起繼續共讀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集《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
上一節,先生告訴我們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禍福,要對毀謗和讚譽進行細緻的分析,懂得不完滿才是人生。
先生還和我們分享了“二戰”期間,他在德國遭遇飛機轟炸的經歷,正如他一生遵循的座右銘“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平靜地面對生活的動盪和劫難。
那麼,在本書共讀的最後一節中,我們再來讀幾篇先生關於自然風景的散文。
枸杞樹
1930年,年輕的季先生高中畢業後,來到北平參加大學考試,當時他只報考了清華和北大兩所學校,最後被同時錄取。
很多年後,他依然記得,自己初到北平時住的那個公寓,以及院牆邊上一棵蒼老的枸杞樹。
那時他剛到一個新地方,迷惘而慌張,住在西城的一個公寓,一個朝北的小屋。
屋前小院裡,有一缸荷花,靠牆長著一顆枸杞樹,已經高過了屋簷,枝幹鉤曲蒼老,樹皮黝黑,有些地方已經開裂。
先生記得,小時候在故鄉時聽人說過,枸杞長得非常慢,很難成為一棵樹。
而現在,眼前就有一棵如同千年古松般的老枸杞樹佇立在眼前,讓他如同做夢一般。
房子的主人說:
“當年來這裡開公寓時,這棵樹就是這樣,三十年來沒有什麼變化。”
先生聽後更覺得驚奇。
從此,每天看書累了,先生就到這棵樹下徘徊,他觀察樹上的葉子和枝條間的蜘蛛網,把這棵樹想象成自己的宇宙。
雨天,牛奶色的輕霧給每件東西都塗上一層輕影,枸杞樹蒼黑的樹幹就顯得更黑了。
雨停了,一兩隻蝸牛在樹上悠然地漫步,蜘蛛網殘留的雨滴,靜靜地閃著光。
黃昏時,夕陽的餘暉照在枸杞樹的圓頂上,淡紅的一片熠熠發光,彷彿如來佛祖頭頂上金色的圓光。
無數個長夜裡,先生坐在窗前,讀著預備考試的功課,小蟲三三兩兩透過窗縫擠進來,圍著燈飛舞。
等到賣玉米麵餑餑那悠長的叫賣從遠處的小巷飄來時,他才捻熄了燈睡下。
夜裡,如果聽到有窸窸窣窣的聲音落在枸杞樹的周圍,他就知道外面又下雨了。
初秋時節,先生搬離這個公寓,住進了清華園。
清華園以水木聞名,春天滿園鮮花怒放,夏天垂柳濃翠,冬天銀裝素裹,整個園子如同一幅絢爛的彩畫。
然而,不經意間,先生總會想起那棵蒼老的枸杞樹,想起與那棵老樹作伴的時光,那一個個苦讀的長夜,清新的雨天和美麗的黃昏。


二月蘭
愛美是人的天性,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
愛花的民族也很多。
先生早前在德國時,就發現家家戶戶都養花,而且,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裡陽臺上,而是把花都栽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
這樣養花,不是為自己看,而是給大家看的。
當你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就會看到家家的窗子前都花團錦簇,一個個窗子連線在一起,就成了花的海洋。
每家人在屋子裡的時候,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而走到街上時,自己又看別人養的花。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種境界頗為耐人尋味,令先生印象極為深刻。
說到花,常伴先生左右,讓他夢縈魂繞的,是燕園的二月蘭。
這是一種常見的野花,花朵不大,紫色和白色相間,如果只有一兩朵,在百花叢中絕不顯眼,但它卻以量多制勝。
每到春天,和風吹拂,二月蘭便紛紛開放。
一夜間,就能從兩三朵,變成百朵千朵,大有凌駕於百花之上的勢頭。
先生在燕園已經住了四十多年,起初沒有注意到這種小花,後來發現,整個燕園,眼光所及,都有二月蘭在開放。
無論是樓旁、籬下、林中、湖邊,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有一團紫氣,又彷彿攏著白霧,開得淋漓盡致。
自從意識到二月蘭的存在後,和二月蘭有著聯絡的回憶立馬湧上心頭,先生吃驚地意識到,原來這平凡的野花,在自己的生命中,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
當年,先生的老祖還活著的時候,每到春天二月蘭開花,她就會拿著一把小鏟,帶一個黑書包,去二月蘭旁邊的青草叢裡挖薺菜。
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蘭的紫霧裡晃動,先生就知道,餐桌上很快就會瀰漫著薺菜餛飩的清香。
先生的女兒季婉如還在世的時候,每次回家探望,只要是二月蘭開花的季節,婉如離開時,都會穿過左邊二月蘭的紫霧,右邊湖畔垂柳的綠煙,走得匆匆忙忙,先生會一直目送女兒的身影消失在湖對岸。
先生的小貓咪咪和虎子還在世的時候,也常常跑到二月蘭的花叢裡玩,一黑一白兩團小小的身影,在一大片紫色中格外顯眼。
而現在,這些熟悉的情境只能出現在回憶裡,天地雖寬,陽光雖然照樣普照,想起這些往事,先生卻感到無邊的寂寞和淒涼。
然而,他的二月蘭還照樣開著,儘管目睹了一切悲歡離合,這些沉默的小花卻從未改變,兀自萬朵怒放,笑對春風,開得氣勢非凡。


神奇的絲瓜
一年春天,孩子們在房前空地上開闢了一個小花園,用竹竿紮了一個籬笆,隨意種了些絲瓜,花園裡的土壤並不肥沃,大家只是試試,沒指望真能結出果實。
可沒多久,絲瓜秧竟然長了出來,而且日益茁壯。
早晨,季老工作累了,就會出門,在外面走一走、站一站,順便也看一看新生的絲瓜。
他發現,絲瓜秧每天都在向上生長,很快就爬出了籬笆,爬上了樓牆,漸漸地,又從一樓攀上了二樓,二樓攀上了三樓,幾乎每天都能長出半尺。
絲瓜秧不過繩子一般粗細,竟能在一夜間輸送這麼多的水分和養料,讓前方的葉子長得又肥又綠,給灰白色的土牆增添了一片濃郁的生機。
這讓季老覺得很驚奇。
又過了幾天,絲瓜秧上開出了黃花,之後,有的黃花變成了小小的綠色絲瓜,隨著果實越長越大,最初長出的那個小絲瓜把瓜秧扯得墜下來了一點,小絲瓜懸垂在空中,隨風晃盪。
季老很擔心,怕它經不住這份重量,會整個從樓上墜落下來。
然而不久後,他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
最初長出來的小絲瓜不再長大,就好像得到了什麼命令似的停止了生長,而瓜秧上面的部分,在三樓的窗臺上,又長出了兩個瓜,且長得飛快,就像小孩胳膊一樣粗,兩個瓜加起來得有五六斤重。
季老又開始擔心,那一根細細的瓜秧,怎麼承受得住兩個瓜的重量。
誰知沒過幾天,他發現那兩個絲瓜不知什麼時候彎曲了起來,把自己安頓在了三樓的窗臺上。
神奇的絲瓜,就像有思想一樣,能考慮問題,能採取行動,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小絲瓜停止生長,還能讓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絲瓜找到承擔自身重量的地方。
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還從來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
可是若非如此,又怎麼解釋它這一系列有條不紊的表現呢?
季老站在絲瓜下面,望著那一抹濃綠,陷入沉思。
而絲瓜似乎心中有數,只是恬然自若,含笑面對秋陽。


車上觀日出
在晨光熹微中,季老先生走出臥鋪車廂,來到列車走廊上,無意間一抬頭,他的內心不由得激烈地震動了一下,遠遠的東方,正有一抹月牙般紅彤彤的朝陽騰湧出來。
先生年逾古稀,平生看過多次日出,曾經特意去泰山、黃山看日出,都是抹黑起床,爬山登頂,在黑壓壓的人群裡翹首期盼,等霞光照亮東天,等那一團紅球躍然出現。
而此刻,他是在火車上,完全沒有專門尋求的意思,日出便不折不扣地出現在眼前,如同奇蹟。
火車風馳電掣,而太陽也一刻不停,彷彿率領著白雲、朝霞、滄海、蒼穹,一路追逐著火車,過山、過水、過村莊、過森林,顯得匆匆忙忙。
它一面窮追不捨,一面自己又在不停地變幻。
起初只是淡紅色的雲堆裡,湧出了一點點紅色月牙般的東西。
這月牙兒逐漸擴大,顏色開始變成硃砂一般的紅,這時眼睛尚能直視。
很快,硃砂變成了黃金般的顏色,光芒越來越亮,輝煌閃耀。
最後,太陽高高升起,在空中俯視大地,俯視火車,俯視車中的人,不再有剛才那種倉促追逐的樣子,又恢復了端莊威嚴的神態。
這短短的車上觀日出的經歷,先生說,與他而言,就像一次神秘的天啟,讓他體會到變中有不變,不變中又有變;也體會到變化和速度的互動融合、互動影響。
這種體會,他無法用言語說得清楚,等回到車廂內,人們還在熟睡,而他彷彿懷著獨得之秘,靜靜安坐,回想剛才的一切,餘味尤甘。


時間不語,智慧傳承
好,到這裡,季羨林先生的這本《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我們就講的差不多了。
這本書是季老先生的散文集,精選了他1933到2006年創作的幾十篇文章,分為五個部分。
先生用平實質樸的語言,從對時間流逝的坦然、對人間真情的熱愛、對真實自我的表達、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對社會現象的看法等方面,傳遞出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他強調時間的公正與力量,認為時間雖無聲,卻能回答所有問題,見證一切真心。
他告訴我們,不完滿才是人生,要保持樂觀的心態,在順境中不驕、逆境中不懼,勇敢面對生活的挑戰,學會看淡得失,以更豁達的態度面對生活。
他還提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這部散文集,從對時間流逝的坦然,對人間真情的熱愛,對人生意義的思考,無不傳遞出先生對人生的參悟和豁達處世的風骨,是一份留給後輩珍貴的生命禮物。
好了,《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這本書的共讀到這裡就全部結束了。
每本書都是一場值得期待的旅程。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