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這種遠見,是孩子一生的福氣(深度好文)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邊界”這個詞語聽上去有點冷冰冰的,甚至是不近人情的。
它會讓你想到鄰居門前的籬笆、公園草坪圍欄、景區警示的門牌……這些界線無情地隔離了他人。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些有形邊界的存在,才引導人們對邊界的尊重與遵守,從而帶來更安全、更和諧的生活。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需要一種無形的“內在界限”
心理學中的邊界,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與他人的責任和權利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它不意味著自我孤立,而是在保護自己的外在、內在空間的同時,彼此健康地依賴,建立起來一種恰到好處的親密。
有了清晰的界限,雙方在保持親密的同時,各自平等獨立、為自己負責。這樣的關係,才能和諧發展下去。
在親子關係中,邊界感也同樣重要。
許多家長感到養育孩子很煩很累,身心俱疲,方方面面都要親力親為,為孩子的事操心;
有些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陷入危機,不理解為什麼對孩子這麼好,孩子卻不領情,甚至反感、憎恨自己。
這兩類現象,都可以追溯到親子之間界限模糊的問題上來。
只有家長把握好清晰的界限,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親子關係。
曾經有家長問過一個問題:
“有時候下班回來很疲憊,或者心情不佳的時候,孩子還吵著鬧著要我陪他一起玩。
內心真的很抗拒,但又怕拒絕孩子會對他造成不好的影響,於是就很不情願地陪孩子玩,自己的情緒很糟糕,陪玩的時候也難以全情投入。
這種情況下,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這就是一個界限的問題,先滿足孩子的需求,還是先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很多家長有了孩子後,就陷入了無底線的犧牲和付出中,一切以孩子為先,把自己放在一個最卑微的位置。
比如:為了時時刻刻照顧孩子,媽媽可以放棄自己的朋友圈、休閒娛樂,一心撲在孩子身上;
只要孩子想要買的東西,即便家裡條件達不到,還是會省吃儉用給孩子買;

孩子生病了、闖禍了、學習落後了,很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與焦慮之中……

然而,當我們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孩子身上,盡職盡責地圍著孩子轉時,也會無法避免地產生一種付出感、犧牲感,我們會情緒化地教育孩子,抱怨時常出現。
《有邊界感的媽媽》一書中寫道:
一個缺少邊界感的媽媽,養育孩子的過程可以說是對親子雙方的“壓榨”,媽媽感覺自己被孩子“壓榨”、為孩子犧牲,於是免不了希望孩子補償自己,而這又成了對孩子的“壓榨”。

沒有邊界感的愛,親子雙方都很疲憊。

當你因孩子的問題而焦頭爛額的時候,可能正是提醒你該轉變思維,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的時候。
比起一味地忽視、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造成情緒問題,家長先照顧好自己,可以以更好的狀態面對孩子,否則,我們的愛裡將充滿控制、索取和依賴。
家長再愛孩子,只要守住個人界限,孩子也會在日積月累的體驗中,學會尊重他人的邊界,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日常生活中,家長也會無意侵犯孩子的界限。
不尊重孩子的“物權”,未經孩子允許,隨意處置孩子的東西,要求孩子把玩具送給別人;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檢視孩子的手機、日記本,隨意進出孩子房間;
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來做事。
這些行為,常常會招致孩子的叛逆、反抗,導致親子關係冷漠疏離、矛盾重重。
還有的家長,會以“過度付出”的方式,侵入孩子的界限,親子之間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沒有自我,孩子是生活的全部;
把本該孩子做的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
常常拿自己的付出“綁架”孩子,讓孩子聽話。
孩子看似得到了滿滿的愛,實則揹負著兩個人的人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內心壓抑、影響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孩子被保護、照顧得太好,缺乏獨立做事、鍛鍊能力的機會,往往會缺乏責任感、沒有主見。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一切都需要父母的照顧,這時,沒有邊界感,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料是正當的。
但從孩子兩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開始區分“你”“我”,產生物權意識,強調“你的”、“我的”,此時,父母就要有意識地注意界限:
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權,動孩子的東西之前,需先徵得孩子的同意。
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分清楚自己和他人,樹立邊界意識,心理得以健康發展。
慢慢地,隨著孩子的成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自己獨立、自主的空間,尤其是進入青春期,表現更為明顯。
做有邊界感的家長,要意識到,孩子是和自己一樣平等、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隱私和想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尊重孩子的隱私,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他們做選擇、做決定的機會,減少自以為是的干涉和控制。
家長把握好界限,明白哪些是自己責任範圍內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不過度包辦、干涉,讓他自己負責,孩子才能長成人格獨立、能力發展良好的成年人。
最典型的例子:孩子學習相關的事情,家長應該把主動權和責任交給孩子自己,而不是比孩子做得還多。
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記住學習任務、按時完成作業、檢查作業;
當孩子磨蹭、不好好完成時,不要表現得比孩子還著急,孩子意識到後果,他會自己調整行為,慢慢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最後,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家長還要懂得對自己負責,不把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目標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和他一起成長、進步。
這樣有界限的親子關係才是健康的,會讓父母、孩子都受益。
點個“在看”,與您共勉。
美國作家海倫·凱勒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要用一天去看博物館。
因為只有在博物館裡,才能把人類進化的萬古千年,凝練成短短一天。
博物館每件藏品,都在訴說著無聲的故事。每個文字,每個圖案,都見證了歷史。
此前我們曾為大家推薦過堪稱“藝術珍藏級”的《中國博物館全書》。10本書,10大博物館,220件鎮館之寶,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朝末期,一覽中華文明歷史。
當時就有不少人問:
“能不能出一個世界博物館系列的?”
其實早在《中國博物館全書》出版之前,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就已開始籌備《世界博物館全書》。
為了給大家充分介紹這10大博物館及其館藏珍品,作者團隊耗費三年的時間,多次往返世界各地,進行資料更新和現場求證,累計行程超過12萬公里。

而《世界博物館全書》則涵蓋文化藝術、建築歷史、自然科學、博物考古等領域,完整呈現約6000年世界文明史
點選下面小程式
即可購買《世界博物館全書》
不到一張特價機票錢,就能“逛遍”全球十大博物館,673件鎮館之寶;足不出戶,就能看遍6000年世界文明史。
全球10家頂級博物館,每本都像是開啟一個全新的世界。
還有6大贈品

,將收藏價值和體驗感完全拉滿。


每一頁,每一張圖,都美得讓人心顫。
這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個隨時待命的全能講解員,帶著你走遍世界十大博物館,將藏在那些文物身上的知識,掰開揉碎講給你聽。
每一次與文物的邂逅,就像開啟一份未知的禮物,尋到出人意料的珍寶。
一套書,讓你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隨心所欲地欣賞。
全貌展示+細節放大+專業解說,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內涵,360度“解剖式”看懂每一件文物。
點選下面小程式
即可購買《世界博物館全書》
(廣告)
作者介紹
本文轉載於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專注於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相關文章