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感模糊的人,可能會越活越痛苦

*貼片含廣告
此文為【武志紅×孫瑞雪對談的不完整版】。領取後請登入👉武志紅心理APP,收聽完整90分鐘對談內容。
武志紅:
孫老師是蒙特梭利教育的代表人物,而且孫老師的三本書《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長》的銷量也廣受讀者認可,我個人也非常讚賞孫老師。
今天我們藉著這次連麥的機會,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邊界的這個話題
孫瑞雪:
好,謝謝武志紅老師,武老師也是我長期往來的一個朋友,我非常讚賞武老師。
武志紅:
我們今天來聊聊這個主題。在看你課程的時候,裡面有一個關於成年人對待孩子的例子,我印象很深刻。比如一個孩子他要刷牙,孩子要去擠牙膏,因為一開始是父母幫擠的,孩子就很崩潰,接下來父母就讓孩子自己擠,他也在那哭。這個時候如果從理解孩子的角度出發,孩子是希望按照他自己程式來的。
類似這樣的事情,如果講得更具體一點,可以怎麼去理解?作為大人、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我們該怎麼去看待孩子的這個反應?
邊界意識對我們的影響有多深?
免費領取,解鎖精華訪談
👇👇👇
內容已完整上傳,登入APP不限次回

邊界意識,

從孩童時期開始產生

孫瑞雪:
兒童在自我誕生的過程中,他的思維跟語言,是不能完全區分開的。
比如說,我們大人有一個想法,我們自己當下會知道;但是兒童他萌生了一個想法,他不懂怎麼表達,同時他也認為“你應該知道”,所以他先把他的想法放到了前面,他要求你實施“他的想法”,但是你又不知道他這個想法,就像你剛才舉擠牙膏的例子。
我再舉一個紅薯的例子,很多父母會發現兩三歲的寶寶,如果你給他買一個紅薯,孩子的想法就是我自己要剝皮。
但是父母覺得他剝得慢,剝得笨,撕得到處都是,父母便一把拿過來幫他剝,再把剝好的紅薯給他,孩子就把紅薯砸到地上,躺倒就哭。因為他覺得你違背了他“自我”的那個想法了。
再比如說,他要先進餐廳,結果等到他進餐廳的時候,他發現餐廳裡已經進了很多人,他便躺倒在地上哭,老師怎麼哄他也不管用,後來才想了一個辦法,說我們可以末尾一個走出餐廳。孩子想這個也有道理,他說那好吧。就用這樣的一個方式來調整孩子。
孩子在意識上、想法上,開始跟你產生邊界意識了。我要嚴格執行我的想法,如果你幫我執行了,我會很生氣,很憤怒,他這個時候沒有變通新的意識,他要堅定執行他的想法。
武志紅:
這真的是很經典的故事。這個時候假如,孩子在這麼一個成長環境之下,比方父母對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你怎麼了”、“你怎麼事這麼多,給你擠個牙膏你也哭,讓你擠你也哭,你到底想怎麼樣”,假如父母總是這樣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感覺到,噢我的這個自我是不對的。
我要離開我的自我意識,我要聽大人的,大人有道理,或者大人就算沒道理,大人有武力,還是要聽大人的,讓自己可以少受一些懲罰。
但是,他逐漸離開了他的自我,他也離開了自己,這也造成了自我的一種受傷
如何療愈受傷的自我?
免費領取,解鎖精華訪談
👇👇👇
內容已完整上傳,登入APP不限次回

成年人對自我一無所知

從孩童開始邊界不斷被打碎

武志紅:
聽孫老師的講述,孩子有時候可能會被滿足,比如餐廳裡的“咱們可以末尾才走出去”,這真是一個很棒的回應。但有時候就是不能被滿足,因此受挫。
孩子在“滿足和受挫”之間,不斷地往前走,形成一種邊界意識。成年人也是這樣嗎,想聽聽您的理解。
孫瑞雪:
它實際存在兩種特質。
一種特質是,當孩子自我意識誕生的時候,他的邊界意識也在同步誕生。他實際是依靠邊界意識,來維繫、加強自我意識。
但如果父母始終搞不明白他的邊界意識,始終在打破孩子的邊界意識,孩子的邊界意識就會被打得千瘡百孔,他的自我意識就難以形成
自我意識是對自己內在的情緒、感覺、想法、價值觀等的一個清晰認知。孩童時期不斷被打破邊界意識,長大後其自我意識就會很混亂。
現在大部分的人,對自我內在一無所知。
因為在童年,在邊界意識和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中,大人們總是打碎他們。父母不斷地把孩子花園的圍牆打碎,不斷打碎,那他的自我就沒辦法形成。這是一種特質。
其二的狀態是,如果有些東西沒辦法滿足,比如你沒法先進餐廳,我沒有辦法永遠照顧到你,讓你完成內在的那個願望,那怎麼辦?每一樣事情並不是都能完成,我們要學會在“不能完成”的這個挫折中,產生對情緒的調整
在這個過程中,他一定會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麼,在看的過程中,他就會透過自我調整,透過觀察別人來重新調整自己,讓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個遞進和疊加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是自然產生的,正是在這樣一波兩折的成長中,不斷往前推進。
孩童時期邊界被打碎,如何療愈?
免費領取,解鎖精華訪談
👇👇👇
內容已完整上傳,登入APP不限次回

嚴重缺乏邊界意識

成年人該如何養育自己

武志紅:
作為一個成年人,假如嚴重缺乏邊界意識,那我們可以如何去學習,去重新養育自己,請孫老師聊一聊關於成年人的邊界意識。
孫瑞雪:
我在寫我的這個課程《邊界12講》的時候,我總是從兒童期開始說起。
其一,我想讓大家知道,這是如何發生的
當我們知道源頭的時候,再往下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我在小時候沒建立好邊界,原來邊界建立的過程是這樣的。當你知道原因了,你再去自我建立就容易了。
其二,我在課程《邊界12講》裡給大家放了很多自我支援的語言
我們剛開始建立邊界的時候,我們內心會不安,會擔心是否得罪了對方,甚至我們大部分人,缺少了這種邊界意識。那怎麼辦呢?
我們先從語言上來建構自己,我們先這樣說,然後再這樣感受,我們一步一步地來完成。
我們在完成自己邊界意識的時候,我們也有機會發現我們的孩子,原來他也有這樣的意識,比如“我不同意”、“媽媽,我不想這樣”、“我就不要這樣”、“我很憤怒,你今天非要讓我這麼做,我就不想這麼做”,那一刻就會意識到,我孩子的邊界意識產生了,他想獨立於我,不想跟我想的一樣。
如何用自我支援的語言建構自我
免費領取,解鎖精華訪談
👇👇👇
內容已完整上傳,登入APP不限次回
武志紅:
看討論區大家對成年人缺少邊界意識深有同感,孫老師在課程裡也講了很多,關於成年人邊界感的內容。那關於成年人的邊界感,孫老師可以聊更多嗎?
孫瑞雪:
我有一個特別深的體會,成年人不敢設立邊界感,是因為我們太關注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了。
原因是在我們從小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完全依賴於別人的認可、媽媽的認可、老師的認可等,所以我們怎麼敢去建立邊界呢?我們建立邊界就意味著我們徹底失去了自我,我們連父母、老師的那個讚美、誇獎和依賴都失去了,我們的那個自我沒有建構起來。
另一點就是,我建立邊界的核心,是為了和別人建立更好的、更健康的關係
你越不建立邊界,你跟別人的關係越會出問題,因為別人不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
武志紅:
孫老師這個部分概括就是,為了維護好自己就需要有邊界意識,而為了維護好關係也需要有邊界意識
你越是沒有邊界意識,你以為關係好,卻對關係帶來一個惡劣的結果。而自我意識是一個高高的燈塔,我們需要這個。而我們都有這麼一種感覺,我大於一切
此文為【武志紅×孫瑞雪對談的不完整版】,僅代表嘉賓個人見解可登入👉武志紅心理APP,收聽完整90分鐘對談內容。
– 武志紅心理App –
我們是武志紅心理學習成長平臺,為你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包括:心理諮詢、心理課程、心理聽書、心理測評及心理科普服務等。
來下載體驗武志紅心理App,陪你成為真實的自己。
如何下載App:
前往App Store/手機應用市場,搜尋🔍武志紅心理或 武志紅講心理,認準App圖示

即可下載體驗。

*此貼片含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